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表现。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前纵隔。软组织pPNET的CT表现为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有1例可见瘤骨形成,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在SE的T1WI上表现为等肌肉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改变。结论pPNET的CT与MRI缺乏明确特征表现,但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pPNET 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例病灶位于胸腔,1例位于颈胸部,1例位于髂骨,1例位于大腿。CT显示大部分病例主要表现为边界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极少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发生于骨的PNET 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外周性PNET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提高PPNET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 X线平片、CT、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10例PPNET中,3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骨盆,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腹膜后。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CT扫描中,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环状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5例发生于软组织的PPNET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中,10例发生于骨骼及软组织的PPNET,均表现为T1WI均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分隔样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S-100、Vimentin(波形蛋白)等。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PPNET诊断的准确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脊柱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CT及MR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pPNET患者进行CT平扫(n=16)及CT平扫+增强扫描(n=12)、MR平扫(n=14)及MR平扫+增强扫描(n=9),分析其CT、MRI及病理学特点。 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7例,颈胸段1例,胸段1例,腰骶段6例,多发1例;其中累及椎体1例,椎体及附件10例,椎管内2例,椎旁3例。病灶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椎体出现病理性压缩骨折,5例肿瘤内见钙化,无椎间盘受累、骨膜反应及瘤骨形成;CT表现为成骨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伴周围较大实体软组织肿块样改变;MR平扫表现为混杂T1WI、T2WI信号,增强扫描中病变不均匀强化,软组织内有囊变坏死区,血供丰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PNET均出现CD99特征性膜表达以及不同程度的神经性标记物NSE、Syn、CgA表达。 结论 脊柱pPNE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及MR能显示肿瘤大小、内部结构、范围毗邻,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7.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8.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特点、CT与MRI表现.方法 对有完整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的13例腹部pPN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腹部pPNET的临床特点主要为青少年快速增大的包块伴疼痛,易转移复发,预后差.CT及MRI表现为体积较大、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常见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见间隔及网格状强化;病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侵袭,侵犯骨质结构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无骨膜反应及瘤骨.结论 腹部pPNET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无明显特征,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内部结构、毗邻关系及转移情况,对制订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底。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4例,左侧3例,右侧5例。CT表现:行CT平扫的10例CHS均见鼻及颅底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5例,明显虫噬状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轻度模糊斑片状、地图样溶骨性骨质改变3例,肿瘤内明显粗条状、环形钙化5例。MRI表现:12例均见鼻及颅底混杂T_1、混杂T_2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呈现波纹状小分叶外观。T_2WI上肿块局部见明显高信号影8例,8例肿瘤内部多发小叶状结构伴较明显的分隔,分隔周围见大量粗条状长T_1、短T_2信号5例,少量斑点状长T_1、短T_2信号3例。9例MR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间隔明显强化,内部无强化。结论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生于多部位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多部位pPNET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结果发病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4.29岁。除2例发生于皮肤下软组织病灶较小外,其余病灶都较大,最大平均直径为8 cm,表现为侵袭性软组织肿块,以替代和(或)推移邻近结构方式生长,CT表现为肿块内密度不均,其内未见钙化,骨质破坏区未见骨质硬化、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增强后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MR表现为肿块T1WI与肌肉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在DWI上呈高信号,瘤内多发囊变坏死区及纤细低信号分隔,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pPNETs的CT和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发生部位、内部及周边结构关系及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和长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DF)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型纤维瘤14例,6例行CT检查,其中 3 例增强检查;8例行 MRI 检查,其中7例增强.分析CT及MRI表现,并对肿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平均直径6.2cm.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11例(11/16).肿瘤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或部分分界不清的9例(9/16).7个肿瘤在CT上呈稍低或等密度,3例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9例病灶在T1WI图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8个病灶呈中度或高度强化.9个病灶内有条索状、片状的长T1、短T2区域,增强后未见强化.光镜下瘤细胞长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浸润周围的横纹肌及脂肪组织,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程度不等的透明变性、黏液变性.结论 韧带样型纤维瘤影像学变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认识其病理学改变有助于解释该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磁共振对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性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分析其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患者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3~82岁,平均61.5岁。23例全部行CT和MRI常规检查,其中17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例CT脑窗上示病灶呈高密度影;骨窗示病灶密度不均21例,均匀2例;横断位病灶呈圆形的16例。MRI T1WI上14例病灶表现为低等信号,6例为等低信号,3例为不均质稍高信号;T2WI上12例病灶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伴有少许等或稍高信号,6例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伴有少许低或稍高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8例病灶边缘可见薄层环状等T1等T2信号。MRI Gd-DTPA增强后12例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0例病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5例强化不明显,脑膜强化的11例,5例跨大脑镰生长。结论:CT和MRI对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检查可以互补,两者结合可较客观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性,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55.5岁),55岁以上29例(78.4%);有20年以上吸烟史27例(73%)。37例共53个瘤灶,25例为单发,8例为单侧多发,4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79.2%),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平均长径约2.8cm。CT平扫(21灶)肿瘤呈实性(11灶)或囊实性(10灶),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检查(32灶)T1WI瘤灶均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27灶),内可见裂隙状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16灶T1WI瘤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17例27灶)动脉期呈中等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18灶见包膜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