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中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纯度;将CD34+细胞与MSC分别种至Transwell上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并添加外源性shh蛋白进行干预。收集非接触共培养d 7的样本检测HSC及MSC细胞数量、RNA总量、HSC的ki67的mRNA表达量,以了解HSC增殖情况;测量HSC细胞Tie-2 mRNA表达量和MSC的VEGF、Ang-1 mRNA表达量,以了解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非接触共培养d 7,共培养组2种细胞数量、RNA总量以及ki67、Tie-2、VEGF、Ang-1相对表达量增加并呈以下趋势:MSC+HSC组和shh+HSC组均高于HSC组(P 0.05),MSC+shh+HSC组高于MSC+HSC组(P 0.05)。结论:shh可协同MSC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促进HSC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如何简便有效的在体外大量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热点.目的:观察锌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及增殖的影响,以寻求体外快速、大量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影响因子)、锌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用特定浓度的锌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存活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进行细胞表面抗原的鉴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生长曲线、四唑盐比色法、流式细胞仪结果均显示,第3~5天各组增殖能力达高峰,其中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殖能力最强(P<0.05).第7天,对照组及单独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锌组细胞增殖力均有所下降,仅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仍保持较强的增殖(P<0.05).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中处于S+G2+M期的百分率最大,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锌和碱性成纤维因子均有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锌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增殖作用最强,可以作为体外扩增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代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耐药、抗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Percoll分离骨髓基质细胞14份,设实验组体外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组,模拟骨髓微环境功能,另设单独悬浮培养组;同时没自发凋亡组做对照。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3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结果共培养后骨髓基质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5)。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有一定修复作用,较神经干细胞移植更为理想,但疗效并不稳定,可能与其移植微环境有关.目的:拟建立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模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蛋白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成年大鼠及新生胎鼠.方法:取新生Wistar胎鼠脊髓,以培养神经细胞.从成年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应用红色荧光蛋白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组分别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分层联合培养组分别将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及在双层培养皿中联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培养7 d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变化明显的相关蛋白进行分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7 d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呈类似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共培养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层联合培养组(P<0.05),分层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单独培养对照组(P<0.05).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有5种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层联合培养组TIP39_RAT和CALC_RAT表达增加,为原表达量的5.344和2.805倍: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表达下降,为原表达量的0.380,0.499和0.437倍.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时均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接触培养比非接触培养分化率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与5种蛋白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成纤维样基质细胞系对HL-60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观察正常人骨髓成纤雏样细胞系(HFCL)对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FCL细胞进行组织学鉴定;建立HL-60细胞和HFCL细胞共培养体系,台盼蓝柜柒法测定生长曲线;既染色和瑞-姬姆萨染色后进行分裂指数(MI)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L-60细胞表达VEGF水平。结果发现。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HL—60细胞生长受抑,且与HFCL细胞直接接触组的抑制作用大于用跨室共培养组,其分裂指数表现为单独HL-60细胞组大于用跨室共培养组,更大于与HFCL细胞直接接触组。同时发现HL-6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且PCNA表达下调,以直接接触组为甚。HL-60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培养上清的VEGF水平减低,直接接触组和跨室共培养组下降程度一样,而与HL-60细胞共培养,HFCL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结论: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细胞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降低VEGF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BMMSC对M M细胞迁移和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BM M SC,建立M M细胞株XG-7细胞和BMMSC间接及直接共培养体系;用CD138磁珠法分离直接共培养的XG-7细胞及BMMSC,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法检测XG-7细胞的增殖水平、Annexin V/PI测定细胞凋亡水平、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法检测细胞自噬泡数量、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BMMSC与PE-CD138标记的XG-7细胞共培养过程的分子流向和分布。结果:经共培养后,BMMSC促进XG-7细胞增殖;单独培养后凋亡率为(17.90±1.46)%,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凋亡率分别降至(6.23±0.12)%和(6.97±0.03)%(P0.01);XG-7细胞单独培养及与BMMSC共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均可出现自噬,共培养后的XG-7细胞自噬现象相对少见;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XG-7细胞是以极化的胞膜区同BMMSC接触,加入甲基β环糊精后极化现象消失。结论:BMMSC可促进XG-7细胞的生长,且增强XG-7细胞抗凋亡及抗自噬能力,影响骨髓瘤细胞的迁移和归巢。  相似文献   

8.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 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 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 和25∶75)体外共培养7 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与结论:RT-PCR 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 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尤其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白血病细胞恶性克隆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联合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6/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需手术的患儿.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单独培养组培养皿中只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组培养肌中按2×108 L-1接种第3代人骨髓间危质干细胞,3 d后伞量换液,再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24 h.消化收集两组K562细胞,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1,0.2,0.4,0.8 mg/L的阿糖胞苷,再次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阿糖胞苷干预后K56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共培养组K562细胞数明显降低,至第7天仅为单独培养组的57.7%:Go/G1期、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均<0.05),S期、S+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P<0.05).阿糖胞苷质量浓度为0.1~0.8 mg/L时,对K562细胞诱发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在相同质量浓度的阿糖胞苷干预下,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P<0.05).结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且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F降,主要阻滞于Go/G1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阿糖胞苷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率,产生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及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的调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①共培养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②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组。③纤维原细胞对照组。④UK122干预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6h前加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剂UK122。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表达较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增加(P<0.01)。与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表现明显增殖抑制(P<0.01),且呈现时间依赖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增加(P<0.01)。