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代凤  苏迅  王蕾  王君  任兴华 《护理学报》2019,26(1):8-1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握力大小对上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握球锻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8月收治的40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并在超声监测下观察不同握力大小对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速度和血管压力的影响。结果 患者在静息状态下静脉血流的血管直径为(4.18±0.83)mm,血流峰速度为(12.39±3.17)cm/s,静脉对血管壁的压力为(0.06±0.03)mmHg,不同握力大小下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峰速度和血管压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同握力大小下的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使用80%最大握力、90%最大握力、100%最大握力握力后静脉血流峰速度和静脉血管压力与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握力可有效增加静脉血流速度,加大静脉对血管壁的压力,未引起患者不适,可用于指导临床上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功能锻炼。80%最大握力~100%最大握力范围内的握力为患者功能锻炼时最适宜的握力大小,可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握球持续时间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上肢腋静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85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超声监测下记录不同握球持续时间对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速度和血管压力的影响。【结果】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静脉血管直径为(3.98±0.66) mm、血流峰速度为(13.49±4.92) cm/s、血管压力为(0.06±0.04) mmHg(1 mmHg=0.133 kPa)。与静息状态相比,不同握球持续时间下静脉血管直径、血流峰速度和血管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静息状态(P<0.05)。其中握1 s松1 s时静脉血管直径最大(4.36±0.68) mm,握2 s松2 s时血流峰速度最大(23.17±7.09) cm/s、血管压力最大(0.17±0.13) mmHg。【结论】握球锻炼可有效扩大静脉直径、增加血流速度和肌肉对血管壁的压力。指导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在握球时按照握2 s松2 s的方法进行锻炼,简单可行且未引起患者不适,该方法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静脉血流及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干预。比较2组置管前后腋静脉血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同时比较2组血栓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1、28 d腋静脉Vmax和腋静脉TMF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28 d后,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能够增加乳腺癌PICC患者腋静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凝血指标水平,降低血栓发生率,且不增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对12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以宽8 cm的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2圈;实验组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实验组在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脑外科术后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诊的100例脑外科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脑外科术后应用,有效地促使远端深静脉血液回流,加速肺循环的速度,从而明显地改善血液滞留,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状态,有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不同加压方法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A组以2条强力胶布交叉固定棉球;B组以宽8cm的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2圈;C组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观察三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B、C组在穿刺点渗血情况明显优于A组,A、C组在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在患者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挤压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蔡莉莉  徐燕  蔡倩丹 《护理学报》2005,12(11):78-80
目的 探讨挤压泵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中筛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最佳模式。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名20侧健康自愿受试者股静脉在平卧静息状态、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挤压泵6.0kPa(45mmHg)、挤压泵7.3kPa(55mrnHg)、挤压泵8.7kPa(65mmHg)5组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单位时间血流量。结果 与平卧静息状态相比较,其余4种处理方法下,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踝关节活动组增加最快,峰速度增加149%,平均速度增加148%,血流量增加1.18L/min,其次是挤压泵6.0kPa(45mmHg),峰速度增加143%,平均速度增加144%,血流量增加1.15L/min,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运动组与挤压泵6.0kPa(45mmHg)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挤压泵7.3kPa(55mmHg)和挤压泵8.7kPa(65mmHg)组(P〈0.01)。结论 3种挤压泵模式中,挤压泵压力在6.0kPa(45mmHg)下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效果最佳,可以考虑作为临床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肿瘤患者应用彩超检查诊断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128例肿瘤患者。