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威尔逊氏病(WD)患者的血清铜代谢指标和角膜K-F环分级变化,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驱铜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首次纳入检测1001例W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4组:PCA组(单用青霉胺治疗)、DMSA组(单用二巯基丁二酸胶囊治疗)、肝豆片组(单用肝豆片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组(PCA/DMSA交替+肝豆片治疗),连续三年分别对于各组患者驱铜治疗前后的病情评估和角膜K-F环等相关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各组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各组男女性别比例、入院年龄和病程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种治疗后血清铜(SCu)、铜氧化酶(Sco)、铜蓝蛋白(CP)和角膜K-F环分级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尤其中西医结合组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种长期驱铜治疗均使患者体内蓄积的铜和角膜K-F环分级呈下降趋势,尤其中西医结合组显示出更佳及更持续的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眼底检查及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至2019年度经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89例WD患者(脑型44例,肝型45例)的铜蓝蛋白、血清铜、眼底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对MRI异常信号进行量化评定标准评分,并对不同临床类型的WD患者临床指标和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型和肝型WD患者KF环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5);脑型WD患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肝型WD患者(P<0.001),WD患者中脑型比肝型发病年龄更早、且发病时长更长(P=0.043,0.013<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除苍白球、丘脑、小脑外其余各部位出现异常信号比率均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苍白球、丘脑的信号异常范围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积程度评分脑型患者明显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小脑区域信号异常范围和累积程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的T2序列范围及程度总分与发病时长呈正相关(r=0.315,P=0.038);而肝型WD患者无相关性。结论WD患者颅脑影像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肝型和脑型WD患者特征性影像表现。脑型患者颅内异常信号发生率、发病时长、以及颅内病变范围和程度均高于肝型患者。通过MRI检查T2序列的量化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评估WD患者脑部的病理学阶段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探讨血尿酸变化的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检测131例首次住院的WD患者及63例健康对照者血尿酸和胆红素,观察不同临床表型(脑型、脑-内脏型、肝型、症状前期型)W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并观察其中36例患者短期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结果:W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胆红素水平存在负相关,而与直接胆红素相关性更明显(P0.05,胆红素r=-0.211,直接胆红素r=-0.221,间接胆红素r=-0.189);在WD脑型患者中最低,其次是脑-内脏型,而肝型和症状前期型降低最少;短期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后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部分WD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血尿酸降低同时和脑、肝、肾损害均相关;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能改善低血尿酸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陷型与非缺陷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关联性负变(CNV)的特征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Nihon Kohden脑诱发电位仪,运用预警-命令联合刺激序列检测60例非缺陷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非缺陷组)、50例缺陷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缺陷组)及60名正常对照(对照组)的CNV,并比较3组间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组精神症状,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总体功能;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分析CNV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缺陷与非缺陷组的波幅B均降低(F=27.38,P=0.00),反应时间均延长(F=50.30,P=0.00),缺陷组的PINV时程缩短,而非缺陷组的PINV时程延长(F=15.32,P=0.00);同对照组比较,仅缺陷组的A点潜伏期延迟(F=61.01,P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的A-S2'面积(F=2.34,P=0.10)和PINV面积(F=1.07,P=0.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陷组的波幅B和PINV时程与其PANSS阴性量表分呈负相关(r=-0.94,-0.89,P<0.05),而非缺陷组的波幅B与其PANSS阳性量表分呈负相关(r=-0.87,P<0.05),PINV时程与其PANSS阳性量表分呈正相关(r=0.88,P<0.05);缺陷组的A点潜伏期与其GAF呈负相关(r=-0.48,P<0.05).