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导式双垫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在上海市闵行区牙病防治所采用前导式双垫完成Ⅰ期矫治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3例。在Ⅰ期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硬组织及上气道指标。结果 Ⅰ期治疗后,硬组织测量指标中下颌平面角(MP-FH)、Y轴角(SGn-FH)、面角(NP-FH)、SNB、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下面高(ANS-Me)增大(P<0.05),ANB、上下中切牙角(U1-L1)、S-Co减小(P<0.01);软组织测量指标中下唇突度(LLP)、下唇长(LLL)、颏部长度(LL-Pos)增大(P<0.01),面型角(FCA)、上唇突度(ULP)、颏唇沟深度(Si-LLPos)减小(P<0.05);上气道测量指标中SPP-SPPW、U-MPW、TB-TPPW增大(P<0.01)。结论 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前导式双垫可通过前导下颌骨协调上下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并有效扩张腭咽与舌咽矢状向宽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一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一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取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头影测量牙齿、硬组织[由蝶鞍点(S)、鼻根点(N)、上齿槽点(A)及下齿槽点(B)分别组成的SNA角、SNB角、ANB角,上中切牙长轴(UI)与下中切牙长轴(LI)交叉构成的UI-LI角]、软组织[鼻唇角(鼻下点与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的前交角)、颏沟倾角(下唇凹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与眼耳平面的交角)、LI相对下颌平面(MP)的倾斜度(LI-MP)、上唇突点(UL)至审美线(Eline)的垂直距离(UL-Eline)、下唇突点(LL)至Eline的垂直距离(LL-Eline)]及牙齿[UI相对前颅底平面(SN)的倾斜度(UI-SN)、UI至N与A连线的垂直距离(UI-NA)、LI点至N与B连线的垂直距离(LI-NB)]的相关指标变化以及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 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黄妙琼  冯航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24-2326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畸形安氏Ⅱ类错颌患者进行功能治疗,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评价功能治疗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作用。方法:20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颌病例,年龄9~14岁,男8例,女12例,全部病例在混合牙列期及恒牙早期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6~9月,恒牙期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精细调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软组织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为:面突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2.035°;颏突角增加1.99°;上唇-审美平面距减少1.223mm;下唇-审美平面距减少1.2875mm;下唇厚度减少2.8475mm;下唇凹厚度增加1.8705mm。结论:功能矫正器结合固定矫正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对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功能矫治器的观察对象都是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研究功能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儿童本身的生长发育条件。目的: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学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患者17例,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患者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分别在治疗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两组数学对比模型。结果与结论:通过数学对比模型发现,在Twin-block矫治后软组织测量项目Ls-EP、Pn-HP、NB-Pg’-Ls与硬组织测量项目ANB之间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方程为:NB-Pg’-Ls=-0.1191(ANB)2+3.0029(ANB)+6.1485,Pn-HP=0.0214(ANB)2-1.0267(ANB)+0.3474,Ls-EP=0.1324(ANB)2-0.5364(ANB)+1.5537。在自然生长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Twin-block矫治后ANB的角度是改善Ⅱ类错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锻炼治疗安氏II类畸形患者,对其口腔健康、咬合功能的作用影响。方法 项目起止时间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口腔科通过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联合治疗的92例安氏Ⅱ类畸形患者,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口腔健康、咬合功能、硬/软组织改善程度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咬合功能MMCOF(指力中点最大位移)、AOF(指力不对称指数)、COF(指力中心点位置)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OF(指力总值)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患者口腔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以及固定性等口腔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ANB角(指上下齿槽座)、SNA角(指上齿槽座)、UI-NA(指上切牙倾斜度)、OB(指覆盖)、OJ(指覆颌)等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LI-NB(指下切牙倾斜度)、LI-MP(指下中切牙与下颌平面夹角)、SNB(指下齿槽座角)等指标水平明显提高(P<0.05)。结论 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锻炼联合治疗安氏II类畸形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咬合功能、硬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研究证实Twin-block矫治器不仅能有效地改变硬组织,还能有效地改变软组织侧貌,那么在软硬组织的改变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和规律呢?目的:评价分析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面型突度软硬组织的改变,并与自然生长组面型突度的改变进行对比.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以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7例作为实验组,以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4例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面型突度软硬组织的改变.应用无常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软硬组织改变量的线性关系,并对Twin-block组和自然生长组的数学回归方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发现在Twin-block治疗前后,上下齿槽座相对于鼻、颏位置的改变与上下唇凹点相对于鼻、颏位置的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即A-E改变量与Ss-E改变量、B-E改变量与Si-E改变量,具有线性相关性,其中Si-E改变量与B-E改变量相关系数Pearson=0.839最大,说明二者的相关程度最好.对照组2对标志点无线性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得到Twin-block治疗前后面型突度软硬组织改变量关系的线性方程:Si-E=0.745 B-E,Ss-E=0.276 A-E.线性方程不仅有助于解释Twion-block矫治促进下颌骨生长的同时,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的面型突度也随之发生明显的临床观察结果,而且有助于预测Twin-block矫治器面型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对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及龈沟液MMP2、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9)、常规组(n=48)。常规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统计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及磨牙移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矫正前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研究组矫正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高于常规组,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高于常规组,磨牙移位小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组20.83%(10/48)(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可提高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降低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应用MRC肌功能矫治器矫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的9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功能性矫治器矫治,观察组接受MRC肌功能矫治器矫治,两组均连续矫治12个月。