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中乙醇和乙醛对Na+、K+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人工方法配制一定乙醇和乙醛浓度血清,并与酒后患者血清一起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Na+、k+浓度,观察不同乙醇和乙醛浓度对Na+、K+结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为0.99%时(浓度为体积比),Na+升高4.5%,乙醇浓度为1.96%时升高11.4%,乙醇含量为4.76%时,Na+值太高而无法检测;乙醛对Na+测定结果较小影响,乙醛含量为0.34%时Na+值升高1.8%,含量为0.68%时升高6.3%,含量为0.85%时升高12.8%.含量为1.7%时升高至25.6%.乙醇和乙醛含量升高均对K+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无影响.结论乙醇和乙醛是Na+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酒后患者可用酶法或火焰分光光度法代替离子选择电极法作Na+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中乙醇和乙醛对Na+、K+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人工方法配制一定乙醇和乙醛浓度血清,并与酒后患者血清一起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Na+、k+浓度,观察不同乙醇和乙醛浓度对Na+、K+结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为0.99%时(浓度为体积比),Na+升高4.5%,乙醇浓度为1.96%时升高11.4%,乙醇含量为4.76%时,Na+值太高而无法检测;乙醛对Na+测定结果较小影响,乙醛含量为0.34%时Na+值升高1.8%,含量为0.68%时升高6.3%,含量为0.85%时升高12.8%.含量为1.7%时升高至25.6%.乙醇和乙醛含量升高均对K+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无影响.结论乙醇和乙醛是Na+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酒后患者可用酶法或火焰分光光度法代替离子选择电极法作Na+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全血不同标本类型,不同温度条件对乙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来该院进行交通事故乙醇鉴定的样本共200例,分别用肝素锂真空采血管和普通干燥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各100例。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样本类型中乙醇的含量。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不同浓度间全血中乙醇含量与血清乙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温度为70℃,加热20 min乙醇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评价不同样本类型对检测乙醇含量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醇依赖患者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分别测定50例乙醇依赖患者与5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Hcy值,计算出两组的均值,分析血清Hcy浓度与乙醇依赖的相关性。结果患病组血清Hcy均值为(22.26±10.19)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36±5.8)μmol/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醇依赖患者血清Hcy水平在检测中有显著性升高,乙醇依赖患者可能存在Hcy代谢障碍,对诊断乙醇依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检测全血、血清、血浆乙醇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相色谱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者全血、血清、血浆乙醇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气相色谱检测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并作比较。结果当日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组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3组标本保存1个月、2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3个月时全血组、血清组、血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血清组和血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2个月内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的检测结果一致。3个月后血清组和血浆标本乙醇含量仍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急性乙醇中毒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很常见 ,但鲜有根据病人血中乙醇浓度施救或预后的。乙醇在与药物同时服用时往往导致药物的吸收增加 ,从而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有必要了解血乙醇浓度。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分析了一组饮酒者的血乙醇浓度和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 ,以期对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 ,查阅 1999年 9月~ 2 0 0 1年 1月检测的血清乙醇浓度的病历 ,记录相关数据 ,用MicrosoftExcel制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 1 性别与年龄 本组资料共 32人 ,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脑萎缩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乙醇中毒可致神经系统广泛、严重的损害,并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应答而使细胞免疫发生变化。但有关乙醇中毒性免疫损伤和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乙醇中毒性脑萎缩的关系。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地点为遵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象为1999-02/2001-07门诊和住院的32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64岁.发病年龄24~50岁,病程2个月~6年。30例对照系健康体检者,均为男性,年龄30~60岁。干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并结合头颅CT扫描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以脑室指数、Huckman值、侧脑室体部指数及三脑室宽度判定脑萎缩程度。根据试剂盒的校正曲线计算血清中相应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①慢性乙醇中毒组脑萎缩发生率为50%。②慢性乙醇中毒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286.31&;#177;104.79)ng/L.