结论 缺陷型及非缺陷精神分裂症的CNV均存在异常,前者可能受损更重;缺陷型CNV的A点潜伏期可能可以预测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回族与汉族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方法:选用2009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首次确诊为WD的住院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回族患者组22例,汉族患者组30例,统计分析临床已收集的病案资料,在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性别、地域、临床分型、角膜K-F环、铜生化、肝肾彩超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回族和汉族WD患者在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性别、地域、临床分型、角膜K-F环、铜生化、肝肾彩超比较上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回族与汉族WD患者在基本情况与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常规、Child-Pugh分级、肝功能及HBV-DNA在HBe Ag阴性及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区别,分析HBe Ag阴性及阳性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215例,根据HBe Ag检测结果分成HBe Ag阴性组(137例)与HBe Ag阳性组(78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及Child-Pugh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阴性组年龄显著大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阴性组血常规指标WBC及PLT均显著低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阴性组肝功能指标ALT显著低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ild-Pugh分级方面,HBe Ag阴性组B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阳性组,而C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阴性组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Be Ag阳性肝硬化患者相比,HBe Ag阴性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较为严重,且肝脏储备功能较差;但HBe Ag阳性患者应该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以防止HBV突变株的产生、肝硬化的加重及进展成为肝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初诊CHB患者436例,分别采用雅培I2000和M2000试剂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HBcAb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依据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患者肝脏炎症程度进行G分级;Spearman法分析血清HBcAb水平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BcAb水平对肝脏炎症G分级的影响;ROC曲线评估血清HBcAb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G_(2-4))的效能。结果 CHB患者血清HBcAb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G_(0-1)级[(10.33±2.16)S/CO]、G_2级[(11.01±1.95)S/CO]、G_3级[(11.57±1.51)S/CO]、G_4级[(11.85±2.21)S/CO]逐渐升高(P0.05);187例HBeAg阳性患者中,G_(0-1)级[(8.95±2.72)S/CO]、G_2级[(10.35±2.08)S/CO]、G_3级[(11.53±1.65)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逐渐升高(P0.05);249例HBeAg阴性患者中,G_(0-1)级[(11.13±1.23)S/CO]、G_2级[(11.45±1.75)S/CO]、G_3级[(11.64±1.19)S/CO]及G_4级[(11.85±2.21)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患者G分级呈正相关(r=0.414,P0.001)、与HBsAg水平呈负相关(r=-0.440,P0.001),HBcAb水平与HBeAg阴性患者G分级无线性相关(r=0.096,P=0.1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HBcAb是HBeAg阳性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OR=1.392,95%CI:1.190~1.627,P0.001),其对HBeAg阴性患者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无明显影响(OR=1.311,95%CI:0.933~1.843,P=0.08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以10.11S/CO为最佳截断值,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的AUC为0.72(95%CI:0.639~0.799,P0.001),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56.4%。结论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初诊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明显相关,其水平升高是HBeAg阳性CHB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此类CHB患者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68例人脑胶质瘤,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n=68),选择同期基线资料与观察组匹配的非瘤脑患者最为对照组(n=20)。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两组标本中IGF-2、IMP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标本中IMP3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为50. 00%,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标本中的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标本中IGF-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为42. 65%,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标本中的1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标本中IMP3、IGF-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Ⅰ级和Ⅱ级脑胶质瘤组织中的IMP3、IGF-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显著的低于Ⅲ级Ⅳ级患者;观察组标本中IMP3、IGF-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IMP3阳性的脑胶质瘤患者3年总生存率(29. 41%)显著低于IMP3阴性患者(50. 00%)(P 0. 05),IGF2阳性的脑胶质瘤患者3年总生存率(28.21%)显著低于IMP3阴性患者(41. 03%)(P 0. 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IMP3、IGF-2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并且与肿瘤分级及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组织学改变与肝脏瘦素表达的关系。方法未经治疗的53例成年CHC患者分为肝脏瘦素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27例,以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肝脏瘦素阳性率、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脂肪变分级有无差异。