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摩治疗超早期小儿脑性瘫痪的常用穴位数目不多,主要依靠手法的多变来促进患儿肌力的改善及主动运动功能的产生和正常平衡调整反应的建立,再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即是头尾规律和运动发育由上而下规律,改进按摩手法,采用按摩疗法结合自编排康复体操治疗300例脑性瘫痪患儿,较好地改善了脑性瘫痪患儿中枢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2.
早期干预及综合康复措施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早期干预、手法按摩、理疗等综合康复措施。结果158例患儿中48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01例有改善,9例无改善。说明早期干预及综合康复措施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早期干预、手法按摩、理疗等综合康复措施。结果158例患儿中48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01例有改善,9例无改善。说明早期干预及综合康复措施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医推拿疗法循经推按、特定部位按摩、穴位点压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85-01/2005—04关于推拿按摩!预小儿脑性瘫痪的章,检索词“cerebral palsy,massage”,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英。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05关于推拿按摩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的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肺性瘫痪,推拿”。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推拿按摩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实验和观察性章。排除重复性观察和综述类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3篇关于按摩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的随机和未随机的章,12个临床观察符合纳入章。排除的101篇章,68篇为重复性观察,33篇为综述类章。资料综合:循经推按多选择循行于颈项、脊背、四肢等部位的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起到输理全身阳经,通行阳气,促进恢复的目的,是脑性瘫痪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法。在实际操作时,先以循经推按疏通经络,再配合其他按摩手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特定部位按摩的疗效,是建立在对运动障碍及其部位的准确评价基础上,应结合现代解剖学、运动学等,准确地了解造成运动障碍的原因、部位、肌张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并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一般来说,按摩时应遵循“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原则,对于痉挛的肌肉采用轻、柔、缓的手法,对于迟缓无力的部位,则使用较强较重的刺激手法。特定部位按摩目前在脑瘫的治疗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法。穴位点压是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主要在障碍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同时该手法对语言、智力、听力、视力等功能恢复及流涎等也有改善作用,穴位点压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运动障碍应和其他手法结合起来运用。结论: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传统的矫形手法,对于矫正姿势、改善运动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强调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保持中医特色,突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的优势,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语言、智力、听力及视力功能。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髑、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x^2=6.723,P&;lt;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177;5.65.观察组83.67&;#17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lt;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医推拿疗法循经推按、特定部位按摩、穴位点压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85-01/2005-04关于推拿按摩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palsy,massag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05关于推拿按摩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性瘫痪,推拿”。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推拿按摩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实验和观察性文章。排除重复性观察和综述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3篇关于按摩干预小儿脑性瘫痪的随机和未随机的文章,12个临床观察符合纳入文章。排除的101篇文章,68篇为重复性观察,33篇为综述类文章。资料综合:循经推按多选择循行于颈项、脊背、四肢等部位的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起到输理全身阳经,通行阳气,促进恢复的目的,是脑性瘫痪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法。在实际操作时,先以循经推按疏通经络,再配合其他按摩手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特定部位按摩的疗效,是建立在对运动障碍及其部位的准确评价基础上,应结合现代解剖学、运动学等,准确地了解造成运动障碍的原因、部位、肌张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并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一般来说,按摩时应遵循“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原则,对于痉挛的肌肉采用轻、柔、缓的手法,对于迟缓无力的部位,则使用较强较重的刺激手法。特定部位按摩目前在脑瘫的治疗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法。穴位点压是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主要在障碍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同时该手法对语言、智力、听力、视力等功能恢复及流涎等也有改善作用,穴位点压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运动障碍应和其他手法结合起来运用。结论: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传统的矫形手法,对于矫正姿势、改善运动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强调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保持中医特色,突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的优势,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语言、智力、听力及视力功能。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中医结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长青  刘京华 《现代康复》2000,4(2):198-199
目的:观察脑活素、功能训练和手法穴位按摩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各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及手法穴位按摩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脑活素和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加手法穴位按摩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年龄段越小,临床痊愈率越高。结论:在中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的手段中手法穴位按摩2尤为重要,并且年龄越淑果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χ2=6.723,P<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5.65,观察组83.6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骨偶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脑活素、功能训练和手法穴位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各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及手法穴位按摩治疗效果。方法 :将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 ,两组均采用脑活素和功能训练治疗 ,治疗组加手法穴位按摩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年龄段越小 ,临床痊愈率越高。结论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的手段中手法穴位按摩尤为重要 ,并且年龄越小 ,治疗效果越好 ,提示我们应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报道,脑性瘫痪患儿中70%~80%伴有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交流、交往和社会心理发育。因此,语言训练在脑瘫患儿综合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国内采用传统医学加手法矫治、功能训练,疗效显著。我们采用头针、头部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与智力的作用.方法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神经节苷酯)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适应性项中发育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节苷酯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与智力发育,对脑性瘫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康复干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lt;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及智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5例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智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及智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行为表现,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全程予以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站立位)、E(行走、跑、跳)功能区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10 m最大步行速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区、E区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按摩在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改善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脑性瘫痪康复模式.方法:150例1~7岁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0例实施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家庭医学康复三结合康复模式的方案,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语言治疗,配伍针灸、按摩、水疗、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VCD>为教材,进行长期的家庭康复.对照组50例仅实施现代医学康复方案.结果:试验组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运动发育指数、小儿脑性瘫痪运动量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显效率、有效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头颅CT示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好转或正常,对照组仅为2.6%,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康复模式,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规律、持久的家庭康复,提高了脑性瘫痪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治疗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内接收的110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55例。分别接受早期干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仅早期干预。对比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智力及运动水平,并观察发育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来说更高,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MDI、PDI水平较对照组与治疗前来说均显著增高,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精细动作、大运动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可联合早期干预以及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儿智力及运动水平发育情况,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预后,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杨伶  赵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35-137
目的:从国内外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的应用出发,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康复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资料来源:在天津市医学情报站、天津市医学图书馆,手工检索2000-03/2005-02的与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有关论著与文献,检索词“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检索词“cerebral、stimulation”,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 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包括Bobath法、voijta法、上田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等方法,以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资料提炼:共收集50余篇关于脑性瘫痪文献,选用27篇近5年国内外治疗脑性瘫痪的经验报道。 资料综合:分别涉及到神经发育疗法、Bobath疗法、Rood疗法、感觉统合治疗、上田疗法、平衡功能训练、口运动障碍治疗、电刺激疗法、矫形支具、教育康复、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等14种康复措施。 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运动疗法肯定有效,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改善患儿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康复方法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是儿科难治之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2],婴儿期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强,故本病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症状改善越明显[3],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针灸、按摩、高压氧及功能锻炼等),以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促进患儿正常运动模式形成[1].我们在临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发现按摩配合速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的缓解有明显的作用,大多数患儿经过10 d左右的治疗,痉挛肌肉群即有明显缓解,今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史鸽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41-114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的方法,旨在减轻患儿的伤残程度。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压氧及予以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加用Vojta手技的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