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张凤平 《临床荟萃》2011,26(5):391-394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影响IMT的因素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60岁以上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2)、糖调节受损(IGR,n=64)和糖尿病(DM,n=44)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其中IGR组经生活干预半个月后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生活干预组(n=32);生活干预+阿卡波糖组(n=32);各组随访半年。半年后颈动脉超声复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IMT。结果 IGR及DM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R药物干预组较IGR单纯生活干预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NGT组比较,IGR组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其程度与DM患者接近,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在临床正常值范围内的不同糖耐量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ER在临床正常值范围内的正常糖耐量(NGT)25例、糖耐量减低(IGT)29例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163例受试者,检测其颈动脉IMT及分析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AER较非糖尿病组高(P<0.001);其颈动脉IMT比NGT组厚(P=0.03)。IGT组患者异常颈动脉IMT与空腹血糖正相关,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后相关性依然良好(r=0.461,P=0.020);空腹血糖升高致其发生异常颈动脉IMT的优势比(OR)达8.06(95%CI1.09~59.49)。结论 T2DM患者AER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且已出现亚临床性心血管疾病。IGT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与异常颈动脉IMT的发生独立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表型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华西医院老年科住院患者202例,年龄60~85岁。未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根据糖代谢异常状况和是否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受损(IGT)组、T2DM未合并MS[T2DM/MS(-)]组、T2DM合并MS[T2DM/MS(+)]组。记录所有受检者的人口学指标、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超声检测受试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和斑块情况。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CCA-IMT增加;T2DM组较NGT组和IGT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与T2DM/MS(-)组相比,T2DM/MS(+)组颈动脉IMT轻度增加,IMT异常和斑块发生率轻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和糖代谢异常不同程度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高血压病程是预测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因素,纤维蛋白原是预测内中膜异常的独立因素。结论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基础上迭加MS未能见到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张丽  谢建洪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4069-407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糖变化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弹性的影响是否有叠加作用。方法 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糖耐量试验分成糖耐量正常组(NGT组)、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和糖尿病组(DM组),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的传导速度(PWV)。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IMT、PWV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由NGT组到IFG组、IGT组、DM组,IMT、PWV逐渐增加,IFG组IGT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无血糖紊乱的情况下,脉压和年龄是影响IMT、PWV的主要因素。当存在糖代谢异常时,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可影响IMT、PWV。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动脉弹性降低。血糖代谢异常加重了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及动脉弹性的减退,使其心血管并发病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检测了三种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探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寻找预防、评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40例糖耐量正常(NGT)者为NGT组、50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为IGT组、5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T2DM组,分别检测了三组人群血清hs-CRP、Hcy、CysC水平及生化指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三组人群血清hs-CRP、Hcy、CysC水平及颈动脉内膜IMT中层厚度逐渐增高,IGT组、T2DM组的Hcy、hs-CRP、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NGT组,且T2DM组与IGT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Hcy、Cys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s-CRP、Hcy、CysC水平在糖代谢异常早期就已经升高,同时并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差异。【方法】将412名门诊患者按OGTT分为4组:糖尿病组(NDM,n=180),空腹血糖受损组(IFG,n=35),糖耐量异常组(IGT,n=46),糖耐量正常组(NGT,n=151)。测定血压、血脂(TG和HDL)、体质指数(BMI);应用胰岛素抵抗(HOMA-IR)及胰岛素作用指数(IAI)对不同糖耐量人群进行测定。【结果】DM、IFG及IGT组均较NGT组IAI下降,HOMA-IR增高,DM组表现得尤为显著;而IFG组与IGT组比较,亦有显著的IAI下降及HOMA-IR增高(P〈0.05)。【结论】不同糖耐量人群随着糖调节不同程度的受损HOMA-IR和IAI均有增幅变化,这两种指标可较准确的评估胰岛素敏感性。IFG与IGT人群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脉病变的特点。方法:15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NGT组)83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DM组)34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IGT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胰岛素,血脂。观察冠脉病变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结果:DM组、IGT组多支冠脉变发生率,狭窄程度与NGT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M组、IGT组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NG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M与IGT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狭窄程度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与冠商合并糖病患者相似,血脂,胰岛是冠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等高血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不同糖耐量且不伴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183例,按糖耐量分为IFG组47例、IGT组52例、DM组41例、糖耐量正常组(NGT)43例,分别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计算IR,并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监测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比较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IR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IFG组、IGT组、DM组空腹胰岛素及餐后胰岛素均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空腹胰岛素高于IGT组,而DM组餐后胰岛素高于IFG组及IGT组,IGT组餐后胰岛素高于IF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IGT组、DM组的IR高于NGT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血管内径变化在NGT组、IFG组、IGT组、DM组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人群表现出IR增高,发展到DM阶段更为严重,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合并脂代谢紊乱;IGT期血管内皮功能开始下降,至DM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158例年龄为68~93岁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每例均行标准75g口服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脂、血清CRP水平、空腹胰岛素等生化指标。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IMT并了解斑块情况。结果:患者中糖耐量正常者(NGT组)48例,糖耐量异常者(IGT组)71例,2型糖尿病(DM组)39例,3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等均无明显差异。