结果 CHC组脂肪变分级程度轻于NAFLD组(χ2=13.20,P<0.05),但两组分别在脂肪变1级和2级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0.04,P均>0.05);两组在轻度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的瘦素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C组肝脏瘦素阳性率低于NAFLD组(χ2=4.54,6.86,P均<0.05)。两组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在不同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是否发生肝脂肪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0.846,0.000,P均>0.05),CHC的肝脏瘦素阳性率与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脂肪变分级和血清HCVR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CHC发生肝脂肪变、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与肝脏瘦素表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2月-2004年2月收治的220名WD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和结论:WD的发病以男性为多,男女差异显著(P<0.05);发病年龄以8~14岁最多,多数为慢性起病(占85.91%),以肝脏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症状;有明显家族史者32例(占14.55%).角膜K-F环是WD患者的特征性体征,肌张力障碍是该病较为常见的体征,以肌张力增高多见,但不能忽视肌张力减低的患者.可出现除锥体外系以外的其他系统损害,如锥体束、大脑皮层等.WD患者的多器官损害以脑、肝、肾及角膜最严重和最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P-RB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10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患者RBD的状况,采用相关量表完成运动症状(MS)、非运动症状(NMS)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1)102例帕金森病患者中30例伴发P-RBD(RBDSQ评分≥6分),为P-RBD组,发生率为29.41%,RBDSQ平均分为(8.23±1.89)分;72例不伴P-RBD ( RBDSQ 评分<6分),为NP-RBD组,平均分为(2.21±1.33)分;(2)P-RBD 组和NP-RBD 组除病程[3.50(1.13~6.75)年和2.00(1.00~3.00)年]( P=0.022)外,性别、年龄、起病年龄、受教育水平、起病侧别和临床类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3)P-RBD组H-Y分期明显高于NP-RBD组[2.25(1.89~3.00)期和1.50(1.50~2.50)期]( P=0.022),两组UPDRSⅢ评分无显著差异;P-RBD组异动症( UPDRSⅣ)评分[2.00(0.00~4.75)分]显著高于NP-RBD组[0.00(0.00~1.00)分](P=0.016),剂末现象的个数[0.00(0.00~9.00)个]显著多于NP-RBD组[0.00(0.00~0.00)个](P=0.042);(4)P-RBD组NMS总个数[(11.03±5.95)个]明显多于NP-RBD组[(7.96±5.30)个](P=0.032);P-RBD组MS期后NMS个数[(8.58±5.59)个]明显多于NP-RBD组[(6.08±5.10)个]( P=0.012);两组MS期前NMS个数无显著差异( P>0.05)。 P-RBD组UPDRS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爱泼沃斯瞌睡量表( E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及疲劳评定量表(FS-14)的评分均显著高于 NP-RBD 组[3.50(1.75~6.00)分和2.00(0.00~4.75)分、(17.00±8.98)分和(11.83±10.36)分、(15.45±9.94)分和(10.65±8.85)分、(6.77±4.22)分和(4.49±3.38)分、(9.22±5.68)分和(6.06±4.14)分、(41.42±9.97)分和(34.81±9.46)分、(9.87±3.09)分和(8.01±4.13)分]( P <0.05);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和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RLSRS)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5)病程、H-Y分期、NMS个数及UPDRSⅠ、HAMD、HAMA、SCOPA-AUT、PQSI、ESS以及FS-14评分与RBDSQ 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r 分别为0.256、0.311、0.324、0.306、0.275、0.287、0.409、0.352、0.26和0.243, P <0.05);(6) RBDSQ 评分与 PDQL-39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3,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P-RBD发生率较高,P-RBD组病程更长,病情更重,NMS更多,与部分NMS,包括情绪、总体睡眠质量、日间过度思睡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显著相关,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S)与医学图像分析软件,通过测定灰度值定量分析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病变。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病程分为两组,A组30例,病程〈5年;B组33例,病程〉10年;同期选择无帕金森病家族史,且排除帕金森综合征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的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应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用“手动分析”测得该区域平均灰度值,并以大脑左右半球相同部位的平均灰度值作为回声强度的量化指标,评定两侧黑质回声信号,同时与年龄、性别、病程做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A组、B组的黑质灰度值依次增高,病程越长灰度值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灰度值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r分别为0.019、0.032,P〉0.05),灰度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903,P=0.000)。结论黑质回声增强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中是稳定的标记,超声灰度值定量分析对于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多样性临床表现,探讨建立分子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6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序列分析方法检测ATP7B基因突变,并对p.Arg778Leu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43.5%)患者诊断时年龄<8岁,且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有2例出现K-F环,而59.3%的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表现为肝脏疾病的患者相比,以神经系统为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较大(P  相似文献   

14.
