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髋关节D R摄影源像距(SI D)110 c m与200 c m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我院临床行髋关节D R摄影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源像距110 c m组(50例)与200 c m组(50例)。摄影管电压设为80 k V,固定照射野,采用同一AEC中心野模式及进行摄影,测量记录体表入射剂量(ESD)。由3名副主任医师参照EUT16260ENX线影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影像质量评分及ESD。结果:SID 110 cm组与SID 200 cm组髋关节正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0.5)分、(3.5±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5)分、(4.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正位X线摄影ESD值分别为:(1.56±0.24)mGy、(0.97±0.21)mGy,髋关节侧位X线摄影ESD分别为(3.48±1.2)mGy、(2.04±0.9)mGy,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AEC模式下探测器获得相同曝光量时,髋关节DR摄影SID 200 cm成像质量较SID 110 cm无显著差异,而体表入射剂量ESD值显著降低,增加SID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钼靶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因乳腺肿块或乳房疼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患者800例,按就诊时间分为质量控制组400例,非质量控制组400例,非质量控制组采用传统乳腺钼靶X线检查,质量控制组采用数字化计算机摄影乳腺钼靶X线检查,比较2组甲、乙、丙级片率,废片率及X线照射剂量。结果:非质量控制组甲、乙、丙级片率分别为72.5%(290/400),22.0%(88/400),3.5%(14/400);质量控制组甲、乙、丙级片率分别为82.5%(330/400),14.5%(58/400),3.0%(12/400),2组甲,乙级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质量控制组废片率为0,非质量控制组废片率为2.0%(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控制组X线照射剂量(5.20±2.15)mGy,非质量控制组X线照射剂量(26.38±9.69)mGy,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计算机X线摄影乳腺钼靶检查可提高图像质量,降低X线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市骨科医院2014-01—2015-12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80例,80例患者同日行X线平片诊断(对照组)和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观察组),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优级图像64例,占80.0%,对照组检出优级图像20例,占25.0%;观察组图像质量平均分(4.83±0.59)分,对照组平均分(3.55±0.49)分,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80例患者X线片诊断肋骨骨折62例,共79处骨折,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出骨折80例,共102处骨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对照组诊断出其他骨折11例,观察组诊断出其他骨折16例,观察组略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肋骨骨折可以弥补X线平片诊断信息不全,图像清晰度不高等不足,更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复杂性四肢骨折患者应用X线与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5例复杂性四肢骨折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3例患者术前应用X线进行检查,为X线组;另外52例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检查,为CT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确诊率以及诊断方案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结果:X线组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75.48%、11.32%、13.21%,CT组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4.23%、1.92%、3.85%;X线组确诊率显著低于CT组,且误诊率和漏诊率显著高于CT组(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73.59%、94.23%,X线组显著低于CT组(P<0.05)。结论:采用CT进行诊断复杂性四肢骨折,能显著降低发生误诊和漏诊的几率,提高确诊率,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市骨科医院2014-01—2015-12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同日行X线平片诊断(对照组)和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优级图像48例,占80.0%,对照组检出优级图像15例,占25.0%;观察组图像质量平均分(4.77±0.61)分,对照组平均分(3.62±0.49)分,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本组6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患者骨折形态与螺旋CT三维图像完全一致。60例患者X线平片检出骨折45例,漏诊15例;另外X线平片误诊4例,分别为单纯中央凹陷骨折2例,劈裂加凹陷骨折2例,后经螺旋CT与三维重建最终加以否定。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弥补X线平片诊断信息不全,图像清晰度不高等不足,更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与CT融合成像引导选择性腰骶神经根阻滞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疼痛科行单侧腰4、5及骶1神经根阻滞治疗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CT融合成像引导与单独超声引导穿刺,并由X线透视辅助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分别记录两组引导穿刺总时间及X线透视次数。穿刺到位后由疼痛科医师进行序贯治疗,两组后续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引导穿刺。超声融合成像组穿刺过程总时间为13~18min,平均(15.7±1.4)min;融合成像时间为4~8min,平均(6.9±1.3)min;融合成像配准误差3.0~5mm,平均(4.1±0.61)mm;超声最后显示穿刺针尖距靶点距离D为1.2~2.2cm,平均(1.60±0.25)cm;X线透视次数3~5次,平均(3.9±0.8)次。单独超声引导组穿刺过程总时间为9~21min,平均(16.4±2.6)min;X线透视次数4~8次,平均(6.1±1.1)次。X线照射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4,P0.001)。结论实时超声-CT融合成像引导下选择性腰骶神经根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DR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纳入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5月,这些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和DR检查,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将其中的X线检查结果作为X线组,将DR检查结果作为DR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的诊断正确率。结果: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对比分析,与X线检查结果相比,DR检查的诊断正确率更高。