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18年9月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综合疗效以及入院时与疗程结束时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苷片(GTT)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效果及对DAS28评分、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门诊收治的127例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62例(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和观察组65例(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疗效、DAS28评分、炎症指标水平,观察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DAS28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CPR、RF水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片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能够降低患者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比较两组入院时和疗程结束时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变化情况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疗程结束时的综合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同组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中医疗法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可比的2组,对照组60例予以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非甾体消炎药"塞来昔布胶囊"及慢性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片"和"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组80例在运用上述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中药汤剂口服及中药患处外用熏洗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25%,对照组为75.0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醋氯芬酸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治疗,试验组采用甲氨蝶呤+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机体关节症状严重程度、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6个月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OX-2、TNF-α、IL-6、M-CSF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关节症状改善,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恢复,且可有效保证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中药自拟通痹汤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即中医证候积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DAS-28评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理化指标中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DAS-28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通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托法替布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9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分成ABC三组,每组23例。三组分别给予单纯甲氨蝶呤治疗(A组)、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B组)、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C组)。比较三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AS28-ESR、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A组ESR、CRP、DAS28-ESR均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ACR50缓解率和ACR70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ACR50缓解率和ACR70缓解率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ACR50缓解率和ACR70缓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甲氨蝶呤片,与甲氨蝶呤片联合依那西普的临床疗效相当,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RA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TJC、SJC指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JC、SJC降低,并且治疗后观察组TJC、SJC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治疗中采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关节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甲氨蝶呤及叶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安慰剂对照组31例,叶酸治疗组32例。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40人为健康对照组。②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10~20mg/次,1次/周。叶酸治疗组另外服用小剂量叶酸片,2.5mg/d,治疗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另外服用安慰剂(淀粉制作),服用剂量及治疗时间同叶酸治疗组。③应用高效液相微柱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④采用疾病活动度积分作为治疗前后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判定标准。结果:安慰剂对照组有2例失访,叶酸治疗组有2例出现无法耐受的胃肠道副反应停用甲氨蝶呤,1例失去随访,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例,健康者40人。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犤(18.09±12.15),(13.24±5.72)μmol/L,P<0.05犦。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犤(22.04±11.90),(17.45±15.9)μmol/L,P<0.05犦;叶酸治疗组治疗前后相近犤(18.44±12.51),(16.21±8.34)μmol/L,P>0.05犦。②疾病活动度积分: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18±0.63,5.76±0.92,P<0.01);叶酸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04±0.61,5.67±0.89,P<0.01);两组治疗后下降幅度相近。说明叶酸对甲氨蝶呤疗效无影响。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氨蝶呤的治疗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的进一步增高。②小剂量(2.5mg/d)的叶酸补充能有效地降低甲氨蝶呤引起的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且不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5例作为类风湿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5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非类风湿组,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类风湿组患者R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类风湿组(P<0.05),类风湿组患者和非类风湿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类风湿组患者RF、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类风湿组(P<0.05)。类风湿组患者IgA、IgG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类风湿组Ig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类风湿组患者IgA水平高于非类风湿组(P<0.05),3组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CRP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灵敏度。