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型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型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分析其不同超声影像特征,对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本文超声探测61例均有病理证实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探测腹膜后良性肿瘤准确性为93.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为96.6%,应用B型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超声监测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诊断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常规进行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结果 超声能准确检测出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声像特征。结论 超声是监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简便的方法,为临床判断病情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对4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43例腹膜后肿瘤的主要定位征像为:1.腹膜后壁层受压前移;2.腹膜后结构被推前移,被包绕或与肿瘤界面不清;3.其它:本组CT定位诊断正确率83.72%。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囊性和均匀密度的肿瘤都为良性,不均匀密度在良恶性肿瘤中均可见;CT定性正确: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MRI表现聂永康,王宏,毛新远,周剑,夏庆堂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非常少见,80~90%为恶性肿瘤,平滑肌肉瘤仅次于脂肪肉瘤,是第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1].其MRI表现尚少见报道。1资料与方法本文3例,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2岁,平均...  相似文献   

5.
李福玉  周乐良 《华西医学》1994,9(3):328-330
小儿腹膜后原发性实体性肿瘤的诊断李福玉,胡廷泽,周乐良,李广旭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小儿腹膜后实体性肿瘤多为胚胎源性恶性肿瘤,常见的畸胎瘤也有恶变倾向,而早期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本文就小儿腹膜后肿瘤的诊断问题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96...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肿物的二维图像及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17例经二维及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腹膜后肿物二维其中良性肿物3例1,恶性肿瘤13例,有恶性倾向的肿瘤1例。恶性组中原发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物7全然二维图像上,除脂肪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外,大多数腹膜后肿物为低回声团块,但良性肿物外形规整,内部回声均,而恶性肿瘤外形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质。  相似文献   

7.
儿童后腹膜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刚  蔡嵘  朱铭  程普选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14-1115
目的:探讨儿童后腹膜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行临床病理影像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儿后腹膜恶性肿瘤23例,其中肾母细胞瘤8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横纹肌肉瘤2例,肾母细胞瘤术后复发、肾细胞癌、未成熟畸胎瘤、未分化肉瘤、小细胞恶性肿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胰母细胞瘤各1例。结果:(1)肾母细胞瘤B超上表现多为实质性不均质光团及低回声暗区,肾脏轮廓增大;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均有肾皮质或集合系统受压;MRI上表现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1WI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非均匀性强化。(2)神经母细胞瘤B超上表现为低回声光团,低回声暗区,包膜完整及显示钙化;CT上表现为平扫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3)肾未分化肉瘤、乳头状肾细胞癌、未成熟畸胎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胰母细胞瘤及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实质性肿块,血流多丰富,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推移周围脏器,临近或远处淋巴结转移。结论:肾母细胞瘤和后腹膜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而其他后腹膜恶性肿瘤则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36例腹膜后肿瘤的超声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36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未确诊前的超声诊断与其经手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良性肿瘤3例,占8.33%;原发性恶性肿瘤23例,占63.89%;转移性恶性肿瘤10例,占27.78%。其中超声检出腹膜后肿瘤34例,误诊2例,诊断准确率94.44%。声像图特征:多数原发性恶性肿瘤外形不规整,呈低回声,无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良性肿瘤及转移性恶性肿瘤则多数外形较规整,内部回声较均质,彩色多普勒探测,多数恶性肿瘤血流丰富,转移性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血流信息较少。  相似文献   

9.
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根治性肾切除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局限性肾癌最有效的方法。随着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广泛应用,选择经腹途径还是经腹膜后途径的手术入路对于肾癌根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优劣尚无定论。本次研究为64例肾癌患者分别经腹腔和腹膜后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诊断儿童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为常规超声、CT及MRI。近年来,超声造影逐步应用于儿童肝脏等疾病,但在儿童腹膜后肿瘤中的应用较少。本文就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儿童腹膜后常见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腹腔浆膜间皮和间皮下层的罕见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3%[1]。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困难,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腹膜透析配合腹腔内化疗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近期疗效及其毒副反应。方法 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腹腔内广泛淋巴结转移或局部浸润,压迫输尿管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I组)11例,腹膜透析配合腹腔内化疗;对照组(Ⅱ组)9例,腹膜透析配合全身静脉化疗;详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2周期后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疗效确切,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24周后肾功能仍明显改善;且副作用少。结论 腹膜透析配合腹腔内化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以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101例,总结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策略。结果:101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63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完整切除率71.29%。良性肿瘤的手术完整切除率高于恶性肿瘤,术中失血少,需要合并切除的脏器少,术后复发率相对低。全部病人无一例术中死亡。术中复发33例,再次手术19例。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腹膜后肿瘤治疗首选的方法,术前准备非常重要,对复发的肿瘤应该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卵巢囊性畸胎瘤破裂引起腹膜种植者罕见,发病率不足1%,如发生腹膜种植,表现为腹膜、肠系膜的异物性肉芽肿结节。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酷似腹腔器官恶性肿瘤种植转移。我们收治此病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肿物的二维图像及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7例经二维及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腹膜后肿物,其中良性肿物3例(17.6%),恶性肿瘤13例(76.5%),有恶性倾向的肿瘤1例。恶性组中原发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物7例。在二维图像上,除脂肪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外,大多数腹膜后肿物为低回声团块,但良性肿物外形规整,内部回声均质,而恶性肿瘤外形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质。在双功能多普勒超声中,恶性肿瘤内部血流更为丰富,阻力指数(RI)较高。作者认为患者年龄较小,肿瘤内部回声不均质,血流丰富,阻力指数较高(RI>0.65)可作为原发性恶性腹膜后肿瘤的特征。转移性肿物以无血流者多见,其原发肿瘤的病史及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可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直径4~26cm;术后组织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36例;12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36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27例,术后行放疗24例;良、恶性肿瘤患者3a生存率分别为91.7%和44.4%。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预后与临床病理类型有关,术后放疗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1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治疗与随访结果。结果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6例。肿瘤全切除术12例,联合脏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全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B超、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B超诊断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诊断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价值蚌埠医学院附院B超室邮政编码233004张学珍,朱掌珠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吕树勇本文报道3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4岁。脂肪肉瘤10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纤维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18例形态不规则,15例边界不清,14例^18F-FDG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2.3-28.1 cm,平均(9.3±6.7)cm;SUVmax为3.2-32.7,平均12.9±8.1。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较多,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既有原发的,又有转移的。由于腹膜后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故大多在体检时发现,或是肿瘤较大引起压迫症状时发现。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收治腹膜后肿瘤临床病例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3~77岁,平均(45.46±19.04)岁。33例中,27例是体检时发现的,6例是CT检查时偶然发现的。33例腹膜后肿瘤经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良性患者仅定期随访,恶性肿瘤患者转其他科室进行放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