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78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 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烜玮  赵娜娜  肖鹏 《中国康复》2012,27(5):361-362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75例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训练组同时进行腰、胸椎后伸及旋转训练等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前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及Holde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川  顾莹  李军 《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以及进行分离动作的诱发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FMA)中专门针对平衡功能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BB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10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ND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 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 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 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8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强化膝关节(0 ~ 15°)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膝关节(0~ 15°)强化控制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6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在BBS、TUGT及MWS评分比治疗前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0~ 15°)控制训练,可以纠正患者膝关节过伸,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Ⅳ期、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步行功能障碍(FAC)Ⅲ级的60例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太极拳训练,两组均为1次/d,40min/次,6d/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平衡功能量表(BBS)、步行功能(FAC)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指标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IS值、BBB值、FAC以及10m MWS评定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8周康复训练治疗后,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躯干稳定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TCT)、肢体运动功能(FMA)、肢体平衡能力(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躯干稳定性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705-3707
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定量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核心力量训练分别与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呈正相关(P0.05)。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悬吊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其中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躯干控制训练、下肢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和腰部悬吊减重状态下双下肢交替训练,以上3个动作循环交替训练,每个训练动作末保持5 s,再休息5 s,2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接受吸气肌力量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评定患者肺功能和吸气肌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定患者步行速度。结果:3组治疗前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悬吊组和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只有统学意义(P0.05)。与悬吊组比较,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