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PT、APTT、TT、Fib四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便于日常检测过程中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测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和Fib四项指标影响的临床资料。结果采血量2.0 ml标本和2.0ml标本检测PT、APTT和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和Fib结果间比较(P0.05);标本经4 000r/min离心5min和3 000r/min离心15min,其四项检测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h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结果比较(P0.05);标本储存4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h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h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h标本比较(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h、2h、4h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不同时间之间比较(P0.05),不同储存时间段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凝血四项结果比较(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检测的结果(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P0.05)。结论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是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异常原因,可用4 000r/min离心5min替代3 000r/min离心15min以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该院检验科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Fib指标的影响。结果采血量小于2.0mL标本和大于2.0 mL标本检测PT、APTT、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 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的标本经4 000r/min离心5min和3 000r/min离心1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h后检测凝血4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储存4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h的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h的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h的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2、4h后的凝血4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储存时间与立即送检标本的凝血4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可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出现异常,采用4 000r/min离心5min替代3 000r/min离心15min可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探讨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方法 对本院检验科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的标本采集和处理、血凝仪及试剂、操作人员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标本放置时间(1、2、4 h)、离心时间(5、10、15 min)及是否溶血(溶血和未溶血)随机抽取各100份抗凝血分别就标本存放时间、离心时间和是否溶血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以使凝血酶时间(TT)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标本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5 min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APTT明显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溶血标本PT、APTT结果缩短,TT延长.结论 凝血四项检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试验时应规范操作,才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分析前关键环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门诊采血标本,用希森美康全自动凝血仪CA7000对比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观察空腹与餐后、溶血与非溶血、保存时间、输液时不同采血部位、采血量多少等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饮食、溶血、保存时间、采血部位、采血量等几个环节对APTT、PT、FIB都有显著影响,并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结论凝血分析前的多个环节对凝血结果都存在显著影响,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诊断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疗效评估和手术前预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在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受到受血者状态,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与处理、抗凝剂与试剂、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文就标本采集量、标本有凝块、溶血、放置时间、离心时间长短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门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例门诊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因子I(F ib)测定。结果200例标本中25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2.5%,在25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7份,占总误差的28.0%;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8例,占总误差32.0%;标本溶血者2例,占总误差的8%;离心速度2 500 r/m in与3 000 r/m in PT,TT无明显差异(P>0.05),APTT,F ib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本采集、处理不当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应加强门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指导,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差异。方法本文在我院生化检验中随机抽取出400份血样,时间选取为2016年6月-2019年5月。回顾性探讨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样采集是否规范将血样分为参考组和探讨组,每组200份。整理两组数据,比较两组检验结果。分别从送检时间、采集部位、是否溶血几个方面讨论检验结果正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差异。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送检时间、采集部位、血样出现溶血,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探讨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基转移酶水平均与参照组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送检时间、采集部位、血样出现溶血,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规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保障,临床采血过程应严格遵循采集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8.