邱丽 《浙江临床医学》2012,(12):1471-1472
【摘要】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ies,pANCA)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正常健康人60例为对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ANCA,比较二者差异,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ANCA阳性率68.3%,正常健康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92.7%,灵敏度65.9%。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ANCA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和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短、病情越严重,pANCA阳性率越高。结论pANCA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点,病程越短、病情越严重,pANCA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避免延误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9年6月确诊的36例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肝病首发症状依次为腹胀、腹水(69%),纳差(56%),恶心、呕吐(50%),少见症状为呕血、黑便(11%),肝、脾肿大是最主要的体征;大多数患者肝功能异常;50%的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94%的患者血铜蓝蛋白〈0.2g.L-1。有30例早期延误诊断。所有患者采用低铜饮食,主要治疗药物为口服青霉胺(0.6~1.5g.d-1),2例晚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结论: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常被延误诊断,其诊断仍依赖于临床表现结合角膜色素环及铜代谢异常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62p、CD63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9例2型糖尿病患者CD62p、CD63,使用Nicolet Viking IVD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肌电图正常者为非DPN(A组,25例),神经电生理异常者为DPN(B组,34例)。健康对照组26例。结果CD62p、CD63的水平在糖尿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0.01),B组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D62p与CD63(r=0.564,P〈0.001)、FPG(r=O.402,P〈0.01)呈正相关,与左腓MNCV(r=-0.320,P〈0.05)、右腓MNCV(r=-0.299,P〈0.05)、左尺MNCV(r=-0.407,P〈0.01)、右尺SNCV(r=-0.382,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病程、GHB、TG、TC、BMI等无相关,CD63与FPG(r=O.623,P〈0.001)呈正相关,与左腓MNCV(r=-0.377,P〈0.01)、右腓MNCV(r=-0.285,P〈0.05)、右尺SNCV(r=-0.378,P〈0.05)呈负相关,与其余因素无相关。结论CD62p、CD63表达率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PD患者76例,记录所有PD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多巴丝肼剂量、受教育程度,并对所有PD患者行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Hoehn Yahr(H-Y)分期、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等评分,根据患者有无睡眠障碍将PD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earman分析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76例PD患者中,48例存在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3.2%,PD睡眠障碍组患者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障碍组患者,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05).P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UPDRS评分、H-Y分期,FSS评分、多巴丝肼剂量、HAMD评分有关(r =0.56~0.81,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无关.[结论]PD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弯在脊柱侧弯中最常见,有时还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营养代谢的异常,但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畸形矫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转归等进行深入研究意义巨大,但目前缺少相近研究。目的:观察后路钉棒内固定置入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探讨影响其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80例接受后路钉棒内固定置入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研究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X射线平片测量的冠状面Cobb’S角、躯干偏移度等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和患者病程均与内固定后矫正效果无明显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分布、侧凸的位置、侧凸的柔韧性均与内固定疗效相关(P〈0.05)。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可以获得明显的矫正效果,患者的年龄、侧凸的位置、侧凸的柔韧性等对内固定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患者的性别和病程对内固定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灵敏度、特异度等。方法收集SLE病例58例,按SLE疾病活动指数分为非活动组、轻度、中度、重度活动组,同时设对照组25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全自动血沉分析仪等分别检测抗核心抗体(ANA)、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Sm、C3、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1)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检出率与SLE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0.638,χ2=40.235,P=0.00)。(2)抗核小体抗体对SLE疾病诊断的灵敏度(51.72%)高于抗-ds-DNA(20.69%)和抗-Sm(41.38%),其特异度(92%)也与抗-ds-DNA(96%)和抗-Sm(92%)接近。(3)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与C3呈负相关(r=-0.595,P=0.00),与ESR呈正相关(r=-0.783,P=0.00),而与ANA核型、滴度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检测作为一项新的与SLE疾病活动密切相关、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将在SLE疾病诊断、合理治疗及疗效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在不同病情程度的克罗恩病(CD)小鼠模型建模前后的差异性表达及机制,寻找CD的新型血液标志物。方法80只小鼠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经肛门灌肠建立克罗恩小鼠疾病模型,分为4组,高浓度组(n=10),中浓度组(n=50),低浓度组(n=10),对照组(n=10),中浓度组于给药前、给药第2天,给药第7天,给药第14天,给药第21天5个时间点随机取10只小鼠,其余各浓度组以及对照组于造模后14 d取小鼠外周血行RT-PCR实验测定Tim-3 mRNA的含量,同时ELISA实验测定外周血中IL-4以及INF-γ的含量,取小鼠结肠切片后行HE染色,了解Tim-3 mRNA含量与其他各指标的关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的CD模型,造模药物浓度越高,小鼠的病理学评分越高,病情越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内,Tim-3 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14 d后表达量趋于平稳。平稳期,外周血中Tim-3 mRNA的表达量在高浓度2,4,6-三硝基苯磺酸组(2.12±0.24),中浓度组(1.68±0.18),低浓度组(1.37±0.12)以及正常对照组中(1.00±0.00)的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Tim-3的含量在CD小鼠模型起病急性期渐进性增加,给药7 d后趋于稳定,稳定期的Tim-3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CD病情程度的预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