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轻度脑损伤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8-2758
为观察轻度脑损伤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特征,对轻度脑损伤患者38例(脑损伤组)在入院后48h内进行各种诱发电位检查,并与正常人3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损伤组各种诱发电位检查中波形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lt;0.05)。提示:进行多种脑诱发电位测试能从整体反映整个脑功能情况。有两种以上异常则可作为轻度脑损伤的电生理诊断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和健康体检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  相似文献   

3.
彭华  郭洪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53-3455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lt;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对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a,L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血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单纯LA患者及部分伴有脑梗死的患者,并以6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结果:LA患者中,SEP总异常率95.6%,其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AEP总异常率71.1%,其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VEP总异常率64.4%,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0.001)。3种诱发电位的时间参数及波幅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随LA的病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LA并脑梗死患者3种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结论:在LA的临床早期,虽然还未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脑电生理已出现异常,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敏感的辅助检测方法。LA并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明显高于单纯LA组,提示LA与血管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7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和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脑电和诱发电位在评价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疗效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入院的70例PVS患者治疗前根据PV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检查脑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经过促醒和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3个月及意识恢复后复查,并根据PVS评分量表评价疗效。每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分级评分,将治疗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电生理结果进行对比(t检验),分析电生理对PVS的评价意义。结果:意识恢复率为32.9%,总有效率为77.1%。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前后脑电检查都无明显差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PVS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脑诱发电位技术比较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听及视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性脑诱发电位特征,是否可发现一些异常的生物学指标.目的观察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性脑诱发电位长潜伏期及听觉脑诱发电位的变化特征,并与健康人相比较.设计随机抽样法,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病例组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对照组均为身心健康的志愿者.干预利用意大利百胜公司GalileoSirius电生理仪对36例强迫症和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3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短声、闪光刺激,完成听觉脑诱发电位、视觉脑诱发电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主波出现率,各波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在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还是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中,其P3波出现率明显减少(x2=12.73,P<0.01;x2=13.13,P<0.01);其中VEP/P3出现率精神分裂症与强迫症相比更为减少(x2=34.62,P<0.01).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EP/P2波呈双峰率现象均增高(x2=4.17,P<0.05).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和正常对照组三组在相比,在AEP中潜伏期N1、P2波延长(F=6.95,P<0.01;F=6.45,P<0.01),波幅N1波下降(F=3.55,P<0.05);VEP中P2潜伏期延长(F=6.16,P<0.01),波幅P2,P3波均有改变(F=7.96,P<0.01;F=12.06,P<001).结论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听、视信息加工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以精神分裂症为重,其异常指标与其发病机制和症状有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1例PCI患者为PCI组,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8例和后循环梗死2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BR和BAEP检查,对比2组相关电生理指标。结果 1 PCI组中,53例(74.6%)BR检测异常,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患者R1、R2、R2'波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但两者间各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PCI组中,50例(70.4%)BAEP异常,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患者Ⅰ、Ⅲ、Ⅴ波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IPL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检测异常61例(85.9%),高于BR或BAEP单独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和BAEP均能反映PCI患者脑干供血情况,两者联合检测对PCI早期诊断和脑损伤区定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患者视觉、脑干及体感诱发电位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对46例PD患者分别进行VEP、BAEP、SEP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50例作对照。结果PD组VEP的P100潜伏期(115.3±10.7)m s较健康对照组(103.5±9.2)m s明显延长(P<0.01);PD组P100潜伏期延长与PD患者的病程及病情呈正相关(r=0.49,0.43,P<0.01);PD组BAEP的Ⅲ-Ⅴ及Ⅰ-Ⅴ波间期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D患者的VEP和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PD患者可伴有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视觉传导通路损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脑诱发电位技术比较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思看在听及视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性脑诱发电位特征,是否可发现一些异常的生物学指标。目的:观察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性脑诱发电位长潜伏期及听觉脑诱发电位的变化特征,并与健康人相比较。设计:随机抽样法,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病例组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对照组均为身心健康的志愿者。干预:利用意大利百胜公司GalileoSirius电生理仪对36例强迫症和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3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短声、闪光刺激,完成听觉脑诱发电位、视觉脑诱发电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主波出现率,各波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在听觉诱发电位(auditoxy evoked potentials AEP),还是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中,其P3波出现率明显减少(X^2=12.73,P&;lt;10.01;X^2=13.13,P&;lt;0.01);其中VEP/P3出现率精神分裂症与强迫症相比更为减少(X^2=34.62,P&;lt;0.01)。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AEP/P2波呈双峰率现象均增高(X^2=4.17,P&;lt;0.05)。