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流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持续24 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2 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细胞色素C(chromosome C,CytC)的释放是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之一。肌苷对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8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32只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24h,2,3,7,14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并逐渐增加,分别于1d和2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至14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神经细胞减少,其中再灌注12h~7d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ytC mRNA于脑缺血再灌注2h开始表达,皮质区12h达高峰,纹状体区1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tC mRNA表达于再灌注12h~7d在皮质区、12h~14d在纹状体区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脑血管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需做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基础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24h,2,3,7,14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干预:所有治疗均由作亲自操作。治疗组大鼠于缺血1.5h再灌注前给予空腹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2次/d。对照组大鼠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置于同样的空间笼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缺血侧Nestin mRNA表达皮质除2h以外、纹状体除2,6h以外、室旁区除2,6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Nest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于2,6h,7,14d在皮质,14d在纹状体有所降低,3d在皮质、纹状体及室旁区均显升高,7d仅在纹状体、室旁区显升高。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需做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基础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干预所有治疗均由作者亲自操作.治疗组大鼠于缺血1.5 h再灌注前给予空腹注射肌苷注射液100 mg/kg,2次/d.对照组大鼠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置于同样的空间笼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缺血侧NestinmRNA表达皮质除2h以外、纹状体除2,6 h以外、室旁区除2,6 h,14 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NesfinmRNA表达较对照组于2,6 h,7,14d在皮质,14 d在纹状体有所降低,3 d在皮质、纹状体及室旁区均显著升高,7 d仅在纹状体、室旁区显著升高.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色素C(chromosome C,CytC)的释放是细胞凋亡的重要环节之一.肌苷对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8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32只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原位末端标记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并逐渐增加,分别于1 d和2 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至14 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神经细胞减少,其中再灌注12 h~7 d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CytC mRNA于脑缺血再灌注2h开始表达,皮质区12 h达高峰,纹状体区1 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tC mRNA表达于再灌注12 h~7 d在皮质区、12 h~14d在纹状体区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脑血管病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脑组织S-100β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流模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应用神经功能等级评分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行为功能的恢复,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各时间点脑组织中S-100β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流后3d、7d、14d功能恢复、等级评分减低;缺血侧S-100β的免疫阳性反应于脑缺血再灌流后12h明显增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d达高峰,7d时有昕下降,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在7-14d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脑组织中S-100β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肌苷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组织中S-100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肌苷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增殖角度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Cvclin D1 mRNA的表达与凋亡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神经细胞,皮质区1d达高峰[(72.8&;#177;2.66)个/视野],纹状体区2d达高峰[(96.75&;#177;4.37)个/视野],之后逐渐减少,至再灌注14d[(5.50&;#177;0.65)个/视野]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75&;#177;0.85)个/视野];肌苷治疗组凋亡神经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流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的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Cyclin D1 mRNA的表达于2h逐渐增强,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2h和l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vclin D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流Cyclin D1 mRNA的表达时序先于凋亡细胞的出现.其异常表达可能诱导了神经元的凋亡。肌苷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抑制Cyclin Dl 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蒙古沙土鼠63只分为巴曲酶组45只,假手术组9只及对照组9只。对照组及巴曲酶组鼠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操作,不行缺血处理。巴曲酶组于缺血再灌注前0、0.5、1、3和6h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巴曲酶8BU/kg,每个时间点9只。缺血再灌注96h后3组鼠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CA1区的Bcl-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及电镜下神经元超微结构观察;并在光镜下计算海马CA1区的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结果:巴曲酶组使用巴曲酶后,Bcl-2、eNOS、VEGF及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1),而巴曲酶组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微结构显示巴曲酶各时间点抗细胞凋亡明显。结论:巴曲酶具有明显的海马CA1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上调Beb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陈治国  张正春  董万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64-66,i0002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B细胞淋巴瘤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选用清洁级成年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低氧预处理组。②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手术不插线。低氧预处理组在低氧预处理后12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③假手术组在缺血3h再灌注24h、对照组和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3h再灌注3,6,12,24,48h不同时间点,进行脑切片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捅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水平、原位杂交染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 结果:55只大鼠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无凋亡细胞,低氧预处理组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②低氧预处理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h可见B细胞淋巴瘤2阳性细胞数开始表达,再灌注24h达高峰,缺血再灌注6,12,24,48h均较对照组增高(101.40&;#177;2.78,68.20&;#177;1.45;137.92&;#177;2.41,81.34&;#177;9.28;172.21&;#177;289,103.12&;#177;2.61:105.68&;#177;12.67.60.12&;#177;1.47;P〈0.05)。③低氧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3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阳性细胞数的表达逐渐增加,至24h达高峰;低氧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12,48h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45.96&;#177;5.02,85.48&;#177;7.88;33.84&;#177;4.67,56.31&;#177;7.02;P〈0.05)。 结论:低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而上调B细胞淋巴瘤2及下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的表达,可能是实现保护作用、抑制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h、6h、12h、24h、2d、3d、7d、14d组和假手术组,每组4只。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和SC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皮质、纹状体和室旁区nestin mRNA表达很弱。缺血再灌注后nestin mRNA表达,皮质除2h以外、纹状体除2h、6h以外、室旁区除2h、6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皮质、纹状体和室旁区SCF表达很弱。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皮质除2h、6h、12h以外、纹状体除2h、6h以外、室旁区除2h、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yelin dependent 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和实验组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1.5h再灌注2,6,12h,1,2,3,7和14d亚组,每组4只。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clin D1 mRNA葙CDK4 mRNA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1d和2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72.80&;#177;4.66和96.75&;#177;4.37)。