(413.34&;#177;66.87)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5.43&;#177;48.67)ng/L,(261.36&;#177;51.48)ng/L](P&;lt;0.001)。③慢性乙醇中毒有脑萎缩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43.75&;#177;99.59)ng/L,(449.38&;#177;55.79)ng/L]高于无脑萎缩者[分别为(228.88&;#177;75.74)ng/L,(377.31&;#177;57.96)ng/L](P&;lt;0.001);慢性乙醇中毒组无脑萎缩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lt;0.001)。④慢性乙醇中毒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与脑萎缩程度相关:与三脑室宽度及Huckman值呈正相关;与脑室指数及侧脑室体部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血清IL-6和TNF-α水平增高与乙醇的萎缩性脑损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单方消毒剂对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及其作用后病毒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对不同浓度单方乙醇消毒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与病毒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均作用30 s,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对病毒灭活作用增强,但直到乙醇浓度达到体积分数80%,其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效果方可达到消毒指标要求。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作用后的PV-I型病毒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性变化;70%乙醇作用后镜下只能在部分视野中见到极少数边缘不完整病毒颗粒;乙醇浓度达到90%时已基本见不到完整的病毒颗粒。结论 用80%单方乙醇消毒剂对PV-1型疫苗株具有快速灭活作用,30 s即可满足消毒指标要求;透射电镜观察到: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作用后的PV-I型病毒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血清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建立一种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双试剂法检测血清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方法。同时对100例肝功正常者与9例原发性肝癌、10例肝硬化、40例肝炎患者测定血清该酶活性。在反应体系中,NAD 和乙醇浓度分别为10.0mmol/L和25.0mmol/L,缓冲液为pH9.00的0.1mol/L甘氨酸-NaOH溶液。ADH对NAD 和乙醇的Km值分别为1.67mmol/L和3.03mmol/L。批内CV为0.7%~5.4%。肝功正常者血清ADH活性为1.4±1.2U/L。原发性肝癌为11.4±2.5U/L,肝硬化为4.6±1.5U/L和肝炎为5.5±1.6U/L。这些患者血清ADH活性显著高于肝功正常者。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DH活性显著高于肝硬化和肝炎患者。这种简便、准确、灵敏的测定ADH活性方法可用于临床常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乙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血液中乙醇浓度增高时,会造成大脑功能进行性紊乱,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可出现活多、逻辑思维困难、行为失检,然后是酷配大醉、不省人事,甚至最终因呼吸困难而死亡。长期过量饮用乙醇还会导致肝损害。值得注意的是乙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服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加抗组胺药、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的同时饮酒,会加重其中枢抑制作用;乙醇与阿司匹林及水杨酸类药物伍用,可加重对胃粘膜的损伤,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合并使用乙醇和双硫仑可发生潮红、头面部肿胀、心动过速、气喘、头晕、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乙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乙醇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建立血清中测定乙醇浓度的的乙醇氧化酶法。方法:基于乙醇氧化酶氧化乙醇产生乙醛和H2O2,偶联Trinder反应生成醌亚胺,可在500nm波长比色测定,通过优化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和测定条件,建立了本法。结果:本法的灵敏度0.5g/L时,A500nm,1cm>0.08/线性范围0.125-5.0g/L;批内CV为1.02%,批间CV为2.76%;本法(Y)与气相色谱法(X)比较;Y=1.06X+0.12,γ=0.989。结论:本法的灵敏度较高、线性范围宽、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较好,适合临床实验室急诊测定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相色谱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者全血、血清、血浆乙醇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气相色谱检测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并作比较。结果当日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3组标本保存1个月、2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3个月时全血组、血清组、血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血清组和血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2个月内全血、血清、血浆乙醇含量的检测结果一致。3个月后血清组和血浆标本乙醇含量仍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自动酶法检测血清中乙醇水平对急性乙醇中毒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乙醇酶法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40例健康对照者、20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和40例醉酒驾驶司机的血清乙醇水平。结果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及醉酒驾驶司机血清乙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自动酶法能特异检测血清中乙醇水平,对急性乙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并可用于司法鉴定,为判断是否属于"醉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乙醇及洗必泰乙醇溶液破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室试验表明,乙醇对患者血清中HBsAg具有一定破坏作用,当加入洗必泰时,破坏作用有所加强。乙醇溶液在有盖玻璃瓶中保存45天,浓度变化不大,但存放时间愈长,容器敞口愈大,浓度下降愈多。  相似文献   

15.
