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导师严光俊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严光俊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门诊病案117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各证型频次、总体用药频次和主要证型用药频次,总结严教授治疗肠化生的用药经验。结果:严光俊教授临证多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型,治疗上以行气通降、温中通降和清化通降为治,辅以健脾、活血,用药以理气药为主。结论:严教授认为肠上皮化生中虚气滞型最为常见,治疗时以通降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2.
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78年WHO将在CAG基础上伴有中度以上的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诊断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由慢性胃炎一胃黏膜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的发展模式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赞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黏膜癌前病变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方法,对58例慢性胃炎、42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36例异型增生进行比bcl-2蛋白表达及HP检测研究。结果 胃黏膜化生组及异型增生组的Hp感染率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84例Hp阳性者bcl-2蛋白表达34例,阳性率40.5%,52例HP阴性者bcl-2蛋白表达11例,阳性率21%,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胃黏膜HP的感染及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步增高,说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龚蓓  苏励  孙鼎 《华西医学》2023,(6):884-891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方法 提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2013年1月-2021年7月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中药处方,将收集的处方进行拆分,分别对组方药物的功效、性味和归经进行频次分析,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联性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3 689例次住院患者的用药信息,并提取了69 167条使用中药处方的数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前20位高频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清热解毒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归经以脾、肝、胃为主;可分为3个聚类,蓝色聚类以补气药、补血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绿色聚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红色聚类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消肿药、发散风热药和消食药为主。干燥综合征患者前20位高频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利水消肿药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微寒、寒、温为主,归经以脾、胃、肝为主;可分为2个聚类,绿色聚类以补阴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红色聚类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消肿药为主。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符合“益气养阴,解毒化瘀”的治疗原则,而干燥综合征用药符合“养阴清热、生津润...  相似文献   

5.
正1988年,有学者[1]提出了胃癌发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程常呈迁延不愈,而CAG合并胃黏膜异型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癌前病变[2]。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存在着黏膜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  相似文献   

6.
对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及临床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产毒株(Tox+HP)在疣状胃炎(VG)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VG时的发生情况,观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及内镜下微波疗法对于VG的确切疗效。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将VG分为成熟型(MVG)和非成熟型(UMVG)两类,每例均进行病理观察,HP感染分为HP感染阴性和阳性,根据以上情况将患者分为8组,分别予以药物治疗及微波治疗,比较各组HP及Tox+HP感染、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及不同疗法的效果情况,并与91例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相对照。结果疣状胃炎时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以Tox+HP感染为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MV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UMVG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UMVG,单纯药物治疗一月治愈好转率达88%~94%,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达近100%;对于MVG,单纯药物治疗1月治愈好转率达28%~35%,微波疗法治愈好转率达近100%。结论HP尤其Tox+HP的感染在VG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VG尤其MVG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VG有癌变倾向;单纯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抗HP)疗法对于UMVG有效,对于MVG疗效差;内镜下微波疗法适用于MVG及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UMVG患者。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重度萎缩性胃炎后期可出现重度化生(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因此,国内外公认为本病属于癌前病变之一。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可达30%左右。目前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其本质尚未清楚,特别是没有过硬的疗效评定标准,所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癌前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鸣  罗旭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94-95,T028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的特点,探讨服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WS染色),对56例慢性胃炎、46例慢性胃炎伴肠化生、34例异型增生进行bcl—2蛋白表达及服检测的研究。结果 胃黏膜肠化生组及异型增生组的服感染率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86例HP阳性者bcl-2蛋白表达39例,阳性率45.3%,50例HP阴性者bcl—2蛋白表达12例,阳性率24%,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进展过程中,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增高。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bcl—2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服致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放大色素内镜下9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癌前病变胃小凹及微血管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Fujinon EG-590ZW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9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病灶黏膜小凹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将其微血管形态分为R型(规则)、I型(不规则)及V型(管径粗乱).结果 90例患者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黏膜胃小凹形态主要分别表现为E型(90.3%)和F型(91.0%);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黏膜微血管则主要分别表现为I型(91.3%)及V型(71.8%).根据胃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特征,放大色素内镜下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镜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及88.0%.结论 在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细微形态学特征主要为E、F型胃小凹及I、V型微血管的形成,对这一特征的识别,有助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感染性胃溃疡及胃癌的表达。方法选择绵阳市404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96例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为胃溃疡(病理分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及正常胃黏膜者的胃黏膜COX-2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病理分类之间及Hp感染与非感染之间COX-2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胃溃疡(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的炎症细胞、腺上皮细胞、癌细胞及极少量正常黏膜上皮细胞中有COX-2表达。从正常胃黏膜-胃溃疡(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COX-2的阳性表达有逐渐增强的趋势(P<0.05)。Hp阳性组COX-2的阳性表达高于Hp阴性组(P<0.05),胃癌组COX-2的阳性表达高于胃溃疡组(P<0.05)。结论 COX-2在胃癌的表达高于胃溃疡。Hp感染可诱导COX-2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ASAL1基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胃炎58例(慢性胃炎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58例(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和胃癌58例(胃癌组),分别用13C-呼气试验及Giemsa染色检测Hp,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免疫组化检测RASAL1,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亚组和Hp阴性亚组中RASAL1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RASAL1的阳性率分别为89.66%、56.90%和13.79%,呈递减趋势。各组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中RASAL1的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3.33%和96.43%,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组:40.63%和76.92%,胃癌组:14.29%与13.51%,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RASAL1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Survivin、p53、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择鄱阳湖区域确诊为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51例)的胃黏膜标本(其中萎缩性胃炎49例,胃黏膜异形增生30例,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34例,胃癌38例)。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53、E-cadherin在正常黏膜、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壁细胞可见阳性表达,而其他细胞几乎无表达。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萎缩性胃炎、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各组分别为51.02%、58.82%、66.67%、86.84%,各组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各组分别为1.32%、16.33%、58.82%、76.67%、92.11%,各组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表达率为100.00%,在萎缩性胃炎、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各组胃黏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3.67%、76.47%、63.33%、26.31%,各组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p53、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Survivin、p53、E-cadherin蛋白可能参与血吸虫患者胃癌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较理想的标志物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预后的预警。更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胃黏膜病变与胃癌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从门诊或住院接受胃镜检查的4680名患者中,选择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息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者3210例,按年龄大小分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定期胃镜检查,结合内镜、病理结果,分析与胃癌的相关性。结果 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相吻合,共可说明:胃黏膜病变中的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及少数胃溃疡患者,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及癌变率明显增高。结论随年龄增长上述胃黏膜相关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对与癌有密切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者,及时内镜和病理检查、治疗,避免癌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晓晖教授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门诊病历,筛选、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医案数据导入平台中,利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挖掘何教授的用药规律。结果:121例患者,共计641诊次,涉及中药124味。辨证分型以胃络瘀阻证、气阴亏虚证、脾胃湿热证为主;高频药物为蒲公英、黄连、鸡内金等;药性以寒(微寒和寒)、温(温和微温)、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根据中药关联规则得出34对常用药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六组药物。结论: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兼顾,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在健脾益气、养阴和胃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之品,以达脏腑安和、气血调畅之功,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萎缩逆转。  相似文献   

