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使用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科室内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使用率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并进行整改。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一次性钢针使用率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51.5%降至实施后的23.4%。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头颈部肿瘤患者一次性钢针的使用率,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对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降低脊柱外科患者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科室9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分析脊柱外科患者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脊柱外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46.15%降至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33.70%(P0.05)。结论:通过运用"品管圈"PDCA程序,实施持续改进,可以有效地降低脊柱外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和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湿疹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9月,科室选定"预防和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湿疹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以探讨预防和降低此类患者湿疹发生率的措施。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湿疹发生率从实施前的28.57%降至实施后的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湿疹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共有成员9名,以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应用品管圈活动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通过鱼骨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效果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95%降至5.9%,运用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降低。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整个活动过程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术后患者拔除尿管不适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术后患者拔除尿管不适率"为活动主题,对本科室术后拔除尿管的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术后患者拔除尿管不适率由94%降至16%,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减轻了患者拔管时的疼痛,降低了拔管后出现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推进了优质护理服务,规范了拔除尿管的方法和流程,值得在临床科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漏收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十大步骤,在急诊科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急诊科漏收费用由活动前每月漏收1544.1元降至活动后每月漏收130.14元,目标达标率为104.1%,进步率为91.5%;小组成员在品管手法、荣誉感、责任感、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患者的费用漏收率,同时还提高了小组成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输液渗出率的变化。方法科室10名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静脉输液渗出率"为活动主题,记录活动前静脉输液渗出的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静脉输液渗出率由6.24%降至2.07%。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输液渗出率,提高了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对活动开展前留置针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1.1%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静疗相关知识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学会应用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建立呼吸机管理模式,降低对呼吸机的质量管理的缺陷率。方法 应用品管圈活动规范呼吸机管理模式,完善呼吸机管理制度,提高呼吸机管理及使用的质量。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呼吸机质量管理的缺陷率从23.75%降至3.75%。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呼吸机管理与使用的质量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呼吸机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还能提高呼吸机使用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以"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影响科室护理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精神科的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3.66%下降至0.93%,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1.43%下降0.31%,住院患者冲动发生率由4.78%下降至2.64%,住院患者保护约束率由8.28%下降至5.13%,护士服务综合满意度由90.56%升至97.78%,护士对腕带识别依从率82.78%提高到98.89%,与实施护理措施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是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3-8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病区成立QCC小组,按照QCC理论进行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要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共10个步骤逐项进行活动。结果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准确率由QCC活动实施前的61.90%上升至实施后的95.65%(P0.05);造口相关并发症由实施前的45.24%下降至实施后的28.26%(P0.05);通过QCC活动,圈员在QCC的步骤运用、团队精神、专业能力、沟通协调、信心提升和责任荣誉等6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QCC活动能够提高肠造口术前造口定位的准确率,有效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的步骤,通过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分析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实施及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活动后每个患儿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节约了3.36元。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并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补铁所致的透析机空气报警中的应用,以提高血液透析病人蔗糖铁使用的安全性,保证病人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方法:由血液净化中心8名医护人员自愿组建品管圈,选定降低血液透析中补铁所致的透析机空气报警率为活动主题,总结分析透析过程中静脉点滴蔗糖铁所致的透析机空气报警原因,同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点滴蔗糖铁所致的空气报警率较活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血液透析中静脉点滴蔗糖铁所致的透析机空气报警次数,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单元护理文书书写缺陷率的影响。方法:2013年2~5月,我科运用品管圈及PDCA方法对护理文书书写缺陷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应计划和整改措施,对病历进行不定期检查,实施护理文书书写的持续改进。结果:护理文书书写缺陷率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护理文书书写,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针对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计划拟定,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进一步改进,效果确认,标准化。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PICC穿刺点红肿、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均下降,且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品管圈对PICC维护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PICC换药室管理制度、PICC维护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在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操作吸痰,观察组在EBN指导性进行吸痰操作.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后10 min的收缩压、HR和PaO2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10 min的SpO2高于对照组(P<0.05),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EBN指导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护理,可明显提高吸痰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入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结果: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59.32%,降至活动后23.6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入量记录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品管圈方法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进行现况调查,将2013年3月1~30日需记录24 h出入量的围术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8例累积记录频次为4040例次设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现况,运用查检表对病区护士记录患者出入量现状进行调查,设定改进目标,采用鱼骨图解析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将2013年9月1~30日需记录24 h出入量的围术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20例累积记录频次为4100例次设为品管圈管理后的情况。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结果:影响出入量记录准确性的原因包括:患者不重视、估算标准不统一、护士食物量估算差异大、护士出入量记录不顺利耗时长缺乏耐心及测量工具不统一等。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每次记录的不准确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住院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将QCC活动实施前(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的153例患者为对照组,活动实施后(2016年3-8月)的153例患者为观察组,成立以"降低老年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为主题的QCC活动小组,分析老年患者静脉采血失败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订针对性措施并在活动中落实,达到降低采血失败率的目的。结果 QCC活动展开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QCC活动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静脉采血穿刺失败率,有利于提升患者采血过程中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