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与经口气管插管在急性颅脑病变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急性颅脑病变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比较2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意外拔管发生率等疗效评估。结果经口气管插管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的28d病死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气管插管组生存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58.1±74.3)h,ICU住院时间为(7.9±3.4)d,意外脱管及再次插管1例;而经鼻气管插管组生存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23.9±64.6)h,ICU住院时间为(6.4±2.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具有明显缩短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意外拔管率,同时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病死率,不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ICU俯卧位通气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ICU经口气管插管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胶带法组(采用胶带固定气管插管)和托马斯导管固定器组(采用Thomas导管固定器固定气管插管),每组患者各60例。比较不同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对于气管导管的影响。结果:在气管插管的固定及拆除时间、操作人员的满意程度、气管插管的移动距离及固定效果等方面,托马斯导管固定器法显著优于胶带法(PO.05)。结论: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能减少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有效减少ICU俯卧位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的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程序化脱机前后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49例意识清醒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49例意识清醒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组,予以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脱机失败、再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脱机失败、再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及程序化脱机前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可降低脱机失败、再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不良心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58-3059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疾病类型。(2)研究组和对照组首次气管插管时分泌物培养阳性率、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3)机械通气时间。结果(1)两组疾病类型(社区获得性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首次气管插管时分泌物培养阳性率、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82%、92%)、(40%、68%),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3)研究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9±1.6)、(11.9±2.7)d,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本次研究认为纤维支气管镜运用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时,能显著提高插管成功率及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无创性通气(NI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从而避免了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关的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感,保留患者说话、吞咽功能。临床上NIV中以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应用最多。该方法是当患者吸气时以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提供较高的吸气正压,呼气时又自动调至较低的呼气末正压(PEEP),  相似文献   

6.
丁晖  朱海勇 《新医学》2012,43(12):873-874
目的:探讨早期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ASOP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气管插管组28例,非气管插管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病死率。结果:气管插管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非气管插管组(P<0.01),治愈率显著高于非气管插管组(P<0.05)、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策略是抢救ASOPP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情况下应用机械通气,可为自主呼吸存在的患者提供通气支持称为无创机械通气(NIV).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了许多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引起的问题[1].  相似文献   

8.
高红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49-595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救治婴儿捂热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28例婴儿捂热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并行人工机械通气,应用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IPPV(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待病情稳定后改为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V(压力支持通气),最后用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脱机。结果成功救治24例,并发症4例。结论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救治危重婴儿捂热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2 86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口的方式进行气管插管并行人工机械通气 ,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持续麻醉和辅助 /控制 (A/C)通气模式 ,待病情稳定后再改为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压力支持通气 (PSV) ,最后单用SIMV脱机。结果 成功救治 2 34例 ( 81 8% ) ,死亡 5 2例 ( 18 2 % ) ,并发症 72例 ( 2 6 9% )。结论 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救治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对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规范的SBT方法拔出气管插管的COPD患者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列入本研究,作为SBT组。回顾性分析未采用SBT方法拔出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COPD患者28 例(男性24例,女性4例),作为No-SBT组。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气管插管复插率(拔出气管插管48h内)心及PaO2,PaCO2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 (P=0.683)、机械通气时间(P=0.167)差异无显著性,但是SBT组拔出气管插管的时间(60min)与No-SBT组(40—54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SBT组和No-SBT组患者拔出气管插管后,需无创通气辅助的患者均为3例(P=0.717),48h内再次气管插管患者前者为2例(2/24),后者为3例(3/28)(P=0.900),再次气管插管的原因均为气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结论:对COPD患者,在撤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的过程中采用规范SBT方法可以明显地缩短拔管时间,而且未增加气管插管的复插率。  相似文献   

11.
余珊 《当代护士》2018,(9):33-36
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在危重患者中应用日益广泛。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由于口腔处于经常性开放状态和自身病情重、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会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因此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期减少患者口腔异味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诊医师运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09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哮喘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 h后,72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收缩压(SBP)均明显降低(P均0.05),动脉血气分析中氧饱和度(Sat O2)、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由急诊医师立即作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重症哮喘急救时的有效手段,急诊医师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技术,以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前预吸氧对危重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刻插管)和实验组(面罩-机械通气、预吸氧气管插管)各40例,比较两组留置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插管成功机械通气1 h后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1 h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改良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 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改善明显(P0.05,P0.01)。结论:预吸氧后气管插管能有效的早期开放气道,明显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并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及时改善脑缺氧,提高CPCR存活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张鲁军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4):2435-2436
目的:探讨紧急气管插管前,应用面罩机械通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需行紧急气管插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面罩机械通气,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气管插管;对照组行紧急气管插管。比较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插管时并发症发生率、插管所需时间及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插管所需时间、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紧急气管插管前应用面罩机械通气能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迅速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间断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时间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本院ICU收治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56例,按病区分组,将本院南院病区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本院北院病区2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每6 h间断控制套囊压力至30 cm H_2O,对照组患者每4 h间断控制套囊压力至30 cm H_2O。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患者选择每6 h间断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至30 cm H_2O,对VAP的发生、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无影响,且可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AST HUGS BID临床医护管理模式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施FAST HUGS BID临床医护管理模式前6个月(对照组105例)、后6个月(观察组100例)于外科大手术后入住我科的机械通气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和留置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AST HUGS BID临床医护管理模式对S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可降低气管插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缩短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经鼻气管插管抢救重危患者,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探讨经鼻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和经咽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方法 符合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指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鼻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简称纤支镜组)和经咽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简称喉镜组),人工气道建立成功后,接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纤支镜组与喉镜组在插管时间[(3.7±1.9),(5.5±2.9)min]、一次插管的成功率(92.6%,69.6%)及损伤性鼻出血(3.7%,26.1%)方面统计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准备气管插管用物时要备好经鼻纤维支气管镜和经鼻咽喉镜引导气管插管用物,确保配合医生缩短插管操作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快速、安全、准确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对比ICU中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与喉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85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44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方式建立人工气道,B组患者(41例)采用喉镜引导下经口气管插管方式,对比两组通气24h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插管时间、护理工作量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1)通气24h后,A、B动脉血气指标均较之通气前好转,两组SP02、PaO2与PaCO2差别不明显;(2)A组患者插管时间长于B组,但人均护理次数少于B组(P<0.05);(3)A组患者通气期间脱管例次、痰痂形成例次及VAP发生例次均少于B组(2、4、3 vs 9、11、7)(P<0.05)。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插管较之经口插管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且能降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正>自从双腔气管内导管引入胸外科手术麻醉后,胸科手术麻醉通常使用双腔气管内导管进行单肺通气。然而在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如双腔气管插管对咽部和食管压迫,机械通气相关的肺损伤、肺不张、肺炎和心功能的障碍等,影响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和预后。而在胸腔镜手术中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方法,不使用气管插管,可以减少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等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预后,有利于实现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Ke-Cheng Chen等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胸腔内迷走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