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急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脑室灌流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杏仁核中孤啡肽(OFQ)免疫活性(ir)的动态变化。结果:(1)每2小时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次(7mg/kg),连续注射8次,造成急性吗啡耐受。此组大鼠脑室灌流液中OFQ-ir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升高40%,差异显著(P〈0.05)。(2)皮下注射吗啡1、6、8次的大鼠PAG中OFQ-ir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分  相似文献   

2.
急性吗啡耐受大鼠脑内孤啡肽含量和释放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急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脑室灌流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杏仁核中孤啡肽(OFQ)免疫活性(ir)的动态变化。结果:(1)每2小时皮下注射盐酸吗啡1次(7mg/kg),连续注射8次,造成急性吗啡耐受。此组大鼠脑室灌流液中OFQir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升高40%,差异显著(P<0.05)。(2)皮下注射吗啡1、6、8次的大鼠PAG中OFQir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分别较生理盐水组升高9%(P>0.05)、35%(P<0.05)和60%(P<0.01)。(3)皮下注射1次吗啡的大鼠杏仁核中OFQir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降低11%,但无统计学意义;至第8次吗啡注射后较对照组升高41%(P<0.05)。结论:多次注射吗啡能引起大鼠脑内OFQ含量和释放增多,结合以往关于OFQ在脑内对抗吗啡镇痛的事实表明内源性OFQ可能参与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48只高针效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大鼠(8只)每天给予100Hz电针一次(30min),连续6天。其电针镇痛效果逐渐降低。形成慢性电针耐受。在第7天,6组大鼠分别皮下(s.c.)注射配药液或不同剂量的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0.03 ̄3mg/kg).s.c.注射配药液的对照大鼠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电针耐受现象,而s.c注射L-365,260(0.1mg,0.3mg/kg)则可汉有效地翻  相似文献   

4.
大黄抗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9,自引:3,他引:79  
目的:研究大黄对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6组:单纯手术组、内毒素组、大黄预防用药组(150mg/kg组和750mg/kg组)和大黄治疗组(150mg/kg组和750mg/kg组)。检测磷脂酶A2(PL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活性。结果:内毒素注射前6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无显著性差异;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MAP明显降低;大黄预防用药组和大黄治疗组MAP则与注射内毒素前及单纯手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并均显著高于内毒素组注射内毒素4小时后。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血清和小肠组织中PLA2活性及PAF含量均明显增高;与内毒素组注射内毒素后4小时比较,大黄预防组和治疗组则血清和小肠组织中PLA2活性和PAF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大黄对内毒素性休克所致炎症反应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在吗啡急性耐受大鼠的外周镇痛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产证明氯胺酮引起的外周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的激活有关。本实验旨在建立吗啡外周镇痛耐受的大鼠模型,进一步观察氯胺酮的外周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外周感受野局部皮下注射5μl吗啡(10μg/μl)明显的抑制伤害性肌电反应。随吗啡注射次数的增加,伤害性反应的抑制逐渐减弱,一般于第五次注射,吗啡不再产生抑制,出现外周镇痛的急性耐受。但是,在耐受动物的同一部位注射0μl氯胺酮(50μg/μl),仍产生很  相似文献   

6.
大鼠→小鼠异种骨髓移植耐受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适合临床应用的有效诱导异种骨髓移植耐受的方案。方法 给亚致死照射(5Gy) 的C57BL/ 6 (B6) 小鼠尾静脉注射4 ×107 Lewis 大鼠骨髓细胞,2 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mg/kg 。分别于骨髓移植后30 天、60 天、90 天,对受体小鼠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作FACS 分析, 检测大鼠源性的骨髓细胞在小鼠体内植活情况,并于30 天后,对受体小鼠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 及迟发超敏反应(DTH) 检查。结果 经处理的B6 小鼠外周血、脾脏及胸腺中检测出了大鼠源性的骨髓嵌合体, 嵌合体可长期存在( > 3 个月) 。MLR 及DTH 检查证明B6 小鼠对Lewis 大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 对无关第3 者DA 大鼠及BALB/ c 小鼠的脾细胞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 在B6 小鼠体内成功地诱导出了供者特异性的大鼠→小鼠异种骨髓移植耐受。  相似文献   

7.
