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雷  胡登科  朱勇 《全科护理》2021,19(32):4504-4506
目的:探讨两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进行DPMAS治疗病人10例共进行治疗40次,分为单胆红素吸附治疗组与双胆红素DSPMA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下降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总胆红素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胆红素吸附治疗清除胆红素效率优于单胆红素吸附治疗,同时丢失一定量的白蛋白,在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过程可以联合双胆红素吸附治疗.  相似文献   

2.
秦华  魏丽 《临床荟萃》2019,34(7):63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69例,其中DPMAS联合PE组32例,单纯PE组3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L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联合PE治疗ACLF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刘雷 《南京护理》2021,10(2):26-29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DPMAS)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皮肤瘙痒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进行DPMAS治疗患者20例共进行治疗81次,治疗过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治疗前和停止治疗后采用皮肤瘙痒评分表评估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结果:DPMAS治疗前、停止治疗后总胆红素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停止后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睡眠质量量表除催眠药物成份外,其他各成份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清除胆红素,减轻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选取早期肝衰竭患者54例,给予DPMA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采用DPMAS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血清TBIL、直接胆红素、凝血氨、ALT、总胆汁酸、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真做好DPMAS治疗过程的护理,是确保DPMAS治疗安全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下降,对照组上升,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钾水平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管路凝血、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肝功能,并能减少血浆用量,利于人工肝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ACLF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PE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BA)治疗,观察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水平、安全性及治疗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DBIL、炎性指标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PBA与PE联合DPMAS治疗ACLF效果相当,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但P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单式护理管理结合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治疗的53例肝衰竭患者为对照组, 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3例肝衰竭患者为干预组。2组患者人工肝治疗模式均涉及血浆置换(PE)模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模式及PE + DPMAS治疗模式3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采用清单式护理管理。分别比较实施前后不同治疗模式2组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变化, 及治疗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模式的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干预组接受DPMAS和PE + DPMAS治疗模式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3(24.0, 27.9)、23.2(22.4, 26.3)g/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2(26.3, 29.7)、29.4(27.2, 30.0)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47、3.55, 均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在3个治疗模式上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的吸附血浆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1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以单次治疗的血浆吸附量作为治疗剂量分层,统计分析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及肝肾功能。结果 18例患者共行24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其中显效2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t值分别为16.424,4.324,5.124,2.23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39),C-反应蛋白下降(t=3.519,P=0.00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t=0.245,P=0.041)。单次血浆吸附总量以正常人体血浆量倍数分层(正常人体血浆容量按4000ml计算,分组为1.5~2.5倍、2.5~3.5倍、3.5~4.5倍、4.5~5.5倍、5.5~6.5倍)后,结果显示(2.5~3.5倍人体血浆量)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下降率高于(1.5~2.5倍)组(t=-2.633,P=0.017),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单次血浆吸附总量为2.5~3.5倍人体血浆量显示出更好的疗效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黄疸患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间歇蓝光照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胆红素水平、临床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血清胆红素降低值高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2%(3/34),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4%(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疸患儿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有助于促进未结合胆红素排泄,增强结合胆红素的分解,降低机体对胆红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患儿转归。  相似文献   

10.
总结1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技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治疗前准备、DPMAS治疗中的观察要点、血管通路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过6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谷丙转氨酶降至160IU/L,总胆红素降至234.4u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由原来的1.27升至1.55,患儿临床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PARS)联合血浆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将其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比较.方法 2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13例作为治疗组,行PARS联合血浆灌流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治疗,15例行MARS治疗;根据病情,每例患者治疗1~4次.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样,检测肝功能、血凝常规、肾功能和内毒素等,同时观察临床表现、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与MARS两组人工肝治疗,总有效率为分别为69.3%、66.7%,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比率分别为35.4%、 32.3%;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总体费用较MARS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白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联合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性高,疗效与MARS相似,治疗费用较MARS明显降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重型肝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对31例重型肝病患者进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凝血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总胆汁酸较治疗前下降(P0.05),症状改善。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重型肝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治疗40例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常规、电解质、血浆氨、内毒素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胆碱酯酶(CHE)上升,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浆氨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治疗前后均呈阴性,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40例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中38例次顺利完成治疗,1例次因管路内凝血提前终止治疗,1例次出现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抑郁药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分别实施抗抑郁药治疗、抗抑郁药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效果、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HAMD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6、8周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 d WM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1、2周WM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采用抗抑郁药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达到明显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痛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清蛋白和血脂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观察组)、76例2型糖尿痛患者(T2DM组)、61例肺结核患者(TB组)及10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血清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与T2DM组血清总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T2DM组,球蛋白高于T2DM组(P<0.05);观察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T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胆固醇高于TB组、三酰甘油低于TB组(P<0.01);观察组总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球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正常组(P<0.05),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者,因严重营养不良,可适当放宽饮食控制,以保证有足量热量的摄入,且应用胰岛素降低血耱治疗较合适;患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小儿脓毒症患儿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与30例普通感染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在小儿脓毒症组、普通感染组与健康小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小儿脓毒症组与普通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感染组与健康小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在脓毒症各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在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时相蛋白参与了小儿脓毒症患儿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动态观察急性时相蛋白对早期干预小儿脓毒症、判断病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以及SHB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112例S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治疗组32例.2 组均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疗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1片/次,1次/d,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化瘀胶囊,3 粒/次,3次/d,饭后口服,其恩替卡韦用法、用量同对照组,2 组疗程均为48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HBV-DNA水平、HBeAg阴转率,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白蛋白较治疗前增高(P<0.01),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 组治疗后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0.0%)优于对照组(43.3%)(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14-2715
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选取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给予伏立康唑治疗,对照组(58例)给予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断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液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儿持续24h蓝光照射,观察组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比较2组患儿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小板(PLT)]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白蛋白、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性蓝光照射可有效提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安全性,在改善患儿症状及抗炎性因子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