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63例院内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心肺复苏(CPR)Utstein指南模式原则评价CPR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CPR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应用注册研究方法,研究院内463例(包括成人和儿童)CPR患者流行病学特征,CPR效果与影响因素.结果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男320例,占69.1%,女143例,占30.9%;依次以45~54岁、55~64岁、65~74岁为3个高发年龄组.既往史中以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36.3%(168例)和9.9%(46例).心搏、呼吸骤停初始心律为心室纤颤74例,占16.O%;院内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34.6%(160例)、成功复苏率为16.6%(77例),存活出院率为10.4%(48例).273例急诊室(院内)出现心搏、呼吸骤停并启动CPR者ROSC率[47.6%(130例)]、存活出院率[13.9%(38例)]明显高于190例入急诊室前(院前)已发生心搏、呼吸骤患者[15.8%(30例),5.3%(10例),P均<0.013]结论CPR评价Utstein指南模式的运用能较好地评价CPR效果与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能与国际CPRUtstein模式注册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但院内CPR存活出院率仍偏低,需进一步提高CPR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60、70年代,美国由于发展了复苏技术及急诊心脏监护系统而挽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Hearts too good todie).近年来,复苏研究的主要目标则转向"不该死亡的脑"(Brains too good to die)的研究[1].因此把心肺复苏(CPR)扩展到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在急诊医学科、心脏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近20年来,复苏医学取得了一定进展,较为突出的进展要算Utstein模式的出台了[2],Utstein模式的实质就是复苏研究资料报告的一体化,它使复苏研究资料更具科学性和可比性,以利国际间学术交流.目前,标准CPCR,国内国际普遍采用三期九步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评价并对比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的结果.方法 按照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普通内科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心脏骤停行CPR的患者注册登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同期共280例在医院内因心脏骤停实施CPR,其中急诊室60例(急诊室组),普通内科病房78例(普通病房组),ICU 142例(ICU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急诊室组36.67%(22/60)、普通病房组42.31% (33/78)、1CU组57.75% (82/142),ICU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出院率急诊室组21.67%(13/60)、普通病房组17.95%(14/78)、ICU组26.76%(38/1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的CPR效果有所差异,在ICU内发生心脏骤停并行CPR者ROSC率更高,但成活出院率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急诊科最常见最紧急的危险状态之一.院内Utstein模式出现后在国外 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我院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肺复苏评估Utstein模式指导下的前瞻性的心肺复苏注册登记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海拔环境下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行CPR并进行Utstein模式注册表登记的5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在医院内行CPR,复苏地点包括急诊接诊室、外科病房、内科病房、急诊观察室、重症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复苏失败321例(63.19%),单独实现自主循环(ROSC) 187例(36.81%),其中短暂复苏115例(22.64%),成功复苏72例(14.17%).全组成活出院46例(9.06%).41 ~70岁及≥71岁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 20岁、21 ~40岁组(P<0.05),41 ~ 70岁组出院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亦显示,心脏骤停患者昏迷至启动心肺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效果及预后越好.结论 高海拔地区行CPR的结果与环境无相关性,而及早实施CPR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儿科急诊室内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情况,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并对复苏效果做初步评估.方法 采用标准的院内Utstein格式(the in-hospital Utstein style)前瞻性收集数据,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及复苏效果.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评估初步复苏效果.结果 2008年7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全部就诊患者(29 d至18岁)182 380例,心搏呼吸骤停237例(0.13%).实施心肺复苏169例,其中ROSC 88例(52.1%).性别和年龄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病和初始节律对ROSC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有无院前转运的ROSC分别为64.1%和44.8%;CPR时间≤10 min、10 ~ 30 min及>30 min的ROSC分别为67.5%、61.4%和3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节律和CPR持续时间对ROSC有明显影响.结论 急诊室内小儿心肺复苏的ROSC为52.1%.初始节律和CPR持续时间对ROSC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67例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登记,回顾审阅167例病历资料中关于心肺复苏的病程描述及医嘱和护理记录,逐一寻找符合注册单中的条目信息并进行登记。将2013年1—9月心脏骤停的4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运用注册单前瞻性收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实验组的资料收集经过心肺复苏标准化注册培训的临床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抢救中利用注册单实时记录心肺复苏流程,并按照注册表的质控要求进行数据完善及严格质控。结果注册单应用后心脏骤停时间、心脏骤停病因、CPR启动时间、首次除颤时间、CPR终止时间的记录缺失率较应用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2,5.34,203.93,75.16,193.71;P〈0.05)。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单的应用降低了心肺复苏关键数据的缺失率,为心肺复苏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Utstein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EICU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并行CPR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ROSC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0.027);心源性CA(χ2=4.40,P=0.036);CA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0.040);CA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0.011)。结论年龄、CA病因、CA发生时间及形式、CPR抢救措施是EICU住院患者CPR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Utstein模式定义,心肺复苏(CPR)指的是通过胸部按压加上(或不加)人工呼吸,来恢复自主循环的一组动作[1],但是长期以来医学界对其中人工呼吸的必要性一直存有争议.虽然200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美国心脏协会(AHA)与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分别发表<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共识>)、<2005 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4]对"单独胸部按压"(不做人工呼吸)有所提及,然而这种争议仍在继续.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人工呼吸对院外心搏骤停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5~7].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104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8例,复苏率为7.69%,其中2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 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