曲马多对大鼠低频电针镇痛的加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的方法,观察了曲马多(Tramadol,TRA)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i.p.)注射不同剂量的TRA可剂量依赖地提高大鼠的甩尾阈,与对照组相比,6.25、12.5、25和50mg/kg剂量的TRA有明显的镇痛效应(ANOVA,P〈0.01)。腹腔注射阈下剂量93.125mg/kg)的TRA可显著地提高2Hz和15Hz电针镇痛效果,但对1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巴胺对正常及急性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多巴胺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1)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6只(叉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26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6只、多巴胺组20只)。(2)模型制备:大鼠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剂量,依次为:5,10,20,40,5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5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6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3)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侧脑室注入多巴胺对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结果:5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多巴胺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即22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秒净增值比注射多巴胺前(100%)增加了(131.8&;#177;10.3)%,潜伏期缩短了(55.6&;#177;6.3)%。(2)多巴胺使吗啡成瘾大鼠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17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降低了(74.8&;#177;7.6)%,潜伏期延长了(82.1&;#177;8.3)%。 结论:多巴胺可使正常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呈易化疼痛,而对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与多巴胺(DA)伍用对高原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28只,分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TRH组(7只),DA组(6只)和TRH与DA合用组(7只)。大鼠右侧股骨粉碎性骨折加放血(血压6.0kPa维持1小时)复制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观察TRH(5mg/kg)、DA(1mg/kg)和TRH与DA半量合用对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康林  王雪  李静  黄明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62-6663,i002
目的:研究抗抑郁药噻萘普汀能否影响吗啡处理大鼠脑内内源性焦虑物质一苯甲二氮草结合抑制因子(diazepam binding inhibitor,DBI)mRNA的表达。方法:15只SD大鼠(四川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进入吗啡+生理盐水组、吗啡+噻萘普汀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按照剂量递增每12h给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10~80mg/kg,共10次),每次注射吗啡前0.5h注射噻萘普汀(15mg/kg),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于末次吗啡注射后2h,给与腹腔注射盐酸纳洛酮2mg/kg,促发戒断。2h后处死大鼠,提取脑内总RNA,进行RT-PCR,检测DBI mMRNA的表达。结果:吗啡+噻萘普汀组DBI mRNA表达(0.52&;#177;0.08)明显少于吗啡+生理盐水组(0.91&;#177;0.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15.631P&;lt;0.01);与生理盐水组(0.40&;#177;0.0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1.992,P&;gt;0.05)。结论:噻萘普汀能够影响吗啡处理大鼠脑内DBI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简道林  田玉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35-137,F0003
目的:通过观察吗啡耐受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和脊髓后角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阳性产物表达的变化,探讨吗啡耐受对大鼠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9在同济医院麻醉研究室完成。①造模: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每组9只.在大鼠L3-5背部纵形切口,将细聚乙烯导管向头端插入蛛网膜下腔2cm,置管后第4天,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分别经导管注射生理盐水10μL和吗啡10μL(20μg),1次/d,连续5d.吗啡耐受组注射吗啡后第6天,鞘内注射吗啡10μL(5μg)进行吗啡激发实验.②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情况,同时计算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表示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强度(A值越大表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越强):③测定热伤害性缩腿反应潜伏期及非伤害性机械刺激的敏感程度:置管后第3天分别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和机械性触痛痛阈作为基础值。给药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测定机械性触痛痫阈,吗啡激发实验后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率。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置管第3天及激发实验前缩足总数的变化:置管第3天的两组大鼠缩足阳性总次数基本相近[(0.11&;#177;0.33)次],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对照组的缩足总数变化轻微,而吗啡耐受组缩足阳性总次数增多[(10.66&;#177;1.41)次,(P〈0.01)]。②吗啡激发后的最大镇痛效率:对照组显著高于耐受组[(59.20&;#177;4.00)%,(8.86&;#177;1.42)%,(P〈0.01)]。③脊髓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产物相对面积、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对照组分别少于吗啡耐受组[3.417&;#177;0.268比6.530&;#177;0.423(P〈0.01),0.357&;#177;0.024比0.520&;#177;0.025(P〈0.01),1.689&;#177;0.303比2.310&;#177;0.314(P〈0.01)]。