患者均行PICC术治疗,并应用彩超检查对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诊断。回顾分析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探析其超声图像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纳入128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上肢静脉,共检出48例上肢静脉血栓,13例为单发静脉血栓,21例为多发静脉血栓,余14例上肢静脉血栓管腔所属静脉不详。其中17例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14例发生腋静脉血栓、17例发生肱静脉血栓、7例发生贵要静脉血栓、1例发生肘正中静脉血栓、6例发生颈内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发生率较高,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应得到重视。结论:肿瘤患者行PICC术治疗后应用彩超检查可有效诊断是否存在上肢深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栓形成,不及时治疗后果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样严重,包括:肺栓塞、血栓后综合症、血管闭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等。文献报道约1/3上肢深静脉血栓可发生肺栓塞,少于1%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可发生致死性肺栓塞。而血管超声是诊断的首选方法,方便无创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止血按压带对股静脉置管术后压迫止血压力范围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压力范围,既能达到止血目的 ,又可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方法采用临床实验研究的方法,将170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充气压力的大小,随机分4组,比较观察不同止血压力范围出血的发生率及患者在不同的止血压力下舒适度情况。结果在止血效果方面,40~50 mmHg组与30~40 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以看出30~40 mmHg组出血发生率高,而与50~60 mmHg组,60~70 mmH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舒适度方面,40~50 mmHg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术后压迫止血最适宜的压力范围是40~50 mmHg组,具有科学性,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对正常成人不同年龄段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 ,探讨其血流频谱变化与呼吸、心动周期的关系。方法 对随机选取的 12 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沿颈总动脉外侧探测颈内静脉 ,在二维切面的基础上获取其血流频谱 ,测定不同心动周期及呼吸周期中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在心动周期中 ,颈内静脉血流频谱呈现收缩期S波、舒张期D波和舒张期A波 ;在平静呼吸状态下 ,受检者吸气相和呼气相S波速率分别为 (2 7.17± 19.88)cm/s、(19.0 4± 14 .2 6)cm/s ,D波速率分别为(17.43± 12 .78)cm/s、(12 .70± 10 .57)cm /s ,吸气相速率较呼气相速率快 (均P <0 .0 0 1) ,呼吸周期中A波速率无明显变化 [(6.3 8± 6.3 2 )cm/s、(7.59± 7.42 )cm /s,P >0 .0 5] ;60岁以上组S和D波血流速率较 2 0~ 60岁组血流速度低 (P <0 .0 5)。结论 正常颈内静脉血流频谱由 3个波组成 ,频谱形态随心动周期、呼吸周期呈规律性变化 ;年龄因素影响颈内静脉多普勒血流速率 ;建立了正常成人颈内静脉多普勒血流速率参数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1.
王卉  龙小丽  曹佳 《护理研究》2023,(2):359-36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进行局部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凝血指标及穿刺侧腋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剔除脱落病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纳入30例病人。置管期间观察组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对照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肿瘤PICC置管病人血液循环障碍,调整全身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的穿刺点、穿刺点上方2 cm处、肘窝上方10 cm处和腋窝4个部位进行随访检测,记录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时间、部位、血栓分级和统计发生率。多因素分析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寻危险临界值。结果 :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82%,发生无症状血栓中位时间为3天;62例无症状血栓患者共检测出81处静脉血栓,其中深静脉血栓占23.46%,浅静脉血栓占76.54%;血栓分级:Ⅰ级占51.85%,Ⅱ级占37.04%,Ⅲ级占11.11%。美东地区肿瘤协作组评分(OR=9.185,95%CI 4.770~28.262,P<0.001)、静脉血液流速(OR=0.577,95%CI 0.506~0.858,P=0.002)与无症状血栓发生相关。静脉血液流速的危险临界值为4.78cm/s(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 0.649~0.830)。结论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血栓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多发生于穿刺点上方2~10 cm贵要静脉处,以浅静脉血栓为主。建议对活动能力低下,静脉血液流速≤4.78 cm/s的高危人群进行有目的置管前筛查和干预措施,预防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俊新  唐敏贤  莫绮珊  时光 《妇幼护理》2023,3(21):5139-5141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下经皮穴位电刺激 PICC 置管上肢对腋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PICC 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 置管后进行常规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经络循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 PICC 置管上肢。监测两组患者 PICC 置管肢体腋静脉置管前 24 小时静息下(T0)、置管后 24 小时静息(T1)和刺激后(T1’),置管后 3 天静息(T2)和刺激后(T2’) 等血管内径、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液速度。结果 静息与刺激后,观察组病人的血管内径、最大血流速度指标有改 善(P<0.05)。