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隐匿性骨折使用DR检查,可以有效的将患者的骨折情况诊断出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骨折采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本院所收治的68例患者选入研究中作为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入院,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上述患者分为X线组与CT组,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检出情况、腰椎骨折范围、分型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T组患者的骨折检出准确率为100.00%,明显较X线组高,P0.05;CT组患者的单节椎骨骨折、双节椎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61.71%、32.35%,均明显高于X线组,P0.05;CT组患者的三节椎骨骨折检出率与X线组比较,P0.05;CT组粉碎性骨折检出率(47.06%)、压缩性骨折检出率(38.24%)均高于X线组,两组患者的骨折脱位检出率分别为11.76%、17.65%,两组比较P0.05。结论:将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腰椎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可以将患者腰椎骨折的具体情况清晰直观的反映,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脊柱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3—2015-02来朝阳市第二医院进行脊柱创伤诊治的5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薄层容积扫描,并进行容积再现法(VR)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二维CT(2DCT)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进行分析,明确骨折类型和椎管受累情况,并与传统X线片进行对比。结果螺旋CT检出优级图像47例,占79.7%,X线片检出优级图像13例,占22.0%;螺旋CT图像质量平均分(4.68±0.58)分,X线片平均分(3.58±0.52)分,二者比较,螺旋CT均明显优于X线片,均P0.01;CT诊断共检出骨折86处,其中脱位型骨折28例,安全带型骨折14例,屈曲压缩型骨折22例,爆裂型骨折22例。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的体现出脊柱创伤的范围、区域以及创伤的具体程度,最大限度提高脊柱创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下一步手术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选取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分为三维组和X线组两组,每组20例。三维组使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消融,X线组使用X线引导下消融。比较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放电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的差别。结果 CARTO三维标测系统可使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1.5±19.6)min比(100.8±2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电时间明显缩短[(148.2±43.2)s比(215.4±74.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曝光时间缩短[(4.5±1.5)min比(14.7±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曝光量减少[(8.9±2.9)m Gy比(27.6±9.0)m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100%比95%,P0.05)。结论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治疗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可行,且能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钼靶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因乳腺肿块或乳房疼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患者800例,按就诊时间分为质量控制组400例,非质量控制组400例,非质量控制组采用传统乳腺钼靶x线检查,质量控制组采用数字化计算机摄影乳腺钼靶X线检查,比较2组甲、乙、丙级片率,废片率及X线照射剂量.结果:非质量控制组甲、乙、丙级片率分别为72.5%(290/400),22.0%(88/400),3.5%(14/400);质量控制组甲、乙、丙级片率分别为82.5%(330/400),14.5%(58/400),3.0%(12/400),2组甲,乙级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质量控制组废片率为0,非质量控制组废片率为2.0%(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质量控制组X线照射剂量(5.20±2.15)mGy,非质量控制组X线照射剂量(26.38±9.69)mGy,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计算机X线摄影乳腺钼靶检查可提高图像质量,降低X线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VolumeRAD容积成像对X线胸片上可疑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62例[男89例,女73例,平均年龄(56.1±12.5)岁]可疑有肺病变的患者在进行了最初的胸部X线平片分析后进行了VolumeRAD成像。两名医师(分别有4年和30年工作经验)在PACS工作站上独立对胸部X线平片和VolumeRAD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每个病灶提出诊断置信度。胸部CT作为参考标准。结果共对178个病灶进行鉴别。在55例患者中,VolumeRAD成像和CT没有发现任何病灶。在余下的107例患者中,发现了121个病灶,包括82个肺内病灶和39个肺外病灶。胸部X线平片与VolumeRAD成像诊断准确度不同(阅片者1分别为47.75%和91.01%;阅片者2分别为51.12%和92.70%;P<0.05),由ROC曲线下面积所得的置信度也不同(阅片者1分别为0.799和0.948;阅片者2分别为0.831和0.973;P<0.05)。结论 VolumeRAD容积成像提高了X线胸片上可疑病灶的诊断准确度和置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STEMI患者用Tig造影导管与Judkin's造影导管经右桡动脉急诊行CA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使用Tig导管或Judkin's导管经右桡动脉急诊行CAG的STEMI患者79例,Tig组(T组,n=55)首选Tig造影导管,Judkin's组(J组,n=24)首选Judkin's造影导管。比较两组CAG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辐射剂量、D to B时间及冠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组在冠脉并发症(0%vs 0%,P=1.000)、造影成功率(94.5%vs 83.3%,P=0.191)方面与J组无明显差异;T组的X线透视时间[(117.81±48.33)s vs(212.10±65.42)s,P=0.002]、辐射剂量[(181.77±67.74)mGy vs(283.10±76.69)mGy,P=0.002]明显优于J组,P0.05;T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J组(1.8%vs 12.5%,P=0.081),D-to-B时间短于J组[(73.37±21.49)min vs(82.40±28.74)min,P=0.1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ig导管可安全应用于STEMI患者急诊CAG,并可缩短透视时间,降低辐射剂量,降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缩短D-to-B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中有效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接受胸部X线检查240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240例中接受床边计算机X线摄影(CR)40例(CR组),接受数字X线摄影(DR)100例(DR组),接受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检查(X-CT)100例(X-CT组)。CR组、DR组及X-CT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326 mSv、0.01387 mSv和2.971 mSv。