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一般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挂线疗法、肛瘘切开或切除术。隧道式肛瘘切除术是保留瘘道表面的皮肤,将瘘道挖除。作者采取该法治疗单纯性肛瘘4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解读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是常见的肛门部疾病,肛周脓肿是肛腺受细菌感染后在肛门周围软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疾患。这些脓肿通常发生在直肠周围的各个间隙,并最终在肛门附近的体表形成肛管或直肠下段与会阴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称为肛瘘。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曾在1996年制订了《肛瘘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3.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门(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以男性多见,根据982例病人统计,男女发病比例为7.2: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脓肿切开引流,但其中57.5%将形成肛瘘,需二次手术.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仍有一些病人不能一次治愈.  相似文献   

4.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发生率仅次于痔而居第二位。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其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术、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术等手术方式,这些方法共同的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6—8周伤口愈合期)、部分病人可出现肛门功能受损(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5.
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手术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探讨这种术式在直肠良性病变和早期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13例,绒毛状腺瘤癌变3例,直肠类癌2例,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随访及疗效判断。结果: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所有良性直肠病变病人均无瘤存活,无一例发生肿瘤复发。结论: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等优点,是治疗直肠良性病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医源性肛管、直肠损伤常发生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环状痔、产伤等肛肠会阴手术后,多因手术操作不当或损伤引起,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会阴变形及瘢痕形成。我院1996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6例以肛门失禁为主要表现的肛管、直肠损伤,经各种整复手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46.5岁,平均31.6岁;病程6~24个月不等。均有会阴肛门手术或注射治疗史,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9例,产伤2例,环状混合痔注射及激光等治疗不当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表现,其中完全性肛门失禁3例,不完全…  相似文献   

7.
李桂莲  张富爱 《护理研究》2006,20(21):1888-1888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病,其症状是局部反复流出脓液或粪汁,并伴疼痛、瘙痒。在我国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3.6%[1]。手术疗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病人对本病的发生、发展等知识缺乏,故不能及时就诊或不能积极配合医护治疗。为此,自2001年2月以来,采用访谈方法对46  相似文献   

8.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多是由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所致.挂线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精髓之一,是治疗高位肛瘘的最佳方法,但患者术后存在肛门缺损、潮湿、不同程度肛门失禁等情况[1].本研究探讨通过远端减压紧线术治愈高位肛瘘的同时,如何更好的保护好肛门的功能和形态,减少病人术后存在肛门缺损、潮湿、不同程度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属功能性便秘的一种,由于病因复杂.其症状也很顽固,在治疗上颇感棘手,以往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疗效差。近年来。随着对盆底功能认识的深入以及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在临床上应用而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加深.部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传统手术(Wasserman)为肛缘后1.2cm的后正中切口,直接将部分耻骨直肠肌分离切断.但容易并发感染,而且复发率也高,有效率为75%。因直肠内的黏膜具有较强的分泌免疫能力.经肛门手术比传统术式感染的机会更少,我们设计了直接经肛门将肥厚的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来治疗耻骨直肠肌肥厚型便秘。1999—2004年,我科对99例OOC患者采用肛门后方切开扩肛加经肛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或(和)改良Block直肠前突修补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肛门外括约肌压力偏位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元宏  刘贵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92-94,i004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压力偏位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07/09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解剖学实验室对19具非直肠肛门疾患的尸体标本进行了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局部解剖,分别从直肠肛门前后左右4个方向对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至肛门缘的距离进行测定。其中3具引产胎儿因做病理切片而未进行上述测量,故实际测量例数为16具。结果:实际测量16具尸体,外括约肌复合体前部肌腹厚度为(9.56&;#177;5.33)mm,后部肌腹厚度为(12.12&;#177;6.42)mm,左侧肌腹厚度为(11.69&;#177;6.53)mm,右侧肌腹厚度为(11.16&;#177;5.70)mm。上述4个部位的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耻骨直肠肌后上缘至肛门缘的距离为(16.17&;#177;7.59)mm,与外括约肌复合体前后部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直肠肛门测压中呈现压力偏位的现象是由外括约肌复合体解剖学基础决定的,这种压力偏位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外括约肌对直肠肛门产生的压力绞锁机制,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肛门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