结论在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诊断时,可以对CRP、RF进行联合检测,进一步提升诊断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的发生,并且可辅助检查患者Ig水平,对患者疾病进展情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抗CCP抗体相对浓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类风湿因子(RF)浓度,并比较抗CCP抗体与RF的相关性。结果 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其敏感性较RF低(P<0.05),特异性较RF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RA时,能使敏感性提高到86.7%,特异性提高到98.6%。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尚不能认为与RF具有相关性。因此,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RA血清学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氨甲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组,对照1组采用氨甲蝶呤治疗,对照2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研究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氨甲蝶呤治疗。比较3组患者疗效、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健康评分(HAQ)、医生总体评分、患者总体评分、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疗效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AQ、医生总体评分、患者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氨甲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于桂枝芍药知母汤或氨甲蝶呤单独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RA组180例、健康对照组59例的抗CCP抗体、RF血清水平,分析其在RA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RA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组,两种比较间有显著差异(P<0.05),抗CCP抗体用于诊断RA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RF ,抗CCP抗体用于诊断RA的AUC为0.877(CI:81.7%~93.8%),敏感度为77.2%,特异度为91.6%。结论抗CCP抗体在RA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诊断RA的理想血清学指标,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5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53例,口服雷公藤和益。肾蠲痹丸治疗;西药组52例,口服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疗程均24周。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休息痛、晨僵、肿胀关节数及指数、关节压痛关节数及指数),分析患者的健康状况问卷(HAQ)评分,患者及医师对疾病总体状况的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12周时,2组临床症状、HAQ评分、患者及医师对疾病总体状况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2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24周时,中药组各项观察指标均差于西药组(P〈0.05,0.01);不良反应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药组排除月经不调的副反应,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结论:西药治疗RA远期疗效好于中药组,但2种治疗方法均有优劣,合理使用将会使治疗更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AKA,评价血清学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320例有症状性关节痛或关节炎的患者,ELISA法检测抗CCP 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ELISA法检测RF IgA、IgG、IgM。结果抗CCP抗体、AKA、RF的阳性率分别为25.9%(83/320)、30.3%(97/320)、43.4%(139/320),30例正常对照中,仅2例RF阳性,1例CCP阳性,其余指标均为阴性。三种抗体同时阳性率23.8%(76/32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抗CCP抗体和AKA并同时检测RF IgA、IgG、IgM。有助于诊断和早期诊断。并可作为临床治疗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胸腔积液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胸腔积液的特点。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状态下无胸腔积液出现,胸腔积液发生在疾病活动期,且集中在疾病中度、高度活动期,两组低、中、高度患者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胸腔积液组平均血沉(er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较无胸腔积液组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aody,抗CCP抗体)阳性率较无胸腔积液组高(P<0.05)。有胸腔积液组平均压痛关节数、平均肿胀关节数较无胸腔积液组多,平均晨僵时间较无胸腔积液组长(P<0.05)。有胸腔积液组病情缓解数较无胸腔积液组少,有新增关节变形个数较无胸腔积液组多(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是病情活动的标志,与免疫指标,临床症状呈正相关,临床应进行强有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PADI4基因padi4_94位点多态性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河北地区汉族健康个体106例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15例,采用直接测序法对padi4_9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此位点SNP与抗CCP抗体产生的关系。结果本地区汉族人群padi4_94位点存在AA、AG和GG等3种基因型,健康组与RA组的基因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区别,且这种SNP并不对RA患者抗CCP抗体的存在产生影响。结论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padi4_94位点存在多态性,但可能不影响RA的易感性以及抗CCP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联合阿达木单抗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CD20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单纯组(n=45,甲氨蝶呤)和联合组(n=45,甲氨蝶呤联合阿达木单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  相似文献   

19.
石青峰  马韵  杨峻  何永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2581-2582,2584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探讨这些指标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RF检测采用胶乳凝集法,抗CCP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128例RA患者中,RF阳性率75%,抗CCP抗体阳性率72.7%,ANA阳性率达79.7%。联合检测RF、抗CCP抗体、ANA 3项指标可将RA诊断的敏感性提高到95.3%。抗CCP抗体检测结果与RF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A患者中ANA≥1∶320阳性时的荧光模式主要是核均质型。结论对RA患者进行RF、抗CCP抗体、ANA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RA诊断的灵敏度,并且能提示患者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从而为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剂量激素联合甲氨蝶呤(MTX)及雷公藤多甙方案(TMP方案)和MTX联合来氟米特方案(ML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1987年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TMP方案选择使用小剂量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及雷公藤多甙;ML方案选择使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评估2组治疗4、12周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第4、12周的ACR20、ACR50、ACR70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4、12周后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晨僵、血沉、CRP、VAS等指标较用药前显著改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以肝功能损害为主。结论小剂量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及雷公藤多甙能够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