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患者女,83岁,因大便带血3个月于2007年7月入院。患者无自觉症状下出现大便带血,鲜红色,伴肛门坠胀感,大便次数正常,无明显腹胀腹泻,无里急后重,体重无明显下降。后来我院就诊,肛门指诊示可及直肠下端占位,随以直肠癌收住入院。入院后查体示:一般情况可,心肺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扪及包块,直肠指诊距肛缘3cm处触及约  相似文献   

2.
陆琼  戴安伟 《临床医学》2010,30(12):120-120
1 病例报道患者,男,65岁,因间歇性便血及黏液样便2个月入院.患者2010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不成形,便不尽感,间歇性伴有大便出血及黏液便.无明显腹痛及腹胀,当时未予以重视.后患者发现症状逐渐加重,便血次数增多,无明显规律,故于我院查肠镜示:距肛门10 cm直肠癌,肠镜无法通过,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理提示:直肠腺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行内镜下切除的89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患有大息肉94枚,其中亚蒂或广基20枚,侧向发育型肿瘤9枚,息肉最大直径为2.0~5.5cm;所有息肉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发出血6例,穿孔2例,并发症均在内镜下处理成功;术后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75枚(79.8%),炎性增生息肉13枚(13.8%),腺癌6枚(6.4%),其中黏膜内癌4枚。术后3例腺瘤患者复发,再次行内镜下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内镜下行结直肠大息肉切除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提高直肠肛管癌的治愈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我院2例直肠肛管癌患者,入院前屡遭误诊、延迟治疗教训十分深刻,现报告分析如下; 例1误诊为痢疾达1年之久患者女性,46岁,脓血大便,便次频数1年,在某乡卫生院多次按痢疾治疗。初期服药后症状稍好转,不久又渐渐加重。入院前1天经家属提出询问:“会不会生什么东西?”才转本院外科作肛门指诊,检查发现距肛门上方7~8厘米处触及环状新生物,已浸润阴道穹隆,后行盆腔后半部肿块完整切除,病理报告为直肠腺癌  相似文献   

5.
我院收治小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阴道瘘病例1例,手术后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儿,女,1岁,其母代诉患儿自出生后即无肛门从阴道排便1年求诊。患儿生后父母发现无肛门,大便从阴道排出。大便量少,无腹胀及腹痛,无恶心呕吐,未经任何治疗,遂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小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阴道瘘”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清、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肠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5~6次/min,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3岁、因大便带血20日于2004-08-02入院。体格检查:心、肺、腹无异常。直肠指检:肛管直肠交界处可扪及一溃疡性肿物,质硬脆,直径约5cm,占直肠前壁及侧壁3/4周。退出时指套染血。结肠镜检查:见直肠溃疡性肿物,质脆,易出血,结、直肠未见其它异常。活组织病理检查示:直肠腺癌。盆腔CT结果见图1。术前诊断:①直肠癌;②盆腔占位性病变,考虑癌转移灶。患者于2004-08-11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病例女,19岁,因肛门坠胀疼痛、排便困难半月就诊。外院门诊曾予灌肠后缓解,1周前因大便带血,直肠指检提示直肠后壁有一包块,遂收入院治疗。患者2岁时曾行盆腔内畸胎瘤切除术。体格检查:急性病容,表情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重复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CT检查的17例中15例诊断为结直肠重复癌,2例直肠及横结肠重复癌患者分别漏诊直肠癌及横结肠癌。行肠镜检查的16例中12例肠镜抵达回盲部,11例术前准确诊断,1例患者其中1处病变术前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4例患者因远端病变造成肠腔狭窄未抵达回盲部,近端肠道病变未发现,其中包括1例CT漏诊横结肠癌。结论:在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中,CT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认真把握结直肠癌的影像学特征,培养医生对于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意识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10-04实施1例重度直肠脱垂的手术,术后评价疗效较好,通过临床护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24岁.因解大便时肛门直肠脱出伴坠胀,须用手艰难回纳入肛门内1 a,加重1个月伴里急后重、大便不尽感门诊以直肠脱垂收入住院.直肠指检:下蹲位肛门用力后直肠全层脱出长约30~40 cm,黏膜充血、水肿明显.患者取截石位,在腰俞穴麻醉下行直肠脱垂内固定术,肛门紧缩术[1].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排便或咳嗽时无肿物脱出肛门外;无感染和便秘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结肠重复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宇  冷明芳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012-1012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腹泻2个月,腹痛3d,腹部透视示有液气平面,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镜示:距肛门3cm可见环状菜花样新生物,表面糜烂,质脆,管腔狭窄,内镜可通过,距肛门7.0cm处可见1.0cm×2.0cm隆起改变,表面不平,结节样增生,距肛门40.0cm处,脾区见环形增生,表面糜烂,腔狭窄,镜身不能通过。病理示:脾区高分化腺癌,直肠二处均为低分化腺癌,术中见脾区4.0cm×4.0cm肿瘤组织,侵及浆膜层,直肠距肛门7.0cm处者肿瘤大小1.5cm×2.5cm,侵及肌层,距肛门3.0cm者肿瘤约3.5cm×5.5cm,癌组织穿透肌层,侵及浆膜。肿瘤间距分别为3.0cm,63.0cm,中间肠段…  相似文献   