UK122干预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促进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K562/A02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白血病患儿骨髓中分离、培养并鉴定MSC;建立K562/A02细胞株与MSC共培养的体系,应用AnnexinV-FITC检测一定浓度的阿霉素(ADM)对不同培养条件下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K562/A02细胞中的凋亡基因家族中bcl-2和bax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浓度。结果表明,单独培养组白血病细胞早期凋亡率为(8.38±0.29)%,而黏附培养组为(1.97±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02细胞,黏附共培养的K562/A02细胞bcl-2基因表达明显增强,bcl-2/bax比值显著增高;K562/A02单独悬浮培养组、黏附共培养组细胞中mdr1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MSC能够使白血病细胞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K562/A02对阿霉素产生耐药性可能与黏附共培养后bcl-2基因表达增强有关,而与其本身含有的mdr1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否诱导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性下降,探讨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途径。方法骨髓来源的MSC经60Co照射后与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用3H-TdR掺入的方法测定共培养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状态及对异体细胞和非特异性分裂原刀豆素A(ConA)的反应性变化。结果MSC与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并不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MSC作为刺激细胞与异体T淋巴细胞的首次及二次接触均不引起T淋巴细胞活化。单独T淋巴细胞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为27529±969,首次接触与二次接触的CPM值分别为9126±654及13260±874。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表明,与MSC共孵育后的异体T淋巴细胞对MSC同源淋巴细胞反应性下降,共孵育前的CPM值为45876±5285,共孵育后的CPM值为9850±1618,ConA刺激的细胞增殖活性也显著减低。结论骨髓MSC在体外可使异体T淋巴细胞对异体抗原的反应性减低,这种作用与其低免疫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种子细胞主要有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来源有限,取材不便,增殖能力差,体外培养困难.目的:利用海藻酸盐微球模拟的三维环境下,将兔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材料;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取传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入,经G418筛选后,分为2组:单独培养组将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将其与髓核细胞按1:1比例于海藻酸盐凝胶微球中进行共培养.共培养14 d后,溶解海藻酸盐凝胶珠,通过流式分选收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利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共培养14 d后,共培养组有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mRNA及蛋白的表达,而单独培养组均呈阴性表达.结论:通过三维共培养,兔椎间盘髓核细胞能够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增殖。目的:体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荧光染色,与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3︰1比例直接接触法及Transwell法共培养,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细胞增殖情况,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CFDASE染色分析显示,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Transwell组T细胞增殖亦较阳性对照组减低(P〈0.05);直接接触组T细胞增殖较Transwell组明显减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及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方式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常增殖的T细胞,以直接接触方式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进行鉴定。用加速器辐射去除MSC增殖分化能力。检测加入骨髓MSC前后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对其进行凋亡分析;比较Transwell非接触培养与直接接触培养中,MSC对活化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观察骨髓MSC作用前后,活化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能力,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MSC不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MSC抑制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②MSC不能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培养组中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直接接触培养组的作用弱,提示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包括物理性接触抑制和非接触抑制。③骨髓MSC抑制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MSC作用下,B淋巴细胞表面HLA-DR、CIMO、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骨髓MSC在体外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可以通过上调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使用;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和肝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应用6孔培养板,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对照组:肝星状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单独培养。②阴性对照组:肝纤维原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模拟星状细胞体内生长环境)。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④实验组:1.5mg/LTRAIL多克隆抗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6h后,不换液,再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结果与结论:在共培养组中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降低,凋亡增加,且肝星状细胞死亡受体5、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且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在共培养的各个时间段均低于共培养组,与共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通过上调Caspase-3和死亡受体5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的能力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来源于脐血的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4 d,然后计数造血干细胞数与集落形成单位。ELISA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的细胞因子。结果: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造血干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造血干细胞(P0.05)。此外,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外源性细胞因子可明显提高造血干细胞增殖率(P0.05)。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GM-CSF、IL-7、IL-8、IL-11、SCF和SDF-1α。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用于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对HSC增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肿瘤外环境研究的模型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细胞的二维培养与体外动物实验,缺乏三维立体模型的研究与构建.目的:体外模拟肿瘤骨转移的三维模型,并比较在有无骨髓间质干细胞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与成簇大小以及成簇率.方法:清洁级SD大鼠2只用于提取骨髓间质干细胞.利用藻酸盐模拟骨髓微环境,将前列腺癌细胞与SD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藻酸钙中共培养.通过显微镜与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在模型中的生长情况.利用绿色荧光蛋白转染肿瘤细胞,通过培养在普通光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三维模型中肿瘤单克隆的生长扩增情况.结果与结论:有干细胞存在共培养的三维藻酸钙微环境中前列腺癌细胞的成簇速度、数量及成瘤率均较对照组高.对照组在7.75 d、有干细胞的混合培养组在6.00 d能形成单克隆细胞簇, 10 d后对照组瘤簇细胞计数为(95.13±11.63)个;有干细胞的混合培养组为(112.53±14.67)个,荧光细胞克隆形成率对照组为(77.10±6.85)%;有干细胞的混合培养组为(64.55±6.21)%;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前列腺癌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藻酸钙微球环境中,有利于细胞增殖及成簇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伊马替尼耐药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证实白血病细胞可通过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而获得耐药表型,但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体外模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探讨其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确诊但未经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0.2-3.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8 h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将K562细胞暴露于0.5μmol/L伊马替尼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及CXCR4表达。将0.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并以Calcein-AM荧光标记的K562细胞接种于基质细胞层培养24 h,去除悬浮细胞,收集黏附的K452细胞通过检测荧光强度计算细胞黏附率。结果与结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减弱了0.2-3.2μmol/L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0.5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悬浮组(P=0.020)。悬浮组和共培养组伊马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作用前(P=0.001)。0.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使K562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率由(32.18±6.17)%提升至(68.97±11.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结果表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能介导对伊马替尼耐药,可能与共培养及伊马替尼诱导K562细胞CXCR4的表达有关,但更多的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