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入性变应原检测对诊断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间234例患者,采用德国FOOKE公司的特异性IgE抗体试剂,运用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吸入性变应原结果。结果在江西地区吸入性变应原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屋尘螨、粉尘螨和屋尘为主,与相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期间,阳性率排名前三均为屋尘螨、粉尘螨、屋尘。三年龄段中儿童的吸入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结果最高。结论通过对吸入性变应原的检测,得出常见的变应原结果,其变化对患者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性损伤是热力和(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以致肺实质的损害,已成为当前烧伤重要的死亡原因。机械通气作为一种脏器支持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其目的是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而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往往需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为促使创面愈合、保护脏器功能争取时间。因此,加强对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是提高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是烧伤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治疗上仍以支持治疗为主,并且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已有多种针对性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近10年来烟雾吸入性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目前针对性药物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吸入性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吸入性损伤进行诊断 ,病情分类 ,清除气道坏死组织及分泌物 ,局部止血 ,预测病情发展 ,制定治疗措施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45例吸入性损伤患者中 ,轻度吸入性损伤 30例 ,无一例因气管堵塞而行气管切开术 ;中度吸入性损伤 9例 ,其中 4例死于呼吸衰竭 ;重度吸入性损伤 6例 ,3例死于败血症、多脏器衰竭。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对吸入性损伤诊断准确 ,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 ,局部止血彻底 ,可准确预测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一般在50%~60%之间[1],其死亡原因校为复杂,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众多。目前已成为烧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阶段回顾了36年中对吸入性损伤病人的综合抗感染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进步对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影响。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自1960  相似文献   

6.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吸入性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院近2 a来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吸入性损伤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均符合吸入性损伤诊断标准[1],包括单纯吸入性损伤或合并体表烧伤共25例,为痰热清治疗组。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1~67(平均31.23)岁;25例吸入性损伤中轻度吸入性损伤12例,中度吸入性损伤6例,重度吸入性损伤7例;烧伤面积1%~98%,平均32.65%;伤后入院时间1~38 h,平均13.67h。后退2 a随机选择既往没用痰热清治疗的吸入性损伤患者26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18~62(平均33.42)岁;其中轻度吸入性损伤13例,中度吸入性损伤7例,重度吸入性损伤6例;烧伤面积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36例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分析,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 选择1999年3月~2000年7月收治的吸入性损伤36例,对其死因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36例中治愈30例,死亡6例。结论 早诊断,勤观察,早处理,可提高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口腔颌面部爆炸伤致吸入性损伤的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指征和时机。方法本组颌面部爆炸伤致严重吸入性损伤患者共13例,在其早期救治中均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结果13例患者无一例因呼吸道阻塞而死亡。11例正常拔管,气管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2例因肺感染转科治疗。结论在颌面部爆炸伤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中,充分把握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指征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42例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分析,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对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吸入性损伤42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死因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治愈29例,死亡9例。结论吸入性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NDS)和窒息。早期气管切开和预防性气管切开是提高吸入性损伤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6例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分析,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3年7月收治的吸入性损伤36例,对其死因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中治愈30例,死亡6例。结论:早诊断,勤观察,早处理,可提高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现场演示宣教在门诊常用吸入性药物正确使用中的作用.[方法] 对门诊55例接受常规吸入性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现场演示宣教,宣教后调查病人对吸入性药物装置的了解程度、正确操作方法、药物使用依从性等.[结果] 通过现场演示宣教,病人正确使用吸入性药物依从性由原先的29.09%~63.64%提高到60.00%~81.82%.[结论] 有针对性的现场演示宣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吸入性变应原在不同分组慢性咳嗽患者中的检出率,为临床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60例慢性咳嗽病例按照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诱导痰检查比例、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分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组、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组和其他病因组,采用印迹法检测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以1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CVA组和EB组的吸入性变应原检出率明显增加,与其他病因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检测的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屋尘螨/粉尘螨(71.28%)、蟑螂(25.24%)、狗上皮(15.35%)、屋尘(13.86%)和猫毛(10.89%),存在多重检出现象。结论在EOS计数和诱导痰检查比例升高的慢性咳嗽患者中,吸入性变应原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尘螨为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就低频电刺激与胸部手法按摩用于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综合治疗的效果作一比较。对象与方法 共研究 5 0例单纯的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或伴皮肤烧伤达 10 %体表面以上的患者 ,基本原因是吸入燃烧物的烟雾 ,皮肤及可见粘膜被烟熏、痰中混有烟尘。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则根据纤支镜检及X线检查确定。按纤支镜检查确定其吸入性损伤程度为Ⅰ~Ⅱ度。除用低频电刺激或胸部手法按摩外 ,综合治疗包括使用恢复支气管通畅、改善微循环和防止炎症并发症的措施。5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 34例经皮电刺激Захарвина Геда…  相似文献   

14.
程侦  陈建萍  朱晓秋  徐伟英 《全科护理》2011,(20):1875-1876
[目的]探讨现场演示宣教在门诊常用吸入性药物正确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对门诊55例接受常规吸入性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现场演示宣教,宣教后调查病人对吸入性药物装置的了解程度、正确操作方法、药物使用依从性等。[结果]通过现场演示宣教,病人正确使用吸入性药物依从性由原先的29.09%~63.64%提高到60.00%~81.82%。[结论]有针对性的现场演示宣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属于特重烧伤,死亡率在45%~75%,是影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90%.其中早期上呼吸道梗阻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威胁[1],其发生原因复杂,包括吸入性损伤刺激作用所致的气道痉挛、化学性损伤导致的严重炎性反应,分泌物、坏死脱落的黏膜和组织碎屑阻塞等,也可由于头面颈部的肿胀压迫引起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6.
哮喘儿童作过敏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变态反应性疾病,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发病机制,吸入性变应原对气道的长期反复刺激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哮喘儿童的变应原检测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250例哮喘儿童应用德国BICOM2000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吸入性变应原和食入性变应原过筛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虽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对其产生的益处与风险仍存有争议。本研究综述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COPD的效果和存在的风险,以期为COP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 对37例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后及拔管时、拔管后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 本组严重烧伤并发吸入性损伤患者37例中,治愈34例,转院2例,死亡1例.结论 对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信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董莉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6):6425-6425
吸入性损伤为烧伤患者常见的复合伤,也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吸人性损伤是指致伤因素和有关物质中的化学成分,在挥发和散发中被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和肺部损伤,以及毒性气体和物质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学中毒。现将我院2007—2009—08收治5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红 《家庭护士》2008,6(7):598-599
头面部烧伤在烧伤病人中较为多见,常伴有吸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是热力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以至肺实质的损害,而吸入性损伤致呼吸功能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2004年—2007年我科收治成批头面部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病人3批共2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2007年收治成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