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综合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的X射线表现及骨密度。以明确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先将47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生理年龄预诊法进行分组,然后根据胸椎和腰椎的X射线照片及跟骨骨密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各指标在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结果 X射线胸腰椎照片见骨小梁进行性减少;各组骨密度值呈持续性下降,与健康年轻人骨峰值的对照值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T值)&;lt;2.5 SD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06,P&;gt;0.05)。结论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要结合性别、年龄、临床症状、X射线及骨密度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腰椎定量CT在骨质疏松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丰台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中老年体检者100例为观察对象,均接受普通X线、腰椎定量CT(QCT)筛查,对比两种筛查方法对骨质疏松症、低骨量的检出率,并分析腰椎QCT筛查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区间体检者的骨质疏松症、低骨量检出率。结果:腰椎QCT对骨质疏松症、低骨量的检出率[17.00%(17/100)、30.00%(30/100)]均高于X线[5.00%(5/100)、13.00%(1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QCT对女性体检者的骨质疏松症、低骨量检出率高于男性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QCT对60-69岁、≥70岁体检者的骨质疏松症、低骨量检出率均高于50-59岁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腰椎QCT对60-69岁体检者的骨质疏松症、低骨量检出率与≥70岁体检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腰椎QCT筛查获取的骨密度值,能为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症、低骨量提供精确依据,而性别、年龄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50例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骨密度正常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和99mTc-MDP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部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的腰椎和股骨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可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其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检测及其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以明确其检测时应关注的部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比较其腰椎、髋关节(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T值。结果:绝经后女性腰椎和髋部的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和髋部的T值均逐渐下降,且在70~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髋部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70岁以后才呈递增趋势;髋部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应同时检测髋部和腰椎骨密度,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女性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69岁的1143例门诊女性,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NT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定腰椎(L2~4)和髋部值,分别比较骨密度和T值(T-Score)。结果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最高值均见于30岁,40岁以后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腰椎骨量减少和OP检出率明显高于髋部,说明腰椎骨质丢失较髋部早。结论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对髋部骨密度正常而有症状者,应参考腰椎骨密度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程淑敏  侯洪春  王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17-6617,6624
目的 探索女性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69岁的1143例门诊女性,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NT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定腰椎(L2~4)和髋部值,分别比较骨密度和T值(T-Score)。结果 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最高值均见于30岁,40岁以后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降低。腰椎骨量减少和OP检出率明显高于髋部,说明腰椎骨质丢失较髋部早。结论 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对髋部骨密度正常而有症状者,应参考腰椎骨密度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CT(QCT)与双能X线(DXA)测定老年患者腰椎骨密度值(BMD)的关系,评价用QCT测定来诊断骨质疏松的效果,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手段。方法:老年患者86例,分别对腰椎进行DXA的BMD测定及同层面腰椎骨松质QCT值测定,统计QCT及T值并与DXA测定的B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椎骨松质的QCT及T值均与DXA测定的BMD呈显著正相关(r1=0.913,r2=0.817,均P<0.05)。结论:可通过QCT测定腰椎骨松质的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断上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评价两者在骨质疏松诊断上的差别和意义。方法:2000-01/2004-03在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总医院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的190例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腰椎和髋部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χ2=20.7328,32.1887,P<0.05,Pearson列联系数0.3137,0.2336,Cramer列联小数0.2336,0.2910),符合人体骨质疏松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腰椎和髋部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发生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χ2=7.2082,3.1846,P>0.05)。