11.
病例1,患者男,37岁,因“直肠异物1h余”入院。患者1h余前自己将一塑料瓶(具体不详)塞入肛门,无法取出,无明显腹痛等不适。查体:T37.0℃,一般可,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肌抵抗;肛检:距肛缘约10cm处可触及一圆柱形异物下缘,退出指套少许血染。临床诊断:直肠异物。考虑到异物较大、位置较深,自行排出可能性小,遂决定行经肛门直肠异物取出术。  相似文献   

12.
刘大鹏  王忠  谢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5):1887-1888,1890
目的观察复方角菜酸酯栓对肠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直肠息肉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于术后由肛门塞入1枚复方角菜酸酯栓,对照组则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术后首次大便的隐血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术后首次大便的隐血阳性率为3.23%,低于对照组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复方角菜酸酯栓能减少术后出血风险,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主诉:下腹及肛门坠胀不适2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及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干结,每日排便2~3次,无黑便及便血,有黏液,无大便变形、变细,大便无明显腥臭,无里急后重,无腹痛、腹胀,无腰骶部疼痛,无发热、胸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眼黄、尿黄,无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门诊以"直肠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患者起病以来,精神尚可,无乏力,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径1~2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cm之间的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便血2例(6.45%);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19例(61.2%),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25例;浸润肌层6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组(n=23)五年生存率为95.7%,浸润肌层组(n=6)五年生存率为50%(P<0.001)。结论直径1~2cm直肠类癌患者中,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15.
空气灌肠MR结肠成像检测结、直肠息肉及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检测结直肠息肉及癌的灵敏度.方法 对30例因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大便习惯改变而拟接受光学结肠镜检查者进行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及光学结肠镜检查.以光学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按息肉及癌的大小统计分析MR结肠成像检测结直肠息肉及癌的灵敏度.结果 光学结肠镜共检出76枚结直肠息肉及癌,其中1~5 mm息肉11枚、6~9 mm息肉29枚、≥10 mm息肉及癌36枚.MR结肠成像对1~5 mm息肉、6~9 mm息肉、≥10 mm息肉及癌、≥6 mm息肉及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09%、75.86%、100%及89.23%,总体检测灵敏度为77.63%.结论 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对1~5 mm结直肠息肉检测灵敏度低,但对≥6 mm息肉及癌的检测灵敏度较高,并能够检出全部≥10 mm的息肉及癌.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女,81岁。因大便带脓血4月余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脓血,呈暗红色,无大便形状变细、肛门坠胀感、便次增多及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3个月前就诊于我院,纤维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0~14cm处见肿物呈半环占据肠腔,回盲部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活检报告直肠癌,收住院。  相似文献   

17.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对中下段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日渐增多,但是术后大便时仍有不同程度失禁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于1991年6~8月间先后为3例距肛门6cm直肠癌病人施行生理性保肛术,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正常人完全一样.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9岁,肛诊及直肠镜检查均确诊为直肠癌。 手术适应征 1 乳头状腺癌或其它类型早、中期癌。 2 肿瘤小于直肠周围2/3圈。 3 直肠周围软组织中无明显癌侵润,腹膜返折以上无淋巴转移。 4 距肛门6cm以上的直肠癌(直肠游离后肿瘤与齿线可延长到7~8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径1~2 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 cm之间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24~77岁, 中位年龄46岁。  结果  31例患者中, 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 便血2例(6.5%); 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 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9例(61.3%), 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 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 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25例; 浸润肌层6例, 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n=23)5年生存率为95.7%, 浸润肌层者(n=6)5年生存率为50%(P < 0.001)。  结论  直径1~2 cm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 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一期肛门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28例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一次肛门成形术及其临床资料,讨论了新生儿期行肛门成形的可行性,方法:本组28例新生儿高,中位肛门直肠闭锁不做肠造口,入院一次行pena氏肛门成形术,结果: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出院26例,术后随访了22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结果优良13例,占59%,中8例,占36%;差1例,占5%,结论: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在条件许可睛,由有一定经验的专科医师进行一期Pena氏肛门成形术,同样可获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周围肌组织脓肿长期被临床忽视的原因,并总结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脓肿患者的MRI表现,并随访术后患者控便及排便能力。  结果  18例为单一肌组织脓肿,21例并发两组以上肌组织脓肿,其中存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脓肿28例,浅部脓肿26例,耻骨直肠肌脓肿9例,肛提肌脓肿4例,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脓肿1例;感染肌组织肿胀增粗,基本保持解剖形态,其中外括约肌深部呈典型“U”形,肛提肌呈对称“蝴蝶翅膀样”表现;肛周脂肪间隙清晰34例,脂肪间隙结构不清5例,术中触及内口26例。35例未累及肛提肌患者术后控便和排便良好,3例肛提肌脓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控便不良及排便无力,另1例失联。  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有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甚至肌组织内部形成脓肿,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脓肿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很可能不受影响,肛提肌脓肿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