结论:脊髓吗啡耐受导致触诱发痛,激活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吗啡耐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某些脑核团中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阿片依赖和戒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本研究观察了吗啡依赖和戒断对大鼠脑内与奖赏效应及戒断症状有关核团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1)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Ac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蓝斑核(LC)和下丘脑弓状核(ARH)的β-E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2)吗啡戒断大鼠Acc和ARH的β-EP含量与依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orris水迷宫任务分析吗啡及其与胆碱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对大鼠回忆空间任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80~210g。使用Morris水迷宫训练大鼠在20s内找到隐蔽站台。训练结束后的第1天,动物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每组6只,测试回忆能力。在第2天和第9天,动物分组同时接受两次腹腔注射:第1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第2组,注射吗啡(10mg/kg)和生理盐水;第3组,注射毒扁豆碱(0.1mg/kg)和生理盐水;第4组,注射吗啡(10mg/kg)和毒扁豆碱(0.1mg/kg);第5组,注射吗啡(10mg/kg)和毒扁豆碱(0.2mg/kg);第6组,注射吗啡(10mg/kg)和纳洛酮(0.5mg/kg)。注射药物后30min,测试动物在水迷宫中找到隐蔽站台的潜伏期。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给药之前的第1天,各组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实验期第2天和第9天,第2组(注射吗啡)的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87&;#177;22.527),(16.167&;#177;3.736)s,P〈0.001];[(96.667&;#177;20.851),(16.333&;#177;2.361)s,P〈0.001]。(国实验期第2天和第9天,第3组(注射毒扁豆碱0.1mg/kg)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第4组(同时注射吗啡和毒扁豆碱0.1mg/kg)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延长(均为P〈0.01);与第2组相比,潜伏期略微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5组(注射吗啡和毒扁豆碱0.2mg/kg)的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但与第2组(注射吗啡)比较,潜伏期显著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第2天,(26&;#177;5.790),(16.333&;#177;.2.361)s.P〈0.01];[第9天,(31.667&;#177;7.337),(16.333&;#177;2.361)s,P〈0.001]。④实验期第2天和第9天,第6组(同时注射吗啡10mg/kg和纳洛酮0.5mg/kg),分别与对照组及第5组比较,大鼠找到站台的潜伏期均没有明显变化(均为P〉0.05);与第2组比较,潜伏期则显著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第2天,(34.667&;#177;6.746),(87&;#177;22.527)s,P〈0.01];[第9天,(22.167&;#177;6.457),(96.667&;#177;20.851)s,P〈0.001]。结论:吗啡(10mg/kg)能够抑制大鼠对水迷宫任务的回忆;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吗啡抑制中枢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有关,毒扁豆碱通过加强胆碱能递质系统的活动,从而对抗吗啡诱导的空间回忆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胺酮抗吗啡耐受过程中对小鼠脊髓突触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L/kg)30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皮下注射吗啡(10mg/kg)30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氯胺酮10mg/kg组:吗啡皮下注射30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用前稀释成10mL/kg,以与对照组等容);氯胺酮20mg/kg组:吗啡皮下注射30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各组每天重复用药两次,连续9d,隔天最后一次给药后1h,采用测触痛阈法测撤爪反应的机械触痛阈值作为疼痛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在各时间点撤爪阈值无明显变化;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在第1、3天撤爪阈值与对照组在同时间点撤爪阈值相近,第5天至第9天撤爪阈值进一步下降。氯胺酮10mg/kg组撤爪阈值的变化趋势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同;氯胺酮20mg/kg组的撤爪阈值变化不明显,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近,表明20mg/kg氯胺酮与吗啡合用均有部分抗吗啡耐受形成的作用。②在对照组小鼠脊髓中,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在胞浆中;慢性吗啡处理后第9天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密集;氯胺酮10mg/kg组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比变化不明显;氯胺酮20mg/kg组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比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比明显稀疏,与对照组相似。③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第9天脊髓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可达35%,差异有显著性[(97&;#177;11),(72&;#177;9),P〈0.05[;氯胺酮10mg/kg组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脊髓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接近,差异无显著性[(93&;#177;11),(97&;#177;11),P〉0.05],而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胺酮20mg/kg组第9天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分别比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降低20%,差异有显著性[(78&;#177;7),(97&;#177;11),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20mg/kg氯胺酮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耐受时脊髓突触素吸光度。结论:吗啡耐受的机制可能涉及脊髓突触素的上调,氯胺酮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突触素上调而具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胰岛素( Ins)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大鼠脑梗死的疗效。