结论:腰椎和髋部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部位选择应综合分析与判断,以期达到早期发现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小关节病的发生率,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腰椎小关节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定量CT对本地132例腰腿痛患者进行L2~4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测定,并根据测得的骨密度和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骨密度正常组进行腰椎小关节病发病率的比较分析。结果:132例中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为45例,符合骨质密度正常诊断标准的为87例。45例骨质疏松症组中有32例CT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病,发病率为71.1%,87例骨密度正常组中有42例CT诊断为腰椎小关节病,发病率为48.3%。骨质疏松组中腰椎小关节发病率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是导致腰椎小关节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董飞  王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323-132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接诊的104例绝经后女性,其中53例骨质疏松症女性设为观察组,51例无骨质疏松症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K)、Ⅱ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骨钙素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与股骨颈、腰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atheK、PINP、β-crosslaps、骨钙素及TR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股骨颈、腰椎骨密度以及腰椎和髋部的总T值(简称T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与CatheK、PINP、β-crosslaps、骨钙素及TRAP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表达和骨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及髋部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患者年龄、绝经年限、骨密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患者年龄及绝经年限的增长,髋部骨密度逐渐降低,年龄及绝经年限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腰椎骨密度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年限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症重要的危险因素,髋部(特别是Ward三角)DEXA是骨密度测量的首选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骨疏散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应用自拟中药骨疏散治疗;对照组应用福善美(阿伦磷酸钠)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雌激素水平及第二腰椎骨密度值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水平、腰椎骨密度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腰椎骨密度值(g/cm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骨疏散及福善美均能提升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增加腰椎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肺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腰背痛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2-01/2004-12于洪区结核病防治所收治的浸润性肺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主要表现腰背痛及胸椎和腰椎正侧位X射线显示的骨质稀疏,椎体变形。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抗痨及补钙等药物治疗,运动组同时采取步行有氧耐力运动干预,速度80~100步/min,行走距离1.0~5.0km,时间15~20min/次,2~4周运动时间可逐渐增加,最长60min。运动频度3次/周。自觉运动强度在12~13运动当量范围,锻炼时间6个月。疗效评估:①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腰椎椎体前后位骨密度,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正常值25%以上,为诊断骨质疏松金标准。骨质疏松的X射线特征根据骨小梁形态分度法由轻到重分为4度。初期:整个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细。Ⅰ度:横行骨小梁减少,纵行骨小梁明显。Ⅱ度:横行骨小梁进一步减少,纵行骨小梁变粗。Ⅲ度:横行骨小梁几乎消失,纵行骨小梁也不明显)。②腰背痛评分标准:疼痛持续而明显1.5分;疼痛时轻时重1.0分;劳累后疼痛或轻微疼痛0.5分;无疼痛0分。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测评。③根据腰背痛和脊柱X射线骨质稀疏分度法及骨密度,运动组患者于运动后进行疗效测评。疗效评估标准:症状消失(腰背痛完全消失,脊柱X射线片显示正常至Ⅰ度改变,或骨密度无异常),好转(腰背痛症状基本消失,但脊柱X射线片显示Ⅱ度以上无改变,或骨密度由中重度变为正常或轻度)无效(腰背痛无改变,脊柱X射线片或骨密度测定无变化)。用t检验行组间显著性测试。结果:纳入72例,无1例脱落,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87±0.16,0.68±0.15g/cm2,t=5.198,P<0.05);腰背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0.565±0.15,0.395±0.11,t=5.484,P<0.05)。运动组患者运动后腰椎骨密度较运动前明显增加,腰背痛症状显著改善。②运动组患者运动6个月后症状消失占11%(4/36)、好转占36%(13/36)、无效占53%(19/36),总有效率47%(17/36)。结论:有氧运动疗法不仅有缓解骨丢失及增加骨密度作用,还可缓解患者腰背痛症状,能有效改善肺结核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中国很多地方做过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调查,但对于地处西部的贵阳地区,尚缺乏对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全面系统的随机调查。目的:调查贵阳地区成人骨密度,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11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共1334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骨密度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10岁一个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贵阳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20~29岁的女性人群中出现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和骨丢失率较高的异常现象。提示对于女性小于50岁和男性小于60岁,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50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还应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该调查为贵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骨质疏松症、膝关节骨关节炎和腰椎骨质增生的发病情况,并分析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病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06/2003-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门诊就诊,以严重腰背痛,腰腿痛,下肢无力,行走费力为主诉的中老年妇女20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测定第2~4腰椎正位椎体骨密度,应用数字减影X光机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单或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进行诊断和分析。