神经细胞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2h和6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12h和1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94.50&;#177;2.75和85.75&;#177;3.73,纹状体区分别为88.25&;#177;5.06和89.80&;#177;2.93),至再灌注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区域基本相同。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更为敏感,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表达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mRNA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肌苷的干预作用,从细胞增殖角度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与凋亡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神经细胞,皮质区1d达高峰(72.8±2.66)个/视野,纹状体区2d达高峰(96.75±4.37)个/视野,之后逐渐减少,至再灌注14d(5.50±0.65)个/视野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75±0.85)个/视野;肌苷治疗组凋亡神经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流后皮质区与纹状体区的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CyclinD1mRNA的表达于2h逐渐增强,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分别于12h和1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肌苷治疗组CyclinD1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弱。结论:脑缺血再灌流CyclinD1mRNA的表达时序先于凋亡细胞的出现,其异常表达可能诱导了神经元的凋亡。肌苷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抑制CyclinD1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生长相关蛋白(GAP-43),勿动蛋白A(Nogo-A)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有密切关系,但其基因表达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和Nogo-A基因表达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基础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8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组织GAP-43 mRNA和Nogo-A 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功能,脑组织GAP-43 mRNA和Nogo-AmRNA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于再灌注2~14d降低,与缺血再灌注2h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脑缺血后GAP-43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视野)。于再灌注12h和2d出现“双峰”升高现象,以后逐渐降低,再灌注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Nogo-A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视野)。也于12h和2d出现“双峰”增高,但于再灌注7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GAP-43 mRNA表达增高和Nogo-AmRNA表达早期升高、晚期下降,可能有助于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杜娟  张微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93-4495,i003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1,TGF-β1)在脑缺血再灌注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SD大鼠48只,雌雄不同,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h组,MCAO2h再灌注6,12,24,48h,3,7d组,每组6只。按时相点取材,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PDGF-BB在假手术对照组、MCAO 2h组阳性表达无差异。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加,7d后达高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TGF-β1在MCAO 2h组较假手术对照组阳性表达减低,再灌注6h后表达开始增多,48h达高峰,并持续至7d。MCAO2h再灌注48h组与MCAO 2h再灌注72h组、MCAO2h再灌注7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PDGF-BB和TGF-β1表达增加,二者有自我保护、自我调节作用,促进缺血灶周围血管再生以及损伤修复;TGF—β1可能通过上调PDGF-BB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1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h组7只、缺血再灌注7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h和7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177;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h组[(16.67&;#17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177;0.50)%,(0.90&;#177;0.38)%](P〈O.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17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177;5.37)%]。⑧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14.41&;#177;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h[(77.38&;#177;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N和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CaN及COX-2蛋白的影响。结果:①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大鼠脑CaN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24h达高峰,随即下降,至3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与再灌注2h相比,6h-2d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肌苷组CaN表达于2h-14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24h-2d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14天时几乎未检测到COX-2阳性细胞。与再灌注2h相比,6h-3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皮质中的阳性细胞数高于纹状体区。结论:肌苷对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脑CaN、COX-2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2004-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进行。选择无菌级老龄Wiste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1周组、缺血2周组和缺血4周组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1,2,4周时,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大鼠慢性前脑缺血后1周VEGF表达最高,2周开始减少,4周继续减少,但已明显少于2周。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大脑皮质和海马。结论:VEGF可能参与慢性脑灌注不足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NF-α、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TNF-α、ICAM-1的影响。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活血通脉汤组、阿司匹林组、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缺血再灌注24h、48h脑组织TNF-α、ICAM-1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48h脑皮质TNF-α、ICAM-1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缺血再灌注48h ICAM-1表达低于24h(P〈0.05)。使用活血通脉汤治疗能降低TNF-α、ICAM-1表达水平,减轻缺血脑组织神经元坏死的程度。结论:活血通脉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降低TNF-α、ICAM-1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缺氧导致脑内代谢异常乃至能量衰竭,是引起脑组织损伤坏死的重要原因,可见能量代谢障碍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心问题。在脑的能量代谢中葡萄糖转运体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和不同再灌注时间的脑梗死体积比、皮质半影区葡萄糖转运体3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8/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动物试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3组:①缺血1h再灌注组28只。②缺血3h再灌注组24只。③假手术对照组4只。缺血1h再灌注组白缺血开始分别选取1,3,6,12,24,72h,1周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7只大鼠;缺血3h再灌注组除无1h时点外,其余时间点与缺血1h再灌注组相同,假手术对照组只作切口,不作插线。 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影区脑梗死体积比;剥取缺血半影区皮质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m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面积。②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 结果:5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1h后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3h再灌注组梗死体积。②葡萄糖转运体3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葡萄糖转运体3白3h即开始升高,24h到达高峰,1周时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缺血3h再灌注组在3h有一下降点,然后升高,24h到高峰,1周时接近正常水平。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表达与mRNA相符合。 结论:葡萄糖转运体3在缺血半影区的表达上调,可能是机体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脑脊液和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组织蛋白S-100β含量在脑缺血性损伤时升高的程度能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NSE和S-100β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及对象: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实验由作者完成。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等级评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的恢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NSE和S-100β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皮质区、纹状体NSE,S-100β含量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区、纹状体区的NSE和S-100β免疫阳性反应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h明显增强,并随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至14d降至正常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h—1d时为3.00分,再灌注3,7,14d恢复至1.50分(t=2.60.4.48,P&;lt;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SE和S-100β蛋白表达增加,并与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