方法:50 只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 H R)复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 M C Ao)模型,随机分4 组: A 组12 只( Ins 21 U/kg), B组12 只〔 Ins 21 U/kg+ 50% 葡萄糖(2 g/kg)〕, C组 12 只〔 Ins 45 U/kg+ 50% 葡萄糖(4 g/kg)〕和 D组 14 只(生理盐水 4 m l/kg)。各组均于 M C Ao 后即注射胰岛素, M C Ao 后 4 小时和24 小时检查神经功能,24 小时处死大鼠取脑,测大脑体积和梗死灶体积。结果: A 组的血糖较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 P均< 001), C组的神经功能障碍评级、梗死灶体积及其与大脑体积的百分比的减少都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01), A、 B、 D组间比较则无差异( P 均>005)。结论:胰岛素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不依赖于其降糖作用的直接保护作用, R H R M C Ao 后注射胰岛素在较高剂量时才显示疗效,这可能与高血压致脑血管发生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吗啡治疗引起胶质细胞的应答。方法采用吗啡鞘内注射和氟代柠檬酸鞘内给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殊标记物GFAP。结果通过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殊标记物GFAP在免疫组织化学中进行检测,连续9天,每日1次吗啡全身给药(50mg/kg,i.p.)引起脊髓、后部扣带回皮质和海马的GFAP免疫染色密度的明显增加,而在丘脑没有变化。这种增加主要是星形胶质细胞的肥大而不是增殖或者移行。吗啡鞘内注射(20μg/2μl,i.t.)和氟代柠檬酸(1nmol/μl,i.t.)——星形胶质细胞特异可逆性抑制剂,同时鞘内给药,通过行为学测试,吗啡脊髓止痛耐受只是部分而不是明显减弱,脊髓GFAP免疫染色密度增加也是部分被阻滞。结论目前研究为在体吗啡耐受形成中胶质细胞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次脑创伤(如低血压与高热)后大鼠脑血栓素A2(TXA2)与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抽血造成低血压,及高热形成二次脑创伤。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损伤组、单纯二次脑创伤组及脑损伤合并二次脑创伤4组。所有动物均实施同步生理监护,伤后4小时检测脑内TXA2与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伤后4小时,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损伤组TXB2及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变化;单纯二次脑创伤组仅6ketoPGF1α含量升高(P<0.05);合并二次脑创伤组TXB2及6ketoPGF1α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但TXB2/6ketoPGF1α比值下降。结论:原发脑损伤后,合并低血压与高热可使TXA2大量生成,通过引起脑血管痉挛及微血栓形成,增加脑微循环阻力,导致脑缺血、缺氧而加重原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用四血管阻断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05h后,再灌注05h时,大鼠脑组织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血栓素B2(TXB2)含量及TXB2/6keto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值明显增高,而6ketoPGF1α含量却无明显变化。如在大鼠脑缺血05h后开始再灌注时,用008T、2500r/min的旋磁场作用于双侧颈动脉区20min,大鼠脑组织和血浆LPO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降低,但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变化。脑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由基增多,血栓素A2-前列环素(TXA2-PGI2)代谢平衡失调,TXA2作用较PGI2相对增强。旋磁场能降低自由基水平,调节TXA2-PGI2代谢平衡,对防治脑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40例晚期重度癌痛病人应用吗啡与吗啡复合药行硬膜外注药镇痛。使用药物分为三种,第三种为吗啡,第二种为吗啡+氯胺酮,第三种为吗啡+氟哌啶。从平均起效时间比较,两一啡复合组(8.2,8.2min)比单纯吗啡组(9.5min)为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镇痛时间比较,两吗啡复合组(6.73,6.90h)较单纯吗啡组作用时程(5.23h),显著延长(P〈0.001),显示两吗啡复合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0.
王爱国  姜雨鸽  徐龙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78-180,F0003
背景:胍丁胺具有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对抗吗啡的耐受和依赖等作用。目的:观察注射胍丁胺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分析海马一氧化氮通路是否参与胍丁胺抑制吗啡的戒断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04/07在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吗啡组、胍丁胺吗啡组。6只/组。方法:盐水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g/kg;吗啡组进行5d预处理,分别皮下注射吗啡10,20,30,40,50mg/kg,2次/d;胍丁胺吗啡组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皮下注射胍丁胺10mg/kg。末次给吗啡后6h,吗啡组和胍丁胺吗啡组均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激发吗啡戒断症状,记录1h内各项吗啡戒断症状的次数(包括湿狗样抖动、咀嚼、激惹、流涎、腹泻等体征),根据动物在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的前后体重差值计算体质量减轻数。行为学测定后将各组动物麻醉处死,取海马作冰冻切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CMIAS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每张切片选5个视野积分吸光度的均值作为阳性神经元的积分吸光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吗啡戒断症状测定结果。②各组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吗啡戒断症状测定结果:胍丁胺吗啡组大鼠湿狗样抖动、咀嚼、激惹、流涎、腹泻、体质量减轻等戒断症状均明显低于吗啡组[(2.0&;#177;1.3),(5.0&;#177;1.1);(0.3&;#177;0.4),(1.8&;#177;0.7);(3.2&;#177;1.2),(6.8&;#177;3.1);(0.2&;#177;0.4),(1.2&;#177;0.9);(2.7&;#177;2.1),(6.7&;#177;2.1);(6.0&;#177;3.0),(12.8&;#177;2.7)次;P均〈0.01],与盐水对照组基本相近(P〉0.05)。②各组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各组大鼠脑海马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CA1区,其胞浆被染成棕黄色,圆形的细胞核被苏木精染成淡紫色。胍丁胺吗啡组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吸光度值较吗啡组显著降低(24.32&;#177;8.31,50.82&;#177;15.13,P〈0.01),与盐水对照组基本相似(24.32&;#177;8.31,15.24&;#177;1.88,P〉0.05)。结论:胍丁胺能抑制吗啡的戒断症状,降低吗啡戒断大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海马一氧化氮通路参与胍丁胺抑制吗啡的戒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