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人工股付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心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榆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扒库,收集老年股骨转予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匝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捌,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 227例患哲,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娃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3.27,-1.85),P〈0.000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1(-62.73,37.45),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O.28,055),P〈0.000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f(3.04,5.34),P〈0.000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1.49,3.40),P=0.000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吲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湿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罩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 0 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上选择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tata12.0和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5217例患者。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纳入的所有研究中19篇方法学质量为高质量,12篇为低质量。Gamma钉组术中股骨骨折(RR=4.00,95%CI:1.80-8.86,P<0.01)、术后股骨骨折(RR=3.57,95%CI:1.68-7.60,P<0.01)、内固定切出(RR=1.61,95%CI:1.02-2.52,P=0.04)、再骨折风险(RR=1.58,95%CI:1.09-2.30,P=0.02)和随访期内髋部或大腿部残留疼痛(RR=1.31,95%CI:1.09-1.57,P<0.01)明显高于滑动髋螺钉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术中失血明显较滑动髋螺钉组少,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亦更高,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2.11,95%CI:1.78-2.43,P<0.01);髓内髋螺钉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滑动髋螺钉组,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1.20,95%CI:0.88-1.52,P<0.01)。结果证实,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钉板系统和髓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疗效,首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对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髓内系统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7-06/2008-06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新鲜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75~91岁,平均82.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加压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发展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优于加压滑动髋螺钉置入组(P < 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与加压滑动髋螺钉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间较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置换后关节功能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歧。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延明  张路 《中国临床康复》2013,(13):2455-2462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力髋螺钉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国内外应用较广泛。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是一种新型的髋部内固定装置。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应用两种内固定置入物器材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抽取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收治的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髋动力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手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内固定时间短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内固定过程中出血量少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2%(22/24),动力髋螺钉组优良率为88%(23/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系统具有内固定可靠,手术时间及出血少,骨量丢失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6月分别采用DHS、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治疗46例、39例和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2月.DHS内固定患者、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和PFNA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83.6分、90.2分和89.2分,优良率分别为82.6%、94.8%和84.2%.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术中出血和术后12小时引流量方面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输血以及平均住院日均较DHS、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少(P<0.05).结论:三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效,但必须注意手术指征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BHR组和DHS组,每组81例。BHR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DHS组采用股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HR组优良率为86.42%,显著高于DHS组的76.54%(Riditz=26.348,P=0.000);BHR组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均长于、大于DHS组,失血量和下地时间小于、短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5%,再手术率为4.94%,而B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无再次手术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相比,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伽玛(γ)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30例,女38例;年龄(79.93±2.94)岁,年龄范围为75~92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伽玛(γ)钉组和置换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伽玛(γ)钉组切口长度[(4.17±1.30)cm]小于置换组[(10.33±2.57)cm],手术时间[(75.41±9.73)min]短于置换组[(83.10±11.48)min],术中出血量[(209.14±28.79)ml]少于置换组[(319.52±52.65)ml],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9.94±2.61)d]晚于置换组[(4.46±1.3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48.90±9.24)分、(75.41±12.43)分]高于伽玛(γ)钉组[(34.53±7.76)分、(69.83±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9%(2/34)]低于伽玛(γ)钉组[26.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伽玛(γ)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但相对手术创伤较大。伽玛(γ)髓内钉的远期治疗效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当,其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12月分别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比较PCCP组(n=19)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n=28)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PCC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均〈O.05;PC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94.7%(18/19)和92.9%(26/28).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PCCP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均有效,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对比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意见均不统一;并且较多文献内固定治疗包含Richard钉、鹅头钉及动力髋等髓外固定方法,可能导致结论不准确。目的:通过 Gamma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指标的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及置换后并发证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56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中出血量及离床活动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 Harris 评分)和内固定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Gamma钉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6年;人工股骨头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7年。两组数据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手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离床活动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内固定后置入物松动断裂或假体松动、下沉、脱位,以及双下肢不等长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有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改善患者部分生活质量;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 Gamma 钉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早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后,处理较为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7.
康斌  王军  唐诗添 《华西医学》2009,(8):1966-196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199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0例高龄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B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A组30例,平均年龄83.6岁;B组30例,平均年龄81.7岁。随访时间8个月-9年(平均2.3年)。结果:两种术式在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开始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年内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选择,术后能早期离床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率、减低术后一年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