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 总结了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常见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对40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随访分析,并给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措施,及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药物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不适,保证伊马替尼到达最优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分布情况,并评估不同谷浓度下的疗效,为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监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达稳态的患者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伊马替尼浓度,疗效按照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进行分组,分析伊马替尼不同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血浆伊马替尼谷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转移一般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CR组患者血浆IM谷浓度显著高于PR组、SD组、PD组(P 0. 05); PR组浓度显著高于SD组、PD组(P 0. 05); SD组浓度显著高于PD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600 mg/d剂量组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300 mg/d组、400 mg/d组(P 0. 05)。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的血浆谷浓度与疗效有关,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指导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1例确诊胃肠间质瘤的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1 ) 30天左右出现咳嗽咳痰,胸部CT提示间质性肺病表现,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病,停药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36名GIST患者,总结GIST的诊治结果。结果3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10例。19例完整切除,6例姑息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联合脏器切除6例。结论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配合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经肛门肿物切除术4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5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6例,所有患者最后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3.3%、73.3%。15例患者获6~72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分别术后12、2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1辅助治疗;5例经腹前切除或经肛局部切除患者出现腹腔复发并肝多发转移,其中3例死亡;2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缩小,带瘤生存;其余6例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伊马替尼对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58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GIST好发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117阳性率为94.8%。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获完整切除。术后1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2.4%、72.2%。【结论】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预防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切除,且术后经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增强MRI)确认无肿瘤残留的22例原发性GIST患者,于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qd口服治疗,中危患者疗程>1年,高危患者疗程>2年.观察其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该22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7.4岁,高危患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34 (24 ~ 48)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100%,2年无复发生存率94.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度到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可以缓解.结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预防或延迟复发.但由于未设对照,其疗效尚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胃肠间质瘤(GIST)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一例以反复贫血为主要表现的GIST的诊治经过,复习相关文献,了解GIST不典型表现及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患者以反复贫血为首发表现,发病1.5年后出现便血、肝转移,经胶囊内镜检查诊断小肠肿瘤,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GIST。结论:GIST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需经免疫组化检查。治疗首选手术,辅助化疗可选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45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病人均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其中胃部19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7例,结直肠5例,腹腔多发病灶2例。42例完整手术切除,3例因肿瘤较大或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结论 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术后辅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的手术切除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7年收治的16例胃肠恶性间质细胞瘤的手术和靶向治疗的病例资料。结果手术及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根治性手术11例中3年生存9例(9/11),5年生存5例(5/11)。术后有6例口服伊马替尼(Imatinib)接受靶向治疗,(根治性手术2例,非根治性手术4例,其中1例为再次手术)。再手术者为腹腔GIST,首次术后11月时出现肠梗阻症状,再手术见为局部复发并形成肠粘连,行侧侧吻合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至今生存良好。非根治性手术中2例未行靶向治疗而接受化疗,于术后18个月、23个月死亡。所有接受靶向治疗者生存质量良好。结论①胃肠问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指源发于胃肠非上皮性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②治疗进展首先,手术治疗,首次手术一定要以达到根治为目标。在手术过程中往往有较多的联合脏器切除。其次,分子靶向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疗GIST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成功典范,是分子水平治疗肿瘤的体现;③根治手术+靶向治疗对GIST的治疗而言,是目前肿瘤治疗中的最佳组合。是否可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有待继续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耐药有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5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服药3个月:完全缓解1例(2.9%,1/35),部分缓解16例(45.7%,16/35),稳定18例(51.4%,18/35),进展0例,临床获益率100%( 35/35).2年生存率97.1%,2年无进展生存率82.9%.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的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临床医生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 1例确诊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可能出现全身多发静脉血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患者在手术确诊GIST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1年后继发APL。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及治疗和预后。结果:胃肿块行腹腔镜切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GIST,中度恶性。于术后予以伊马替尼400 mg/天治疗,1年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增生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占92.5%。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显示,异常细胞表达CD117、CD33、CD38和cMPO,不表达HLA-DR和CD34。染色体核型46,XX,t(15;17)(q22;q21),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PL;经全反式维A酸、三氧化二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结论:GIST可与APL或其它血液肿瘤同时或异时性发生,两者在发病机理上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CVAD)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血液科应用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16例 Ph+-ALL 患者,治疗方案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A/B 方案)序贯治疗,持续8个疗程,伊马替尼维持治疗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HCR)为100%,患者1、2、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7.1±8.6)%、(72.3±11.9)%和(63.3±13.4)%。不良反应主要为Ⅳ度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伊马替尼联合 Hyper-CVAD 方案治疗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甲磺酸伊马替尼(IM)应用于临床的时间逐渐延长,临床上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例也在逐年增加。IM作为复发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可使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获益。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发生IM的继发耐药。目前,标准剂量IM治疗失败后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有:增加剂量、更换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等药物、再次使用IM等。对IM治疗有效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减瘤手术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理检查良性间质瘤15例,交界性间质瘤6例,恶性间质瘤7例;随访20例,2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肿瘤转移、无法完全切除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提高对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患者的临床认识。收集我院2例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尼洛替尼治疗前后的骨髓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并测序的方法检测A砚突变,分析临床特征。结果表明,2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均发生V299L突变,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6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另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7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明显分子学缓解。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安全性和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