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治--附1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患因SARS住院,经大剂量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机械通气等治疗,后合并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因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物试验剂量而改用伏立康唑注射剂静脉滴注,首日负荷剂量为6mg/kg,每12小时1次,以后维持剂量为4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5周。结果:经伏立康唑治疗后痊愈,不良反应表现为乏力、轻度眩晕和纳差。结论:伏立康唑治疗SARS并发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效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1例IPA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1例IPA患者确诊2例,拟诊19例.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肝病为最多见的基础病(共12例,占57%).社区感染7例,医院感染14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14例行胸部CT检查,其中4例见"晕轮征",5例见"空气新月征".接受治疗的15例患者中,治愈7例(46. 7%),好转3例,治疗有效率66. 7%.结论 IPA病死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和尽早应用抗曲霉药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约20种曲霉能感染人类和动物,其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曲霉孢子在空气中传播,人吸入后曲霉可以在气道内定植、致敏、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孢子能够出芽形成菌丝并侵入肺实质,导致以组织破坏和呼吸衰竭为特征的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近年来IPA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病的主要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1-2].本研究回顾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确诊和临床诊断的IPA患者. 相似文献
4.
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约20种曲霉能感染人类和动物,其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曲霉孢子在空气中传播,人吸入后曲霉可以在气道内定植、致敏、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孢子能够出芽形成菌丝并侵入肺实质,导致以组织破坏和呼吸衰竭为特征的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近年来IPA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念珠菌病的主要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本研究回顾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确诊和临床诊断的IPA患者。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茵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IFI的认识.方法:对4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致病真茵、抗感染治疗方案和疗效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恶性血液疾病合并真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可有发热,但并非共有表现;以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为主,可合并多种真菌感染;致病真茵培养阳性率不高,仅为70%;应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经验性治疗,伊曲康唑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李克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19(4):196-199
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分析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克隆性标志不断出现,克隆性分析方法日臻完善,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
病例1,男,48岁.患者2007年9月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余" 于2007年10月18日入院.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于10月6日、11月6日和12月6日先后给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A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化疗3周期,化疗后3 d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1 ℃,伴咳嗽、咳痰.中性粒细胞缺乏< 0. 5×109/L持续时间为18 d.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收集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以加强临床医师对原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IP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14)岁;主要症状为咯血(84.2%,16/19)、咳嗽(73.7%,14/19)、咳痰(63.2%,12/19)、呼吸困难(10.5%,2/19)、胸痛(31.6%,6/19)、发热(21.1%,4/19),仅1例(5.3%,1/19)可闻及肺部啰音。实验室检查主要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15.8%,3/19)、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53.8%,7/13)、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试验阳性(60.0%,3/5)。接受肺功能检查14例:4例通气功能障碍并弥散功能障碍。接受支气管镜检查10例:8例黏膜充血,4例镜下出血,9例异常分泌物。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空洞(47.4%,9/19)、结节(52.6%,10/19)、实变(78.9%,15/19)、空气新月征(31.6%,6/19)。11例曾被误诊为肺结核、肺炎、炎性假瘤。 结论原发性IPA可发生在无基础病的群体,极易误诊,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咯血、GM抗原检测试验阳性,CT表现为结节、空洞、空气新月征,且抗细菌治疗无效时,应警惕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霉菌感染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霉菌感染的发病原因及其诊断和治疗,对1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温、血常规检查、痰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诊断、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14例中有呼吸道症状者11例,7例痰粘稠不易咳出,11例胸片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10例白色念珠菌感染(71.4%),2例曲霉菌感染;8例中性粒细胞<0.5×109/L(57.1%),3例<1.0×109/L(21.4%);对这些霉菌感染病例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7天以上;对曲霉菌感染者给予二性霉素B,余12例用氟康唑治疗2周以上;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并消失者6例(42.9%),治疗2周内症状改善并消失者5例(35.7%),3例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原因与强烈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早期诊断较困难,对此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临床、胸部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对1例经电子支气管镜活检证实的I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胸片示:两肺野见片状、斑片状模糊影,其中可见透光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示:双侧支气管各叶段开口大量白色坏死物附着,以右下叶背段为主,黏膜充血水肿,未见出血及新生物;病理检查示:少量黏膜及坏死组织,周围见曲菌菌丝及孢子体,黏膜上皮显著增生。经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结论:IPA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的肺真菌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亦无特异性,支气管镜检查对IPA有诊断价值,IPA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协和医学杂志》2014,(3)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肺曲霉菌病的原则、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6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4例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3例CT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采用肺楔形切除术获得病理组织;31例局限性病变患者均行病变完整切除,其中肺叶切除术26例,肺段切除术3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27例行开胸手术,7例行胸腔镜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诊断为曲霉菌感染。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5例(14.7%),分别为肺栓塞1例,急性肺水肿1例,胸腔积液1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23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1±6.2)d。随访134 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1±6.2)d。随访116年,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 对于弥漫性肺部病变怀疑肺曲霉菌病无法明确诊断时,手术肺组织活检可提供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局限性肺曲霉菌病变,外科手术可将病灶完整切除,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并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4.