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和正常对照组三组在相比,在AEP中潜伏期N1、P2波延长(F=6.95,P&;lt;0.01;F=6.45,P&;lt;0.01),波幅N1波下降(F=3.55,p&;lt;0.05);VEP中P2潜伏期延长(F=6.16,P&;lt;0.01),波幅P2,P3波均有改变(F=7.96,P&;lt;0.01;F=12.06,P&;lt;001)。结论: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听、视信息加工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以精神分裂症为重,其异常指标与其发病机制和症状有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3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71.1%、38.9%、50%。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0波波幅降低,BAEP异常主要为Ⅲ、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I~Ⅲ、I~V峰间期延长,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注意力焕散现象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2-03/2005-01德州市人民医院门诊诊治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100例为患者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4~12岁;诊断标准参照DSW—IV关于抽动障碍的分类及诊断标准。随机抽取正常健康查体儿童96例作为对照组,男64例,女32例;年龄4~14岁;无躯体及精神疾患,既往身体健康。在闭目安静状态下,常规脑电图描记,部分病例做闪光刺激及蝶骨电极诱发试验。视觉诱发电位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在20~25℃安静屏蔽室内检查,检查前3d内禁服中枢镇静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结果:病例组100例,脑电图呈正常及边缘状态50例,轻度异常32例,中度异常18例,无重度异常,总异常率50%(50/100)。对照组92例,脑电图呈正常及边缘状态92例,轻度异常4例,无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总异常率4.17%(4/96)。病例组与对照组脑电图异常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1.9988,P<0.001)。病例组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46%,其中单侧异常18例,双侧异常28例,病例组P100潜伏期及N145峰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P100潜伏期(101.62±7.50),(96.80±3.98)ms;N145峰潜伏期(164.67±33.14),(152.67±16.65)ms,t=80.33,45.48,P<0.001犦。结论:脑电图异常结果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一定的脑功能障碍,视觉诱发电位P100,N145潜伏期及峰潜伏期延长说明视觉皮质中枢受到一定损害,从而出现注意力涣散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的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方法 对33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34例适应障碍患者及30名健康军人(对照组),应用Nicolet Bravo型脑电生理仪及光、声刺激,完成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应激障碍组和适应障碍组Cz脑区视觉诱发电位/P2波幅较对照组为低,应激障碍组Pz脑区视觉诱发电位/P3波幅分别较对照组和适应障碍组为低;应激障碍组Oz脑区听觉诱发电位/P3潜伏期较对照组延迟,Cz脑区听觉诱发电位/P2波幅分别较对照组和适应障碍组为低,Cz脑区听觉诱发电位/P3波幅分别较对照组和适应障碍组为高。结论 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特征,值得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致聋因素,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选择1995-01/2000-12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和耳鼻喉科就诊的听力障碍和/或语言障碍的患儿185例。监护人对观察目的及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②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CT或MRl检查。使用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患儿致聋因素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特征。I,III,V波各波均消失为重度异常;I,III,V波中有1或2个波缺如为中度异常;波峰潜伏期和/或峰间潜伏期延长,大于本实验室同龄正常均值与3个标准差之和为轻度异常。 结果:听力障碍患儿185例(370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34只耳(9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150例双耳受累。重度异常122耳 (36.5%),中度异常64耳(19.2%)多为I,III波缺如,轻度异常148耳(44.3%)多为I波潜伏期延长。②周围性听路损害314耳(94.0%),致听力损害病因前4位依次为原因不明聋哑,原因不明聋,耳毒性药物,围产期脑损伤(103,98,42,40例)。 结论:①小儿听力障碍程度以轻度为主。②小儿听力障碍病因中,以病因不明、耳毒药物和围产期脑损伤为主。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确定听路损害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对75例PD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51例PD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42.6%,VEP异常率为66.7%,BAEP异常中以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延长为主;VEP异常中以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显著。结论:PD是一种多系统侵犯的疾病,诱发电位可用作该病的客观检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眼震电图(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 ,同时进行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对所得结果与同龄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样本病例至少1项电生理检查结果异常。其中9例(18 %)为3项异常 ;26例(52 %)2项异常(VEP ENG异常18例 ;BAEP ENG异常8例) ;15例(30 %)1项异常(VEP异常5例 ,BAEP异常7例 ,ENG异常3例)。结论 :VEP、BAEP和ENG3项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诊断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植物状态电生理动态变化和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治疗过程脑电生理的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PVS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在中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电刺激等综合治疗期间,间断性的进行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对比其动态变化及患者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进行PVS评分,其中11例18分,意识完全恢复(31%);9例12分以上,意识基本恢复(26%);10~11分8例,明显好转(23%);1~5分4例好转(11%),2例无明显变化(6%),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3%)。总有效率为91%。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出现由重到轻的动态变化。结论PVS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脑电生理的检查情况作为评定患者意识恢复的客观指标,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9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F波传导速度(FWCV)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并与50名正常人组对比。结果 EMG异常率为62.6%,半数以上的腋神经运动潜速率减慢,FWCV有非常显著性减慢(P<001),SEP的N9-N13峰间潜伏期有显著性延长(P<0.05)。结论 综合电生理检查能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率,帮助定位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对75例PD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51例PD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PD患者BAEP异常率为42.6%,VEP异常率为66.7%,BAEP异常中以 V波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延长为主;VEP异常中以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显著。结论:PD是一种多系统侵犯的疾病,诱发电位可用作该病的客观检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变化评估高压氧治疗脑损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为治疗组40例及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35例,通过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善为88%明显优于对照组48%,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效率分别为头痛、头晕87%,记忆力减退84%,失眠90%,焦虑、思维不集中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02~8.31)。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