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肥胖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原因。方法:①选取2003-12/2005-06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健康体检或住院患者,正常组99例,超重组49例,肥胖组45例。正常、超重与肥胖诊断标准均符合WHO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太地区的标准(2000)。②所有受试者在检测前夜及当天禁咖啡、茶、酒、烟,避免情绪激动及运动。同时检测腰围、腰臀比、脂肪含量、脂肪比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等指标。③根据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正常人99例,超重患者49例,肥胖患者4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人体测量指标、血压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含量、体脂比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或0.01);与正常组比较,肥胖组吸烟情况、空腹血糖差异不明显(P>0.05),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1),其余指标均升高(P<0.05)。②各组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及频域分析:与正常组比较,超重组相邻RR间期差>50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高频功率降低(P<0.01),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增加(P<0.05);肥胖组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每5mi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均方的平方根、每5min内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低频功率均减低(P<0.05或0.01)。结论:超重、肥胖与正常人间存在心率变异性差异。超重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受损活性降低,肥胖为交感神经受损活性的增加。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可能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对中年健康子代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31例有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的中年健康子代和32例无心血管病家族史对照者的心率变异性检测。【结果】发现有心肌梗死家族史中年健康子代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均方根(RMSSD)和全部RR间期中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百分数(PNN5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早发心肌梗死患者中年健康子代心率变异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该组人群提高心率变异性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室性期前收缩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心内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根据Lown分级结果将这147例患儿分为良性组(LownⅠ、Ⅱ)90例和恶性组(LownⅢ、ⅣA、ⅣB、V级)57例,对比3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结果:(1)良性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QT间期离散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功能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恶性组患儿的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NN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心搏数百分率(PNN50)等数据均要明显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患儿的SDNN、SDANN、SDNN index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患儿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高,QT间期离散度以及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有效地预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了解其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仪对4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反流组)和3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选择以下指标:①24h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②24h每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反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MSSD明显增高(P〈0.01),SDANN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期心肌病(PPCM)患者和妊娠高血压疾病(PI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和机制。【方法】收集PPCM患者30例(PPCM组),PIH患者30例(PIH组),正常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三组 HRV时域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PPCM组和PIH组的窦性心搏间期NN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PNN50)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PPCM组显著低于PIH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室壁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PCM组心室前后径、运动幅度和左室射血分数与PIH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PIH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CM患者妊娠后期心脏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因心脏重构致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HRV时域指标下降;PIH患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紊乱,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简称心衰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50例(对照组),根据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分别计算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的全程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并进行对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TO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TS与SDNN,SDANN,rMSSD呈负相关,且心衰组相关性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心衰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是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和危险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阿托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评价其对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4—01/06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住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男37例,女3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6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各34例。②常规治疗组给与强心、利尿、硝酸酯类扩血管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8时服,治疗30d。③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用配套电脑软件分析磁带数据,进行下列心率变异性参数分析:R—R间期的标准差、5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5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相邻心搏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百分比。④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组内比较:经30d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R—R间期的标准差、5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5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相邻心搏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96.80&;#177;27.50),(40.00&;#177;14.08),(102.00&;#177;22.45),(22.54&;#177;7.65)ms,(9.05&;#177;6.50)%;(110.60&;#177;23.40),(50.10&;#177;13.06),/110.80&;#177;19.08).(30.50~9.58)ms,(10.08~5.60)%;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97.80~29.50),(39.08~16.10),(104.50&;#177;25.01),(25.60&;#177;9.00)ms,(7.08&;#177;5.50)%:(128.34&;#177;29.60),(61.25&;#177;24.50),(120.90&;#177;21.50),(38.65&;#177;10.11)ms,(16.9&;#177;8.78)%,t=2.25-4.05.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心率变异性差异不明显(P〉0.05)。经30d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2.02-3.8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进行常规冠心病健康宣教;干预组46例,在常规冠心病健康宣教的同时进行家庭干预,时间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及频域指标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HRV值改善更为明显,其中R-R间期的标准差、每5分钟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的均值、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均有改善,超低频(VLF)、低频(LF)和高频(HF)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体重超标人群与体重正常人群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将入选的113例COPD患者分为三组:正常体重组(43例),超重组(34例),肥胖组(36例)。对所有的受试对象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踏车实验,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体重正常组的FEV。/FVC为(47.28±3.82)%,超重组为(52.50±8.23)%,肥胖组为(53.20±8.3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6,P〈0.01);组间比较正常组与超重组、肥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与肥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功能运动试验中三组的V02max/kg分别为体重正常组(21.80±3.67)ml·kg^-1·min^-1,超重组(20.19±4.14)ml·kg^-1·min^-1,肥胖组(18.98±3.22)ml·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P〈0.01),组问比较正常组与超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各项指标与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适度增加可提高静息肺通气功能,但明显超出正常水平则会影响患者的运动耐量与运动肺通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后心脏植物神经活性的定量检测指标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4—04/2005-04在石家庄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34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①两组患者均佩带24h连续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在安静状态下休息15min后记录5min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即第一阶段(基线)时域指标。②观察组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放松训练,先听10min的自我松弛训练磁带,然后进行额肌生物反馈训练,每次训练约30min。对照组不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而是静卧30min。记录观察组患者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最后5min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即第二阶段时域指标;同时记录对照组患者30min静卧过程中最后5min(第二阶段)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③在两组患者均休息5min后,分别记录其在接下来5min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即第三阶段时域指标。分析指标包括全部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标准差、相邻正常窦性心动问期差的均方根、相邻心动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数的百分率及三角形指数,以上指标降低,心率变异性就降低,而且心率变异性降低程度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程度有关,病情越严重,心率变异性就越低。结果:进入结果分析观察组保持为17例;对照组中有些患者不配合,有效人数只有11例。①两组患者相应阶段的时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实验第二阶段的全部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标准差、相邻正常窦性心动问期差的均方根、相邻心动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数的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33—2.48,P〈0.05)。在实验第三阶段,观察组患者相邻心动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总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数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2.26,P〈0.05)。②观察组患者三个实验阶段的心率变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实验第二个阶段,所测得的全部正常窦性心动间期标准差和三角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实验第一和第三阶段(t=-2.64-2.90,P〈0.05)。结论:生物反馈放松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表明其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增强心血管植物神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