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并评价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Braden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获得性压力损伤的预测效果,为临床选择使用适宜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37例,应用3种量表于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和皮肤检查。比较3种量表的预测效果和操作便利性。结果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术前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5、0.619、0.684;术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633、0.882;术后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1、0.757、0.870;3种量表的评估用时比较,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最短。结论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预测能力较好,方便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编制适用于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及压力性损伤护理指南,综合对某医院15名肿瘤科临床护士访谈、10例肿瘤住院患者随访及324例肿瘤并发压力性损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的结果,在现有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构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样本预调查形成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采用编制的量表对370例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测定量表的信效度。结果编制成的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包括18个条目,量表的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758,折半信度为0.756,1周后重测信度为0.85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258%;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92;评估量表最佳临界值为13分。结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的测评。  相似文献   

3.
杨小辉  钮美娥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2):1087-1092
目的初步构建成人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成人ICU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调研和参考临床常用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小组讨论,初步确定工具的条目池,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工具初稿。对322例成人ICU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工具的信效度,同时与Braden量表进行比较。结果初步构建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7个条目,工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3,评分者间信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3,发生压力性损伤和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两组患者平均得分为(16.34±3.11)分和(12.66±3.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工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6,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75~1.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034%;322例患者中发生压力性损伤47例,工具和Braden量表的预测临界值分别在13分和12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佳,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0%、65.1%、29.1%及95.7%,Braden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58.9%、25.2%及94.7%;2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4和0.800。结论该风险评估工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成人ICU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4.
宋辉  王悦 《天津护理》2022,30(5):539-543
目的:检验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在多中心临床应用的信效度及预测能力,并与Waterlow量表进行临床应用效果的对比。方法: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2月天津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530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信效度检测,并与Waterlow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能力的比较。结果: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在手术前、手术后2个阶段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09、0.804;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5;旋转变换累积方差贡献率显示,12个条目均在8%左右,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值>1的条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5%;其术前、术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32;Waterlow量表ROC曲线下面积为0.574。结论: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和预测能力,可有效判断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程度,具有手术患者普适性特点,为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同质化预防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信息化模式在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0月-2021年1月的4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纸质版评估工具进行常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观察组则实施信息化评估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的评估用时、风险评估规范执行率、受压皮肤状态评估执行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风险评估用时、P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评估规范化执行率、受压部位皮肤状态评估执行率以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执行率,规范护理人员的评估行为,降低PI发生率,进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框架,为制定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询、现状调查和德尔菲函询法,对来自7个地区与压力性损伤研究相关的22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果: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内容,结构上包括术前风险评估阶段、术后风险评估阶段;内容包括患者固有因素7项、手术因素6项(术前为预计性评估、术后为实际性评价);本研究专家的可靠性及权威性较高,两轮专家函询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5.4%,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01、0.832,专家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35、0.458。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清点单式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框架,为临床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手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常见的风险因素及评估量表的应用情况,包括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常见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种评估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认为做好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的评估,形成科学的评估规范,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提高评估量表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量表的评价指标,可提高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手术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高危压力性损伤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现况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跟踪调查1239例高危压力性损伤患者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高危患者中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8.7%,以尾骶部、2期为主。多因素分析显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总分、手术患者对高危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有正向预测作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中感觉和摩擦/剪切力项目、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对高危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高危患者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受患者感觉、摩擦/剪切力及是否有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手术等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和新研发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分析其可靠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适宜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及早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NSRAS)和儿童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Braden-Q)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使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患儿鼻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28日入住NICU使用NCPA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NSRAS和Braden-Q对154例患儿进行风险评估,计算两种压力性损伤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发生鼻部压力性损伤患儿34例,鼻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2.07%。NSRAS和Braden-Q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5分和14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5、0.570。