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1]。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由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引起暂时失声,导致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用非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用非语言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思想、传递表情,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现将非语言交流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浅述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400例,男258例,女142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85岁,平均43岁;呼吸系统疾病264例,神经系统疾病48例,外伤58例,烧伤30例;气管插管320例,…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菊丽  李莉 《天津护理》2002,10(6):281-282
机械通气病人由于语言交谈障碍,各种需求只能通过体语来表达,而非语言交流通过与病人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触模身体等方式可以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因此,在临床护理观察中,重视并灵活应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正确判断病人的需求,完善护理措施。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非语言交流即以人的体态、仪表为载体的无声信息传递、情感沟通,包括人际交流中的动作、眼神、表情、手势等,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开展对机械通气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技巧宣教,在帮助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及护患沟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时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华琼 《现代护理》2001,7(11):79-79
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问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问的交往。非语言沟通在机械通气期问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呵跨越语言沟通障碍。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收到病人发出的信息,尽早为病人解决所需问题,减轻病人痛苦,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实施非语言交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华 《护理研究》2005,19(9):1763-1764
ICU内病人大多是术后早期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少数病人因心肺功能不全需长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呼吸机支持呼吸,机械通气引起沟通障碍,因而不能用语言和医护人员交流来表达或反映自己的意愿,从而会产生许多精神心理问题,不易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影响其身心的顺利康复。如果不能有效避免或减轻这种不良反应,可导致病人生理上的变化,使病情加重。2001年1月-2004年3月对76例重症监护病人设计和采用了规范化手势语、图片卡、写字板和摇铃4种便于病人理解和表达的非语言交流方法,基本满足了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机械通气病人在清醒状态下,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不适,需要向医护人员求助,但因气管插管下无法用言语表达意向,非语言性沟通就成为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1,2]。如何让医护人员和气管插管病人之间有效的沟通,帮助病人调整至最佳的身心状态,克服气管插管带来的不适,提高一次性撤机成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气管插管清醒病人保留人工气道的依从性,成为目前综合ICU护理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相似文献   

7.
赵宗禄 《当代护士》2005,(12):44-45
由于喉部梗阻、喉外伤、气管上端阻塞造成通气困难,危及生命时,行气管切开是挽救生命的最佳措施,它能恢复气管以下呼吸道通畅,进行气体交换。由于气管切开是紧急行为,与其它手术相比,它没有术前准备,不能在术前进行生活上、医疗上的配合训练,造成了病人气管切开后形成语言障碍,非常痛苦。我们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的护理,就如何帮助病人寻求语言以外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当代护士2005年第12期学术版得到一些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1病人存在的问题1.1病人没有在术前受到训练:气管切开是一项十分紧急的医疗措施,它没有时间为病人在术前进行生活上及医疗上的配合训练。而气管切开术后病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就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但由于未经过肢体语言训练,平时病人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造成了在术后病人不能用正确的手势或形体语言表达自己心理及身体的需要,护士也就不能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1.2不识字或仅能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之一,病人中存在不识字或只能使用民族文字的人;在行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没有文字书写的能力或护士不懂民族语言,而使其间无法交流。1.3聋哑病人:这...  相似文献   

8.
非语言交流在脑出血失语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语言交流是以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 ,即通过人的表情、目光、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1] 。脑出血后失语病人由于不能说话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语言交流有很大局限性。为了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 ,减轻身心痛苦 ,帮助患者创造治病的最佳心态 ,同时促进护患间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我们把非语言交流恰当地应用于护理工作中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非语言交流是一种近距离交流 ,可在同一时间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触觉 ,是在感官能及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的。它除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 …  相似文献   

9.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有65%是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的。非语言交流是不使用语言的交流,它包括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运动,利用空间、声音、触觉产生的,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术中护患语言交流有很大局限性。为了帮助患者创造最佳身心状态,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把非语言交流技术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非语言交流的应用效果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它是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而非语言交流在心理护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护士的仪表气质、面部表情、适当的触摸、与患者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等非语言交流会在护士与患者中产生较强的效应。所以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姿势、眼神、微笑乃至片刻的沉默都必须符合职业准则与规范。在护理中主动使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不仅能观察到患者不良心理变化,而且还能达到心理治疗和护理的目的。本文就非语言交流在护理中的运用浅述如下,并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病人在传达其需求时会经历许多障碍。保健护理人员的沟通干预通常包括理解病人的手势、点头和书写等非语言的沟通。对病人而言,这些非语言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是十分劳神费力的。以前的献支持保健护理人员对机械通气病人进行干预以促进沟通.但关于病人对干预的益处的感受却少有研究涉及。本研究描述了机械通气病人所经受的挫折感的程度,确定了保健护理人员用来实现机械通气病人沟通需要的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沟通是思想沟通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文学艺术是一门科学,语言的水平能最直接的反应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道德修养,学识与才华,对我们来说,与病人的沟通是职业的需要,方式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分为语言星交流和肺语言型交流一肢体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包括微笑,目光交流等),都属于非语言交流,在我们的职业语言中,必须具备四性:即文明性,安慰性,治疗性,规范性,在护理服务中要做到七声:第一是患者初到时有迎声;  相似文献   

13.
非语言交流是以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表情、目光、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喉癌患者手术后由于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的各种需求只能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书写以至于躁动来表达,不利于病人康复。1999年元月~2001年元月,对30例喉癌手术后病人康复护理中恰当地应用非语言交流及训练指导,在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康复过程中非语言交流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30例喉癌患者中,男27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0岁;声门癌2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方法]对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给予监护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病人无气道堵塞、再次使用呼吸机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可以降低再次使用呼吸机的概率,减少长期使用呼吸机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对健康追求的日益深化,人们越来越关心心理健康。临床实践证明,病人在就诊、住院、治疗整个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合理地运用非语言性交流是极为重要的,非语言交流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真实,因为它是发自于内心难以掩饰性。非语言性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音色、音调、音量)、手势、抚摸、眼神等。我科从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胃癌病人100例,将胃癌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各为50例,A组采用非语言交流护理,B组采用传统护理,发现运用非语言交流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浅谈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语言是指人的仪表及体态行为语言。非语言交流是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方式无声地、持续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它起着辅助表达、强化感情的作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所以往往比语言交流更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恰当地运用非语言交流.能够改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钱妍  俞国琴 《天津护理》2005,13(6):330-330
气管内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是UICU中常见的与护理有关的问题,是气管内插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机械通气病人的3%~16%。非计划性拔管的定义是病人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和搬运病人及其它非病人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由于非计划性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的病人,防止非计划拔管有可能缩短插管时间而改善预后,减少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气管插管病人105例,发生非计划拔管11例(占10.4%),通过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介绍在突发性耳聋病人护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内容,包括仪态服饰、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空间距离等,认为将非语言沟通应用于突发性耳聋病人护理中,可改善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护患沟通,利于治疗与护理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小青  胡翠洁 《家庭护士》2009,7(8):693-694
总结了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认为及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配合精心的护理是抢救病人生命成功的关键,而及时与病人沟通特别是非语言交流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非语言交流在护理实践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语言交流指的是不以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等)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而是以人的表情、手势、眼神、穿着、甚至物品的摆设与他人的空间距离等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其主要交流的形式是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与目光接触、人际距离、副语言等。非语言交流是人类交流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不仅作为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更在一些独特的情境下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