对比两组矫治效果、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情况、头影测量结果、前牙覆盖和前牙覆♂情况。结果 观察组佩戴舒适性、佩戴顺利、佩戴依从性评分及口腔不良习惯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矫治后,观察组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及交角(U1-NA)低于对照组,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下颌平面角(FH-MP)高于对照组(P<0.05),前牙覆盖和前牙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儿应用MRC肌功能矫治器矫治效果好,可纠正患儿口腔不良习惯,降低前牙覆盖、前牙覆♂水平,改善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患儿及家长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隙法牙齿正畸辅助牙体种植烤瓷修复对先天缺失牙患者种植成功率、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先天缺失牙患者82例(2015年7月~2017年7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牙体种植烤瓷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间隙法牙齿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成功率、治疗前后牙齿咬合力、咀嚼效率、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种植成功率92.68%、82.93%、78.05%高于对照组75.00%、62.50%、57.50%,不良反应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1.95%(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齿咬合力大于对照组,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观效果、咀嚼能力、舒适度、修复效果等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隙法牙齿正畸辅助牙体种植烤瓷修复应用于先天缺失牙患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改善牙齿咬合力、咀嚼效率,提升治疗满意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周丹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515-3516
2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耠畸形患者使用Twin-block治疗,治疗前后采集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SNB、Ar-B和Ar-PG显著增加(P0.001),ANB显著降低(P0.001)。SNA增加0.7±1.8,但无显著性差异(P=0.1)。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丨分类错畸形可取得明显的骨骼改变,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功能矫治器的观察对象郁是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研究功能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儿帝本身的生长发育条件。目的: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学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颁面软硬组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7例,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分别在治疗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两组数学对比模型。结果与结论:通过数学对比模型发现,在Twin—block矫治后软组织测最项目Ls—EP、Pn—HP、NB—pg'-Ls与硬组织测量项目ANB之间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方程为:NB-Pg’-Ls=-0.1191(ANB)2+3.0029(ANB)+6.1485,Pn—HP=0.0214(ANB)2—10267(ANB)+0.3474,Ls—EP=0.1324(ANB)2-0.5364(ANB)+1.5537。在自然生长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Twin-block矫治后ANB的角度是改善Ⅱ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18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 合畸形,Ⅰ期采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承受力,每2日或1周2次,自行使用专用钥匙加力1/4圈(0.8 mm/圈),每月复诊1次,累计可在矢状向增加总长度约8 mm;Ⅱ期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观察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 本组经2~3年的矫治,组织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下唇基角、软组织颏凸角、全面凸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面角显著性增加,分别为(83.04±3.05)°、(82.06±3.06)°、(144.78±3.86)°、(128.63±10.36)°及(90.36±2.80)°,与治疗前(79.16±2.83)°、(79.88±2.32)°、(142.23±4.02)°、(116.32±9.18)°及(87.22±3.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凸距、H角、下唇突点-H线距离及颏唇沟深度明显减小,分别为(2.67±1.82)mm、(22.6±1.36)°、(0.90±1.00)mm及(6.50±1.30)mm,与治疗前(5.32±1.60)mm、(23.8±1.6)°、(1.40±1.20)mm及(7.10±1.60)mm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达到改善面型、矫正深覆盖的目的 ,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曾先锋  黄勃  张莹 《临床医学》2013,(11):105-107
目的 通过研究下颌后缩患者使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前后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情况,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及预防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例处于青春生长迸发期或迸发期前1-2年的下颌后缩低角患者戴用Twin-block矫治器并使用螺旋CT对患者戴用矫治器前后的上气道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上气道的特定层面的前后径及横径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上气道的前后径及横径在戴用Twin-block矫治器后均比戴用矫治器前有所增大.结论 Twin-block在有效促进下颌生长发育和改变下颌位置的同时,能扩大患者上气道的前后径及横径,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对早期治疗及预防OSAHS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形态特征,并探索其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分层随机抽取120例青少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先天缺失一颗下切牙的患者为实验组;60例无牙齿缺失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每位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颏高度和颏曲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均<0.05),实验组颏高度最大为(21.20±1.32)mm,最小为(16.91±1.57)mm,对照组颏高度最大为(23.96±1.04)mm,最小为(19.70±1.66)mm。高角组颏角小于低角组(P <0.05)。实验组的ANB、Y轴角、颏曲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而SNB、颏高度、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后厚度、颏角等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垂直骨面型不同,患者的颏部形态有所不同。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颏部形态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在正畸治疗中,医师应着重关注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颏部形态,以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 <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 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 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 < 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 < 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 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 < 0.01 或P < 0.05).证实安氏Ⅲ类错牙合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王凌  栗震亚 《中国临床康复》2011,(46):8734-8736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0.01或P〈0.05)。证实安氏Ⅲ类错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