结论:NSRAS对NCPAP患儿鼻部压力性损伤预测准确性高于Braden-Q,但两种量表的预测效果均不理想,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作用形式(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对压疮的影响,为其纳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并给予相应分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远交群大鼠(sprague dawley,S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垂直压力组(B组)、摩擦力组(C组)和剪切力组(D组),建立大鼠压疮缺血再灌注模型。肉眼观察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和颜色变化,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在光镜下对受压部位的表皮及肌肉组织进行观察。结果除对照组外,肉眼及光镜观察其他3组大鼠的受压部位均出现损伤,其中剪切力组肌肉损伤比垂直压力组更明显;摩擦力组表皮损伤比垂直压力组更明显。摩擦力组和剪切力组血清SOD和NO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与对照组及垂直压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可以纳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且分值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现状、临床的实际需求以及护理人员对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的认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应用现状、临床实际需求三部分,采取问卷星形式对天津市二、三级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临床应用最多的评估工具分别为Waterlow量表(37.5%)、Braden量表(25%)、Norton量表(22.5%),满意率为78.8%,存在实用性不强、评估不便捷、连续性欠缺等问题;护理人员需求显示评估工具应具有专科性(98.01%);能够包括患者因素(94.42%)、手术因素(96.81%);能够进行术前(95.92%)、术中(91.02%)、术后(89.80%)围术期的动态评估;危险因素的认知调查结果:“手术时长、手术体位、术中施加外力、低温麻醉、术中体温变化”的重要性判断最高,“术中血压变化、术中体温变化”的可操作性最低。结论: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临床选择呈现多样性,但普遍存在不足之处,这与手术相关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相关,因此,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形成更应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向手术专科性、结构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发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探讨其在临床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研发小组,以参考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快速参考指南2019为指导蓝本,设置智能决策规则。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健康教育推送双路径、质量控制指标监测等,落实入院8 h内风险评估及时率、院内PI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应用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的系统后,PI入院8 h内风险评估及时率由84.7%上升至95.7%,Braden评估漏评率由8.7%下降至3.7%,Braden评估准确率由75.5%上升84.4%,创面评估准确率由77.2%上升至87.3%, 创面处理准确率由68.3%上升至79.3%,压力性损伤转归率由56.6%上升8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PI发生率由0.7‰降至0.3‰。结论 压力性损伤护理评估智能决策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决策平台,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准确、客观的决策依据,能智能决策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分期,提高护理质量及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评价和总结预防术中俯卧位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的最佳证据,为术中俯卧位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的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术中俯卧位患者的面部压力性损伤提出问题,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指南库、循证资源库及相关专业协会网站,手工查阅相关专业书籍中关于预防术中俯卧位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的指南、证据总结、最佳实践信息、系统评价及专家共识类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证据总结2篇。经过评价,总结得出18条最佳证据,包括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压力性损伤分类评估和质量管理4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预防术中俯卧位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的最佳证据, 为临床形成专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参考。建议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用证据时应根据所在医疗机构现有的环境、应用证据的促进及阻碍因素、患者意愿及偏好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压力应对方式的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脊髓损伤住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脊髓损伤压力应对量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拒绝与否认维度中,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愤怒-敌意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65.2%的变异量;面对维度中,婚姻状况、排便情况及年龄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43.8%的变异量;幻想维度中,迷惑-混乱情绪、病程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52.1%的变异量;依赖与妥协维度中,自理能力、年龄、损伤程度、损伤结果及生育情况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79.6%的变异量;寻求支持维度中,居住地、性别、日常照护、支持利用度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47.9%的变异量;合理化维度中,精力-活力情绪、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受教育程度为显著影响因素,能解释其50.9%的变异量。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压力应对方式的运用受个体不同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干预,以协助患者调整压力应对方式,提高压力应对水平,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59例60岁以上老年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老年人脊髓损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结果交通事故和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因素,均可造成颈椎过伸过屈性损伤,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经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ASIA分级提高1~2级,实现独立性步行,且可有效预防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颈椎损伤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脊髓损伤卧床并发症的产生;早期手术结合早期康复可降低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框架探讨脊髓损伤主要照顾者在不同阶段的照护体验。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采用目的抽样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及出院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照顾者4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基于时机理论的五个不同时期对其进行非结构访谈,以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按照时机理论的五个不同时期提炼主题。手术前期,害怕面对现实;手术后期,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准备期,焦虑无助;出院调适期,主动应对,希望提高居家照护能力;出院稳定期,勇敢接受,努力应对。结论脊髓损伤照顾者的照护体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患者处于不同的疾病阶段,照顾者的照护体验与之变化,应给予每阶段针对性指导,帮助脊髓损伤家庭树立重新开始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recognised to cause hypotension and bradycardia (neurogenic shock).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cidence of thi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may be low. However these studie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have included a mix of blunt and penetrating injuries with measurements taken over different time frames. The aim was to use a large database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neurogenic shock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pinal cord injuries. METHODS: The Trauma Audit and Research Network (TARN) collects data on patients attending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database between 1989 and 2003 was searched for patients aged over 16 who had sustained an isolated spinal cord injury. The heart rate (HR)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on arrival at the ED were determined as was th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had both a SBP<100mm Hg and a HR<80 beats per minute (BPM) (the classic appearance of neurogenic shock). RESULTS: Four hundred and ninety patients had sustained an isolated spinal cord injury (SCI) with no other injury with an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 of greater than 2. The incidence of neurogenic shock in cervical cord injuries was 19.3% (95% CI 14.8-23.7%). The incidence in thoracic and lumbar cord injuries was 7% (3-11.1%) and 3% (0-8.85%). CONCLUSIONS: Fewer than 20% of patients with a cervical cord injury have the classical appearance of neurogenic shock when they arriv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t is uncommon in patients with lower cord injuries. The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a SCI may develop over time and we hypothesise that patients arrive in the ED before neurogenic shock has become manif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