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静脉用两性霉素B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华北制药厂生产的两性霉素B,剂量为5 ̄50mg/d,用药天数8 ̄66d,中数22d。结果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75%,真菌清除率63.6%,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战、发热57.5%,低血钾40%,消化道反应20%,肾功能损害15%。结论两性霉素B抗菌谱较广,且疗效好,为治疗IFI的高效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使用。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该药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3例IP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IPA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咯血。IPA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典型表现如晕征和新月征则较少见(主要见于免疫抑制患者)。83例中原发性IPA患者18例,均治愈;继发性IPA患者65例,治愈23例,好转出院25例,患者要求出院12例,病死5例。结论:IPA好发于有基础疾病和免疫抑制的患者,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原发性IPA较继发性IPA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干细胞动员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采集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动员方案对CD34^+细胞采集数及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年龄、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既往化疗方案、骨髓受累与否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并不显著。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数呈正相关。采集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与采集成功密切相关。结论:化疗联合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采集造血干细胞优于单用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通过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确定合适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采集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症肺炎的临床变化及疗效,观察了肺炎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肺部X线表现,痰培养的情况,评价了其临床疗效转归。结果表明:经抗生素或抗生素 抗病毒药或抗生素 抗病毒药 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换气后,17例肺部病变完全消失,1例死亡。结论:移植后重症肺炎,若能早期给予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 对以咯血为突出表现的COPD并IPA误诊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以咯血为突出表现,经相关医技检查拟诊为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且病情加重,3次痰培养提示曲霉菌感染,真菌葡聚糖及内毒素检查阴性,行抗真菌治疗后,临床治愈.确诊为COPD并IPA.结论 COPD并IPA临床诊断较困难,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多次行影像学、微生物学、血清学检查是提高该病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c—kit基因在恶性血液病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9,7(1):14-19
c-kit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家族Ⅲ类的成员之一,参与包括造血和肥大细胞的发生与发育、细胞凋亡及恶性造血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但其确切的作用机理目前仍未明了。最近研究发现,c-kit基因主要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表达,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则不表达。在AML,尤其是在不成熟细胞型(M_0,M_1,M_2)血清s-kit受体明显升高,化疗后则恢复至正常水平。c-kit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粒变期也明显升高,相反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其受体水平降低。上述研究提示血清受体水平反应了某些造血系统疾病的病理状态。有证据表明。c-kit具有致白血病能力。基因转染发现,c-kit持续性表达增加了32D细胞的致白血病潜力;CML的P210能替代SCF和P145 c-kit的作用,c-kit的持续激活可导致bcr/abl阳性造血祖细胞长期存活。与正常对照相比,骨髓增生性疾病c-kit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最近发现SCF,c-kit的配体,诱导的细胞凋亡耐受与AML患者化疗疗效有关。SCF能减少AML常用化疗药物诱导的人CD34~ 白血病细胞凋亡,用McAb阻断c-kit受体,可逆转SCF对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本文综述c-kit在恶性血液病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目的在于促进白血病发病机制、诱导分化和治疗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ECOPD并IPA 1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且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胸部X线检查显示为早期肺纹理增重12例,疾病很快进展为单侧或双侧肺斑片状渗出影10例,后期出现大片状实变影12例,伴肋膈角变钝6例,叶间胸膜增厚1例。7例行胸部CT检查,表现为实变影沿支气管分布,其中双肺不规则实变影5例,左肺实变影2例;可见肺大疱5例,胸膜下结节影、胸腔积液各4例,空洞2例,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增大各1例。15例存活2例,死亡13例。结论临床上AECOPD病情进展迅速时,应尽早行胸部CT检查,并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若由单纯肺纹理增重很快进展至肺内斑片状阴影,应考虑到合并IPA,及时行相关检查,积极予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