结论应重视X线检查中辐射剂量的控制问题,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尽量合理降低群体照射剂量,在为患者提供准确影像诊断的同时,将有效辐射剂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PELD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单纯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对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髂嵴高度的患者的手术穿刺和置管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超声联合X线组较单纯X线组的置管时间短[(2.60±0.83)min vs(3.03±0.71)min,P<0.05]。2组的穿刺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了(3.10±0.40)次透视检查,较单纯X线组的(8.30±1.12)次少(P<0.001)。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01±0.94)mGy,低于单纯X线组的(18.25±6.11)mGy(P<0.001)。进行L5-S1节段手术患者较L3-4、L4-5节段手术患者的穿刺时间长[(4.94±2.75)min vs(3.06±1.55)min,t=2.327,P<0.05]。在L3-4、L4-5节段手术患者中,BMI≥28 kg/m2的患者较BMI<28 kg/m2的患者穿刺时间长[(4.57±1.62)min vs(2.98±1.02)min,t=2.865,P<0.01]。在L5-S1节段手术患者中,高嵴型患者较低嵴型患者的穿刺时间长[(8.00±1.41)min vs(3.32±1.54)min,t=3.690,P<0.05]。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1 h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PELD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X线组:t=30.115、38.760,单纯X线组:t=33.397、38.140,P均<0.001)。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3个月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628、123.120,P均<0.001)。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软组织或椎间盘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X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进行PELD穿刺置管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效率,取得与传统X线引导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88-2289
目的探究数字X线摄影(DR)联合双能量减影(DES)技术对尘肺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尘肺患者31例、粉尘作业观察患者6例,均行高千伏X线摄影、DR、DES检查。对比高千伏X线摄影与DR联合DES胸片质量分级、尘肺检出率及小阴影总体密集度一致性。结果 DR联合DES一、二、三、四级片率分别为91.89%、8.11%、0.00%、0.00%,高千伏X线摄影一、二、三、四级片率分别为59.46%、27.03%、10.81%、2.70%,DR联合DES胸片质量分级优于高千伏X线摄影(P<0.05);DR联合DES尘肺检出率91.89%高于高千伏X线摄影72.97%(P<0.05);高千伏X线摄影与DR联合DES小阴影总体密集度一致30例(81.08%),一致性较好(Kappa=0.740)。结论 DR联合DES应用于尘肺患者,可得到更佳的图像质量,提高检出率,且对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展示与高千伏X线摄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赵虹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557-3558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40例肠梗阻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腹部X线及CT检查,判断肠梗阻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X线及CT的检出率分别为80.0%(32/40)和92.5%,CT组的检出率较X线组比较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对肠梗阻部位、原因及绞窄情况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5%、35.0%和30.0%。螺旋CT对肠梗阻部位、原因及较窄情况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5%、77.5%和70.0%。CT组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X线检查相比,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临床肠梗阻患者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率相对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其X线片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桡动脉组)10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95例。结果 X线片照射时间分别为(5.32±3.58)min和(4.64±3.25)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6±10.5)min和(15.1±10.2)min(P<0.01)。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7.9%(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13.1%和3.57%(P<0.01)(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两组间造影剂剂量、手术时间、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依从性经桡动脉组显著高于经股动脉组(98%∶60%,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三维电生理技术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e recurrent tachycardia, AVNRT)中的效果,探讨其在房室结改良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AVNRT患者随机分为三维组和二维组,每组各30例。三维组在Carto-3系统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二维组在X线透视下进行射频消融。比较2组总手术时间、消融前准备时间、消融导管操作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消融无结区反应发生率、不良结区反应发生率、有效消融未达手术终点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手术成功率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结果三维组总手术时间[(58.20±8.00)min]、消融导管操作时间[(19.27±6.78)min]及放电时间[(5.30±1.30)min]短于二维组[(66.40±7.00)、(27.60±6.13)、(7.40±1.80)min](P0.05),放电次数[(7.90±3.30)次]、X线曝光时间[(1.40±1.20)min]、X线曝光剂量[(5.90±3.60)mGy]少于二维组[(12.20±3.80)次、(4.00±2.00)min、(17.90±8.80)mGy](P0.05),消融前准备时间[(19.47±5.04)min]、消融无结区反应发生率(43.3%)、不良结区反应发生率(10.0%)、有效消融未达手术终点的发生率(16.7%)与二维组[(19.27±4.73)min、66.7%、20.0%、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三维电生理技术应用于房室结改良术中,可有效减少消融导管操作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使射频消融更具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软读片在急诊外伤患者细微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在本院PAcs服务器上随机调取2005年2月~2006年5月1256例急诊外伤病人的x线图像.直接在显示屏上读片,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调节图像,初步筛选出可供分析的细微骨折病例73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供分析的细微骨折病例73例中,经过随访确诊的细微骨折28例,1例排除细微骨折.其中读片医师漏诊18例,占总病例的62.07%.所有病例的诊断中,核片医师认为放大或调节对比度起了作用的26例(89.66%),未起作用的3例(10.34%),经过x2检验,P<0.05.结论:应用显示屏软读片,可提高阳性X线征象的显示率,特别是对细微骨折的显示更为重要.尤其是肋骨细微骨折,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