3组颈总动脉IMT均值分别为0.72、0.78、0.83mm,DM组及IGT组较NGT组显著升高(P<0.01),DM组与IG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M组斑块发生率(6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3组CRP水平分别为(1.05±0.64)、(1.77±0.82)、(2.03±0.63)mg/dL,并呈上升趋势,两两比较DM组及IGT组较NG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DM组与IGT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糖耐量异常人群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慢性亚临床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择IGT患者60例作病例组,糖耐量正常(NGT)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MMP-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各项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GT患者亚临床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GT组患者血浆MMP-9、颈动脉IMT、亚临床AS发生率显著高于NGT组(P<0.01);颈动脉平均IMT与血浆MMP-9水平呈正相关(r值为0.7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MMP-9、餐后2h血糖(2hBG)、高三酰甘油血症是亚临床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临床AS在IGT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MMP-9与IGT患者IMT增厚呈高度相关性;MMP-9、2hBG、高三酰甘油血症是IGT患者亚临床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人群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餐后胰高血糖素样态-1(GLP-1)和葡萄糖依赖的促胰岛素多态(GIP)水平.方法 将受试者根据OGTT结果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NGT,n=61例),糖耐量受损组(IGT,n=53)和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检测34例IGT患者和30例正常糖代谢人群(NGT)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受试者均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IGT组血清CRP、颈动脉平均IMT、增厚阳性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T患者血清CRP与颈动脉平均IMT呈正相关(P〈0.05),颈动脉平均IMT与OGTT 2h血糖、BMI也成正相关(r值为0.31、0.48,P〈0.05),而与FB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反应在IGT状态已经存在,且此阶段动脉涮样硬化性血管病变危险性已明显增加,炎症反应参与了IGT及其AS的发展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例确诊为单纯冠心病患者分为糖耐量值正常(NGT)组132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IGT)组35例,冠心病合并2型DM(T2DM)组33例.全部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患者血糖、胰岛素以及血脂含量进行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CAG进行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与评价.结果 ①NGT、IGT与DM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与NGT在空腹胰岛素(F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GT、IGT与DM组右冠动脉(RCA)、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左主干(LMT)相比,两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回旋支(LCX)、总狭窄指数以及冠状动脉远端病变方面,IGT组与DM组较NG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M组Gensini积分为(144.32±22.90)分,IGT组为(94.29±16.83)分,NGT组(67.77±12.32)分,DM组与IGT组和NGT组比较,Gensin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DM与IG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糖耐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餐后高血糖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87例受试者根据糖耐量不同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28例,糖耐量减退(IGT)组33例,糖尿病(DM)组26例.运用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B-flow与传统二维显像及CDFI在斑块检出率上的差异. 结果 DM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IGT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NGT组(P<0.05).各组检出斑块中软斑所占比例高于混合斑及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low对软斑块的检出率优于二维超声及CDFI. 结论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不同糖耐量密切相关;运用B-flow技术检测不同糖耐量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较传统方法 方便、可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诊断糖尿病但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CAD)的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499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的糖代谢异常情况。结果两组随机血糖(RPG)和空腹血糖(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和0.444),但OGTT 2小时血糖(2hPG)在冠心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达74.0%,其中新诊断糖尿病32.1%,糖耐量异常(IGT)39.0%,分别高于非冠心病组的61.6%、36.0%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组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和新诊断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非冠心病组患者的1.6倍[OR=1.603,95%CI(1.023,2.512),P=0.04]和2.3倍[OR=2.292,95%CI(1.391,3.777),P=0.001],在纠正高血压、血脂异常、BMI、hs-CRP等因素后,冠心病组患者存在新诊断糖尿病风险仍较非冠心病组患者明显升高[OR=1.852,95%CI(1.064,3.223),P=0.029]。结论未诊断糖尿病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糖代谢异常,这些患者大部分需要通过OGTT检查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OGTT应该作为发现冠心病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常规检查项目,如可能,全部心血管住院患者均应常规行OGT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13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的单纯冠心病组(NGT组)110例;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受损组(IGT组)103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结果 IGT组HbA1c水平、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NGT组(P<0.05);IGT组重度狭窄(76-100%)及多支病变高于NGT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HbA1c与Gensini积分正相关.以Gensini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对冠脉狭窄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HbA1c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而且可作为其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经颅多普勒的检测结果早期评估糖耐量异常患者颈部及脑动脉血管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使用颈动脉彩色超声(CDFI)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管腔是否有斑块、斑块性质、管腔是否狭窄闭塞、狭窄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动脉收缩峰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指数,所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CDFI检查糖耐量异常组(IGT组)内中膜增厚人数及IMT值较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均明显增高(P<0.01);通过TCD检查IGT组脑血管发生病变、血流速度及PI值均高于NGT组(P<0.05)。结论 CDFI联合TCD检查发现糖耐量异常患者早期已出现脑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使用两种无创检查动态监测病变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在不同糖耐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合并糖耐量受损情况下,促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临床事件的可能机制,为及时、有效地干预糖耐量受损患者急性冠脉事件提供新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89例,根据不同糖耐量水平分为:对照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29例);2型糖尿病组(T2DM组)(30例);糖耐量受损组(IGT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①与NGT组相比,伴IGT组和T2DM组的ACS患者HCY、CRP显著升高,P<0.05。②T2DM组血清HCY、CRP水平高于IGT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CY、CRP与HOMA-IR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是0.328、0.362,P<0.05),HCY、CRP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是0.276,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与糖耐量受损的ACS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ACS患者具有更明显的炎症反应。②胰岛素抵抗是引起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的因素之一。③HCY、CRP在ACS合并胰岛素抵抗时呈正相关,共同促进糖耐量受损患者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 T )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与白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取IGT患者297例,按颈动脉IMT 分为IMT 正常组(IMT<1.0mm)103例、IMT增厚组(1.0 mm< IMT<1.3 mm)99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IMT>1.3mm)95例,另选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测定其血清IL-6。【结果】①IGT组血清IL-6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但IM T正常组血清较对照组IL-6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②IGT组中,IM T增厚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IM T正常组( P <0.01),无论在IM T增厚组或是斑块形成组,IL-6与IM T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567和0.682, P <0.01)。【结论】IG T患者血清IL-6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