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量减少>25%(T值<-2.0SD以上)。骨关节病的诊断标准:膝关节骨关节炎:X线片显示膝关节关节间隙狭窄,或关节内骨刺或关节腔内表面凸凹不平或关节内骨硬化;腰椎骨质增生:X线片显示2个锥体以上前缘或/和后缘增生、骨赘形成或骨桥形成。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情况分析。结果:纳入中老年妇女20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03例中老年妇女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及腰椎骨质增生患病率:50~59岁34.0%,39.6%,35.8%;60~69岁44.8%,52.9%,48.3%;70~79岁为58.8%,68.6%,58.8%;80~89岁为66.7%,75.0%,83.3%。②在诊断骨质疏松症的95例中T值<-2.5SD者20例,23个锥体出现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只有2例同时有2个腰椎压缩性骨折。③有67例(34%)同时患膝关节骨关节炎和腰椎骨质疏松症。结论:①中老年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病均随增龄而升高。②腰椎骨质增生可影响腰椎骨量,致骨量增高,使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数量减少。③部分中老年妇女可同时患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关节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骨松宝对45~70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以及临床证候变化进一步理解中医补肾壮骨的特点。方法选择54例有肾阳虚证,同时用法国Cha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量丢失≥25%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骨松宝颗粒,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肾阳虚证症状体征、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等变化。结果54例患者治疗后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t=10.561,P<0.01。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BMD-L2~4上升值(0.018±0.052)g/cm2,P>0.05,股骨近端骨密度略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尿羟脯氨酸、血清碱性磷酸酶、尿钙、血清钙磷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骨松宝颗粒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减缓增龄性骨量丢失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骨密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达到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目的。方法选取72例MHD患者和76例健康者(对照组),利用双能X射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分析MHD患者骨密度的异常情况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而探索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MHD患者腰椎和髋关节的骨密度明显减少,以老年女性降低最为显著,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上升(P0.05)。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素(iPTH)、磷(P)、骨钙素(OC)、1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1NP)和β-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水平明显上升;而25-羟基维生素D(Vit D)和血钙(Ca)水平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和血Ca呈正相关;与年龄、透析龄及AKP、OC呈负相关。结论 MHD患者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其中性别、年龄、透析龄、BMI及AKP、Ca和OC均是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结肠癌患者骨密度和有关骨矿物质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结肠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45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血镁(Mg)、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并与45例同年龄对照组比较。结果:结肠癌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Ca、P、Mg、ALB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ALP无显著变化。行化疗患者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BMD值也显著降低(P<0.05),但Ca、P、Mg、ALP、ALB无显著变化。结论:结肠癌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收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症。原因可能与结肠癌患者营养物质代谢失衡、手术、年龄及化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针对双能X线前后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受腰椎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骨密度结果判断的误差,导致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漏诊、误诊.目的通过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及面积相互关系的探讨,寻找正确评价骨密度可靠的相关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地点和对象实验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在北京市区选择20岁以上1 56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1例;女976例,职业包括军队和地方干部、教师、工人、居民.特殊职业者及患有各种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干预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面积的测定,确定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骨密度的年龄段、计算其骨矿含量及面积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骨密度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骨矿含量、面积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骨密度正常值的预报.主要观察指标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和面积.结果平衡峰值骨密度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骨矿含量及面积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 g及46 39 cm2,女性分别为47.418%及41.12 cm2.90%正常范围男性骨矿含量=0.327×身高(cm)±14.76,面积=0 271×身高(cm)±5.96,女性骨矿含量0.294×身高(cm)±11.85,面积=0.225×身高(cm)±5.00.结论仅靠腰椎骨密度结果评价骨质疏松的可靠性不准确,正确评价腰椎的骨矿含量与面积,对骨密度测量的可靠程度可做出较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