在 T1’及 T3’阶段,观察组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经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经、最大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功能锻炼的血管内经、最大血流速度的改变趋势存在差异。结论 子午流注理论下经皮穴位电刺激 可改善 PICC 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个月。因右上肢增粗、多汗入院。查体:右上肢较左上肢增粗,皮温明显增高,于右肘部外下侧体表可触及震颤,并可闻及收缩期隆隆样杂音。临床诊断:动脉瘤。二维超声检查:右上肢自腋下至肘部外下2cm肱动脉前方,可见1血管与肱动脉伴行并于肘部外下相交通。交通处管腔迂曲扩张,内径0.5cm;彩超检查见交通处可见肱动脉蓝色血流信号向前方流入伴行血管,呈五彩镶嵌血流信号,后呈红色血流信号流向近心端(图1);频谱多普勒:五彩镶嵌血流处可测得高速动脉血流及静脉血流频谱,动脉血流频谱为Vmax290.8cm/s、Vmin123.7cm/s、RI:0.57。超声诊断:右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在浅静脉造影路图帮助下,于左侧肘横纹上于肱静脉顺行穿刺开通锁骨下静脉闭塞段后沿导丝送入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对左锁骨下静脉-左腋静脉血栓区域进行尿激酶腔内喷射。反复抽吸后造影可见静脉仍残留明显狭窄,于左锁骨下静脉放置Wallstent支架1枚,扩张后使用球囊进行后扩张,扩张后造影见左锁骨下静脉恢复通畅,未见明显残余狭窄,造影剂无外溢及滞留。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1min,术中出血量为10ml。患者行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左侧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血流恢复通畅。术中患者无胸闷憋喘等并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口服拜瑞妥治疗。6个月随访,患者左侧上肢肿胀较前减轻,超声检查左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支架置入术适用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右锁骨下静脉狭窄并发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头痛、头晕15 d余,加重伴呕吐1 d入院。经相关检查初步诊断:右肺癌IV期(脑转移),予放化疗,并于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右上肢PICC术后右侧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血栓,予相应治疗但患者右上肢水肿加重,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诊断锁骨下静脉狭窄、右上肢深静脉血栓。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锁骨下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PICC前应慎重考虑,并进行全面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式,静脉造影术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1 例乳癌术后患者应用化疗及辅助药物导致全身水肿,水肿消失后 PICC 置管侧上肢肿胀加剧,彩超检查示同侧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形成大面积血栓。 该患者具备 PICC 置管所有高危因素,同时患者全身水肿掩盖并加重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文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早期无创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通过袖带加压法建立小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健康志愿者模型,随机数字法确定一侧小腿为实验组,袖带依次给予0、20、30、40、50、60、70、80 mmHg (1 mmHg=0.133 kPa)压力,对照组的小腿袖带不加压。实验组每个压力水平持续5 min,期间应用超声测量双侧腘动脉、腘静脉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频谱及血管结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5名健康志愿者,双侧小腿围和胫前筋膜室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14、0.678),小腿袖带加压期间心率及血压稳定( P=0.235、0.358)。实验组腘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最小血流速均随袖带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从加压30 mmHg起实验组腘动脉最大血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73±19) cm/s vs (59±14) cm/s, P=0.023)],从加压20 mmHg起实验组腘动脉最小血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28±8) cm/s vs (-22±6) cm/s, P=0.012)]。随着压力的增加,实验组腘动脉舒张期反向血流比增加( P<0.001),加压20 mmHg时即显著大于对照组[(0.42±0.14)cm/s vs (0.30±0.12) cm/s, P=0.009)]。实验组足背动脉正向血流比随压力增加而减小( P=0.024)。 结论:在健康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中,随着筋膜室压力的增加,近端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舒张期反向血流比例明显增加,远端动脉的收缩期正向血流比例明显减少,提示超声可用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监测,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上肢浅静脉PICC管置管术后,再行彩超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化疗科先接受PICC置管术后行彩超诊断检查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先经PICC管置管术后彩超检查明确诊断60例患者无症状,3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3例患者PICC管局部感染,炎性变化.结论:在上肢浅表静脉行PICC管置管术后彩超诊断,彩超声像图能清晰反映PICC管在静脉血流情况,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压力加压输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两组血压计袖带加压输注尿激酶,A组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约25~35mmHg,B组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至约35~45mmHg,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舒适率高于B组(P> 0.05),A组并发症明显小于B组。结论: 患肢加压输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获得明显效果,患者舒适度增加,局部皮肤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