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横向联合:血液中心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现代临床医学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输血方法虽然发轫于中世纪,但直到1900年Landstin发现ABO血型后方进入安全输血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国外才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始称输血学(Transfusionology)或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1].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先后建立起(或健全)了省级血液中心,在地市一级都建立起了中心血站,相应的是各级、各类临床医院也建立了输血科(或血库),至此,1个庞大的血液采集、加工、质检、临床应用的网络在我国成型[2].  相似文献   

2.
新型康复医学宣教对公众康复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健康俱乐部”的特殊医疗活动方式 ,以腰腿痛为例 ,深入探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形势下 ,康复宣教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所有于 2 0 0 2年度首次参加腰腿痛健康教育讲座的听众 ,发放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 ,并对宣教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参加活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 ,总体答题正确率从活动前的 46.3 %上升到活动后的 90 .2 % (P <0 .0 1) ,除了第 2题外 ,其余 14题在活动后的答题正确率都较宣教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1) ,活动前、后大专文化组和高中文化组、男性和女性组的答题正确率基本相近 (P >0 .0 5 )。结论 传统的科普宣教无法满足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必须探索并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才能为学科发展奠定必要的群众基础并与之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本期关注     
<正>输血医学,即便至今仍未有"学科"的名分("输血学"或"输血医学"尚不见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学科"目录中),但凡1门学科所应具有的"专属性",当下的输血不但全然具备,并且还在不断地深耕拓垦。安全、有效是输血固有的属性,这决定了输血医学的研究内容(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所具有的科学性。而  相似文献   

4.
对两所三甲医院医师输血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医院临床医师更新较快、流动较大的特点,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笔者于2005年9月对两所三甲医院的医师进行了临床输血知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问卷拟题依据为《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临床输血须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1~4]。1.2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发出180份问卷,收回146份,回收率81%(表1)。1.3对象医院与临床输血有关的内科(56%)13个专业、外科(44%)11个专业的医师,其中男性67%、女性33%。年龄分布为≤30岁71%、31~40岁17%、41~50岁8%、≥51岁4%。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输血医师和输血技师2个培养体系对输血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方法对分别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内培养输血医学方向学生的2所高校(高校A和高校B)输血医学方向学生的培养情况、毕业去向及学生反馈等做调查分析,其中学生反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结果 2所高校毕业生对课程安排、实习安排、现工作的满意度、本科所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实用性以及对输血医学发展前景的评分(分)分别为:81.00±9.40、78.43±10.37、81.35±9.84、79.74±10.30和73.38±14.58,高校A毕业生中就业于输血相关岗位的占30.12%,低于高校B的88.23%。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输血方向本科生都不失为输血医学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但是如何使输血方向本科生在输血行业中站稳脚跟,尤其是如何使临床专业培养的输血方向本科生不断充实和稳定在输血医学队伍中,是解决我国输血人才缺乏、推动输血医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输血医学已正式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对输血医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输血医学科研工作已成为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国输血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培育输血医学新的增长点是广大输血医学科研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从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为主导的经典科学向前沿学科、高新技术相交叉融合的方向拓展,可视医学、大数据、云计算等已  相似文献   

7.
护理人员对学习交流活动的满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对护理学会组织的学习交流活动的满意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定式问卷 ,对参加省护理学会学术交流暨讲座的 73名代表进行调查。结果 总体满意度均分较高 ,不同学历、职称、职务和年龄段各组间差异不具显著性 (P >0 .0 5 ) ,具体项目评分的高低排序为老师的讲课水平、时间、内容、会务服务和地点选择 ;内容和时间两个因素与总体满意度密切相关 ,满意度的变化约 71.6 %是该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结论 护理人员对学习交流活动的满意度较高 ,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在决策活动前对该两个因素进行调查预测 ,可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输血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 筛选出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值≥ 70 g/L的非手术科室患者的资料, 对其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在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患者中所占比例、输血前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及体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住院期间接受红细胞输注的非手术科室患者270例, 红细胞输注前平均血红蛋白(63.7±11.5)g/L, 其中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 70 g/L者74例(27.4%), 包括血红蛋白≥ 70 g/L且 < 80 g/L者60例(22.2%), 血红蛋白≥ 80 g/L且 < 90 g/L者10例(3.7%)和血红蛋白≥ 90 g/L者4例(1.5%)。74例患者中, 59例(79.7%)在病程记录中描述了与输血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红细胞输注临床决策, 未描述的15例(20.3%)均为原发病较重、合并症多、可能伴有多系统受累和临床状况不稳定、对血红蛋白下降耐受较差的患者。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阈值基本符合国际输血指南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推荐范围。结合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具体病情, 其输血具有临床合理性, 但在今后的临床记录中应对临床输血决策进一步给予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三明市中心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683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样本均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以及梅毒抗体(抗-TP)平行检测。分析所有献血者血液样本其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检测结果。此外,对于酶联免疫检测阴性以及0.7≤样本检测值/临界值(S/CO)≤3.0的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分析核酸检测结果。结果 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酶联免疫检测不合格人数占比为0.83%(570/68345),其中1.0≤S/CO≤3.0血液样本89例,S/CO3.0样本164例,0.7≤S/CO1.0样本319例,合格血液样本67775例。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检出HBV-DNA、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分别为0.07%(46/67775),检出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均为、0.00%和0.00%。(0/67775)。酶联免疫检测HBsAg0.7≤S/CO1.0献血者核酸检测阳性率(5.36%)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为5.36%(6/112),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的阳性率(22.58%(7/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可显著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从而达到提高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中心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实施延续护理试点科室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医生10人、护士15人作为试验组,于非试点科室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医生10人、护士1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卫生部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及本院自制的医生、护士工作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士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满意度比较,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医生满意度比较,试验组为90%,对照组为80%;护士满意度比较,试验组为93%,对照组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切实提升了患者、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深化了优质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2.
《Transfusion》1986,26(3):271-271
  相似文献   

13.
14.
《Transfusion》1984,24(1):18-18
  相似文献   

15.
16.
Transfusion practices vary widely among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transfusion as well as the disease being treated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must be considered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o give blood products. Additionally,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vailable blood components and indications for each are critical when making the decision whether to transfu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ypes of blood components, blood banking techniques, and indications for and risks of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7.
《Primary care》2016,43(4):651-659
  相似文献   

18.
19.
Young J 《Nursing》2000,30(12):3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