16.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和E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D和E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胃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色素放大内镜对胃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164例,分别由同一名资深技师先后对患者进行普通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诊断的优劣。结果色素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早期癌变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有极高的一致性(Kappa 值=0.849、0.883,P <0.05)。色素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及胃早期癌变的敏感度(87.324%、87.805%),特异度(96.774%、98.374%)及准确度(92.683%、95.732%)明显大于普通内镜。结论色素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胃早期癌变的诊断相对普通内镜检出率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刘丽教授诊治输卵管炎性不孕症遣方用药规律,总结出刘丽教授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用药经验和治疗大法。方法:筛选和收集2015年9月-2016年8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丽教授诊治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204张处方并建立资料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这些处方用药进行用药频次和聚类统计分析。结果:204张处方中,累计使用中药85味,总结出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核心药物21味,涉及十类不同功效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五类中药为活血祛瘀药、清热药、化痰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结论:刘丽教授认为"瘀"是导致不孕的关键,更是导致输卵管炎性不孕的重要因素。其处方中重点应用延胡索、桃仁、莪术、赤芍、牡丹皮等活血祛瘀的药物,体现了其从瘀论治不孕的中心思想。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基本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刘中勇教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并筛选刘中勇教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资料,并以此构建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所用高频药物及药物组合,分析出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果:对320张处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次数较高的药物有川芎、党参、炙甘草、白术、法半夏、酸枣仁、茯苓等;前5位高频药对组合为"川芎-酸枣仁""白术-茯苓""炙甘草-党参""白芍-柴胡""川芎-党参;关联规则包括"枇杷叶→郁金""远志→酸枣仁""黄芩,党参→法半夏"等;有14个核心药物组合和7个新处方。结论:刘中勇教授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重视健脾益气及祛湿化浊的治法,同时强调精准辨证,并根据病情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清热泄毒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鸡血藤及其复方在治疗脑病中的配伍规律,为脑病治疗中应用鸡血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古今名家含有鸡血藤的脑病治疗经验集33首方、综合性医书脑病治疗验方88首,并对121首方中的药物通过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1首纳入处方中,涉及药物256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达27.23%,活血化瘀药23.35%,平肝熄风药9.97%,清热药7.92%,解表药6.51%,祛风湿药6.51%,安神药5.04%,反映了脑病治疗方中同鸡血藤配伍的药物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解表药.将具体配伍药物予以聚类分析可归纳为六类:第一类:鸡血藤;第二类:川芎、当归、黄芪;第三类:地龙、丹参、赤芍、白芍;第四类:牛膝、熟地黄;第五类:红花、甘草、茯苓、天麻、生地黄,其余为一类.由此可以直观的得出各类药性的药物同鸡血藤配伍的高频率代表.结论:依据以上结果得出鸡血藤能够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养血安神,配伍补虚药以培元化瘀,配伍活血化瘀药以协同增效,配伍平肝熄风药以熄风活血,配伍清热药以清神静脑,配伍解表药通窍散邪的结论,以便在临床脑病治疗中依据具体证侯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