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24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临床2007-01/2007-072 450例血液标本做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在2 450份标本中,124份标本检测结果有误差,误差率占5.07%。其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04例;血液标本有小凝块者12例;将静脉采血注入肝素抗凝生化管后倒入血凝专用管送检者6例;从留置针处或静脉输液处采血,标本混有含肝素及其他液体者2例。结论: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送检时间是导致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项目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的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标本的轻度溶血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干扰,但在严重溶血状态下 TT 明显延长。标本的采血量过少,则 PT、APTT、TT 都明显延长,FIB 水平也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对PT、APTT、TT 结果虽无明显影响,但 FIB 水平则会增高。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2、4 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室温放置6 h 以后 PT 明显缩短,APTT 明显延长,对 TT、FIB 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凝血试验中由于血样的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标本不合格对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凝血项目检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部分不合格血常规、生化、凝血指标检查标本。结果在输液同侧采血、溶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等,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不同能级护士凝血四项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时改进,促进标本采集规范化。方法将NI、N2级护士定义为初中级护士,N3、N4级护士定义为高级护士,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不同能级护士抽血操作过程,分析影响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果不同能级护士对凝血四项标本采集剂量、采集顺序及采集方法上均存在问题;对采血量及采血顺序不清晰的护士占62.0%,采血时间过早的占64.0%,采血过程中止血带扎得过紧的占80.0%。结论不同能级护士在凝血四项采集操作上欠规范,需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以降低因采集方法不当造成的标本不合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护理因素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寻找对策。方法通过不同比例的采血量及溶血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采血量的不同、标本溶血对结果有影响。结论护士应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认识,加强采血的基本技术,确保凝血试验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血培养静脉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2月1-15日,该院未进行严格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时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的患儿静脉血标本70份纳入对照组。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液标本采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于2015年12月16-31日采集70份血液标本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血液标本的污染率、病原菌检出率,以及2组标本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标本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静脉采血过程中可能对细菌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护士工作随机化、采血前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详细、标本采集质控知识缺乏、标本登记记录交接不清、发现问题时未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采血量不足等。对检验结果和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有标本溶血、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及患儿血液标本量等。结论血培养静脉采血过程中对细菌检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进,进而提高细菌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行生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的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集部位、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患者不同部位采血,钠、血糖、氯、尿酸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进行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检测,二者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送检和1 h后送检的血液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由于受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和溶血的影响,其检验结果会出现一定偏差。建议从患者非输液手臂进行采血,规范操作,在送检时注意标本是否溶血,以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40例健康者及70例住院患者外周血标本,3 000r/min分别离心5、10、15min,分离血浆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 PT、APTT、Fg和TT检测结果在5、10、15min 3个离心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影响,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有所不同,需建立新的离心时间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金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0):2377-2378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实验室收到的来自门诊与住院部送检的1438份血液标本,分别对其送检时间、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溶血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检验结果差异。1438份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h后送检的检验结果与规范时间送检均值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溶血标本的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送检时间和溶血是常见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另外,采集体位、采集部位、采集时间也是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掌握正确的采集方式,把握最佳采集时间及送检时间,减少溶血等,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抽取血液标本量的多少、标本的存放时间及标本发生溶血后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正常且无出血性疾病的标本120例人为因素对血液标本的量、存放时间、溶血与否进行检测。结果当血液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明显延长或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则均明显缩短;当标本放置时间为2 h之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当标本放置大于4 h以上时,TT和APTT的指标水平以及6 h以后PT的指标水平均有明显差异;标本出现溶血时PT、Fib明显降低(P0.05),TT、APTT显著降低(P0.01)。结论凝血四项的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规范操作流程,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四项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样本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轻度溶血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干扰,严重溶血状态下会使得TT的结果明显延长。采血量过少:PT、APTT、TT结果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PT、APTT、TT结果无明显影响,FIB含量增高。离心后标本室温放置2h、4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室温放置6h后P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TT、FIB的测定值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由于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假性结论,误导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高血细胞比容(HCT)患者中,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来该院就诊的130例高HC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收集20例患者进行梯度(2.0、2.4、2.8、3.2、3.6、4.0 mL)采血,比较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后续110例患者采集3个梯度的血液标本:2.0 mL、校准采血量(按公式计算的采血量)和3.2 mL,进行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同时观察患者HCT与其PT、APTT的相关性.结果 20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显示,3.2 mL、3.6 mL采血量与校准采血量凝血四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例患者的3.2 mL采血量与校准采血量凝血四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CT与2.0 mL采血量患者PT、APTT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HCT患者可直接采集3.2 mL血液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减少了二次采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 ,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血粘度等指标的测量也在不断地推广应用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从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输、储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认识不足 ,使标本分析前就已潜在着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 ,目前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仪器很多 ,如何对全血粘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已引起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的质量控制作如下分析。1 血液标本的采集[1,2 ]1.1 采血的一般要求 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的质量控制 ,受检患者取坐位 ,清晨空腹静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