选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喂基础饲料,高脂组和鸡冠花组喂高脂饲料,鸡冠花组每天灌胃给鸡冠花乙醇提取物100mg/kg,正常组和高脂组给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后结果表明,鸡冠花乙醇提取物可降低高脂大鼠血清TC,升高血清HDL-C,并使高脂大鼠血清和肝脏锌升高,血清和肝脏铜下降(P<0.05或P<0.01)。鸡冠花组血清钙铁无显著性变化,而肝脏铁升高,钙下降(P<0.05)。提示鸡冠花乙醇提取物可调节例高脂大鼠体内锌铜铁钙代谢,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湿化剂改善肺水肿氧疗效果的作用机理。方法:复制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并分组给予不同浓度的乙醇湿化给氧,观察吸氧前后PaO2和BALF中SOD和磷脂含量、血浆NO以及肺系数的变化。结果:各组PaO2在吸氧后均明显增高(P<0.01,尤以15%、25%乙醇氧组增高显著;15%、25%乙醇氧组BALF中SOD的含量明显高于50%乙醇氧组(P<0.05),15%乙醇氧组BALF中磷脂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浓度越高的乙醇对水肿液的消泡作用越强,但同时有较多的蛋白絮状沉淀物形成。结论15%乙醇为最后浓度湿化剂;湿化剂对肺水肿氧疗效果的影响与其消泡作用有关外,亦受其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剂量乙醇作为硬化剂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肝囊肿患者分为小剂量乙醇治疗组和大剂量乙醇治疗组.小剂量组49例患者,最大乙醇用量<80 ml.大剂量组32例患者,最小乙醇用量≥80 ml.大剂晕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30 min、1 h、2 h、3 h检测血液中乙醇浓度.术后随访1年,观察囊肿直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别.结果 大剂量组术后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且该组所有患者术后血液乙醇浓度均处于安全范围,低于法定醉酒浓度;术后30 min内血乙醇浓度最高,其后逐渐降低;血乙醇浓度与术中所使用乙醇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应用大剂量乙醇反复冲洗法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疗效可靠,血液乙醇浓度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鸡冠花乙醇提取物对饲高脂大鼠锌铜铁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喂基础饲料,高脂组和鸡冠花组喂高脂饲料,鸡冠花组每天灌胃培鸡冠花乙醇提取物100mg/kg,正常组和高脂组给等憬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后结果表明,鸡冠花乙醇提取物可降低高脂大鼠血清代,升高血清HDI-C,并使高脂大鼠血清和肝脏锌升高.血清和肝脏铜下降(P(0<05或P<(0.01)。鸡冠花组血清钙铁无显性变化,而肝脏铁升高.钙下降(P(0<05)。提示鸡冠花乙醇提取物可调节饲高脂大鼠体内锌铜铁钙代谢,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背景乙醇中毒可致神经系统广泛、严重的损害,并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应答而使细胞免疫发生变化.但有关乙醇中毒性免疫损伤和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 alpha,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乙醇中毒性脑萎缩的关系.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地点为遵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象为1999-02/2001-07门诊和住院的32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64岁.发病年龄24~50岁,病程2个月~6年.30例对照系健康体检者,均为男性,年龄30~60岁.干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并结合头颅CT扫描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以脑室指数、Huckman值、侧脑室体部指数及三脑室宽度判定脑萎缩程度.根据试剂盒的校正曲线计算血清中相应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①慢性乙醇中毒组脑萎缩发生率为50%.②慢性乙醇中毒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286.31±104.79)ng/L,(413.34±66.87)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5.43±48.67)ng/L,(261.36±51.48)ng/L](P<0.001).③慢性乙醇中毒有脑萎缩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43.75±99.59)ng/L,(449.38±55.79)ng/L]高于无脑萎缩者[分别为(228.88±75.74)ng/L,(377.31±57.96)ng/L](P<0.001);慢性乙醇中毒组无脑萎缩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01).④慢性乙醇中毒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与脑萎缩程度相关与三脑室宽度及Huckman值呈正相关;与脑室指数及侧脑室体部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醇中毒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血清IL-6和TNF-α水平增高与乙醇的萎缩性脑损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乙醇对于人体是一种异物,长期大量饮用,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乙酸)都对肝脏有极大损害,并能降低肝脏对某些病毒的解毒能力,可致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性变及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的纤维支架遭到破坏,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的质地变硬,重量减轻甚至发生恶变。全血乙醇浓度2.0g/L为中毒量,5.0g/L为致死量,但实验室对乙醇浓度的测定一般仅提示短时间饮酒。我们选择了96例长期饮酒者对其血清———谷氨酰转肽酶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研究对象长期饮酒组:均男性,96例,32~56岁,平均年龄42.6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