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一致;较CTA检查,HR-MRI检查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血管检出率略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HR-MRI检查的非稳定性斑块比例(94.74%)高于CTA检查(63.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A检查的稳定性斑块检出率略高于HR-MRI检查,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HR-MRI诊断均能获得理想结果、明确动脉狭窄程度,但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对照组)正常颈动脉和6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组)分别行常规超声检查(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内镜导航超声成像,将两种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管壁和管腔显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正常颈动脉内壁均匀、光滑,呈整齐环状结构;颈动脉硬化表现为局部内壁不光滑,颈动脉斑块显示为大小不等的团块向腔内突出,表面不光滑,管腔不规则变窄;颈动脉狭窄支架表现为凸凹不平的支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表面不光滑.2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常规超声检出38个斑块,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检出4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伴50%以上狭窄20例,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其中3例狭窄不足50%;颈动脉狭窄支架后常规超声复查正常6例,未见明显狭窄,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其中2例支架内可见小斑块.结论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动态、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管腔内结构,提高前壁及侧壁的斑块显示率,更准确地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可作为常规超声有益的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杂音在颈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5例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在住院当日进行颈动脉听诊,随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依据病变轻重分为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杂音诊断颈动脉病变、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51.4%、58.3%、79.2%;特异度分别为86.6%、73.4%、63.2%;阳性预测值为89.5%、50.8%、13.3%;阴性预测值为44.5%、78.9%、97.7%;诊断比值比(DOR)为6.84、3.86、6.53。结论颈动脉听诊可以作为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初步筛查,但不能替代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特征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期间4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取77处颈动脉斑块,均接受三维超声VPQ技术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为金标准,分析三维超声VPQ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与CT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并测定内中膜厚度、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最窄处斑块厚度、斑块回声强度水平。结果:三维超声VPQ技术和CTA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Kappa值为0.901;狭窄程度越严重,内中膜厚度、NWI、最窄处斑块厚度水平越高,斑块回声强度水平越低(P<0.05)。结论:三维超声VPQ技术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度高,可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提高检测颈动脉斑块特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分别采用HR-MRI和DSA对其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颅内狭窄的诊断结果、不同形态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HR-MRI和DSA都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两者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诊断结果保持一致,HR-MRI在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诊断上稍低于DSA,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上准确率优于DSA(P0.05)。结论 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但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可为患者情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轻度狭窄21例(63.64%);中度狭窄6例(18.18%);重度狭窄5例(15.15%);闭塞1例(3.03%)。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轻度狭窄19例(57.58%);中度狭窄8例(24.24%),重度狭窄4例(12.12%);闭塞2例(6.06%)。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和踝臂指数(AB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50例患者为研究组,5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安静状态下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等,检查双侧颈动脉有无斑块、狭窄及闭塞;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多普勒频谱定量分析,记录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同时检测ABI。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狭窄率、闭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颈动脉管腔内径减小,IMT增厚,RI、PI增高,AB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及ABI测定为无创检查手段,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声、磁共振联合评价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准确性89.84%,Kappa=0.65;MRA诊断的敏感性62.96%,特异性100%,准确性84.38%,Kappa=0.59;超声联合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94.59%,准确性92.97%,Kappa=0.84.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超声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在早期预防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1日-2017年7月1日期间在盘锦市中医医院进行心血管筛查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病史患者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的体检健康者60例,2组受检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将2组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单纯内膜-中膜增厚粗糙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在临床中能够尽早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应用头颈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实施颈动脉狭窄诊断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宁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头颈部CTA扫描及颈部血管彩超,对比数字减影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23例SCAD患者的HR-MRI资料,观察其HR-MRI表现,并根据SCAD所在血管节段供血区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将其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分析SCAD的HR-MRI表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21例SCAD、84个血管节段纳入研究。共27个节段存在SCAD,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1个节段、椎动脉系统16个节段;其中11个发生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16个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卒中组)。卒中组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比例[54.55%(6/11)及72.73%(8/11)]大于非卒中组[19.18%(14/73)及1.37%(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OR分别为4.82及3.75,P均<0.05)。结论 SCAD最常见HR-MRI表现为管腔狭窄和/或壁内血肿,二者均系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价值,分析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在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超声科首次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并同期行DSA检查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Kappa检验CDFI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对诊断结果不一致患者,复查CDFI及回顾DSA动态图像阅片,分析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结果首次CDFI检查与DSA检查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0.7%(195/21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731,P<0.01)。两者诊断不一致患者经复查CDFI及回顾DSA动态图像阅片发现,其中4.7%(10例)因治疗后病情变化所致不符,1.4%(3例)因两项检查成像原理不同,3.2%(7例)因两项检查医师诊断结果不符。 结论CDFI检查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好,对部分诊断结果不一致患者应综合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ICVD患者(缺血组)及79例无ICVD患者(对照组)的TCCD和(或)TCD及颈动脉超声资料,观察颅外动脉及颅内动脉超声征象,并与CTA或DSA结果进行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CDU检测指标与ICVD的相关性。结果 经CTA或DSA证实,缺血组颅内动脉狭窄22例(22/107,20.56%),颅外动脉狭窄77例(77/107,71.96%);对照组颅内动脉均无狭窄,颅外动脉狭窄34例(34/79,43.04%)。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颅外动脉的IMT、斑块数量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U诊断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CTA或DSA的一致性中等(Kappa=0.730),诊断颅外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83)。ICA狭窄(P=0.005)、软斑/溃疡斑(P=0.002)、VA狭窄(P=0.029)与ICVD的发生相关。结论 CDU诊断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与CTA或DS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CA狭窄、软斑/溃疡斑、椎动脉狭窄是I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患者颅外颈动脉MSCTA和超声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SCTA和超声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定性及狭窄程度判定的价值及两种检查方法间的一致性。方法:对41例脑梗塞病例行MSCTA及超声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DS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采用一致性检验,观察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68.85%(28/41)、82.93%(34/41)的患者发现有颅外颈动脉、颈动脉斑块。MSCTA、超声分别发现了共76处、69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60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5%(45/60),Kappa值为0.5915。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判断一致性为78.26%。Kappa值为0.6882。对DSA证实的3处颅外颈动脉闭塞,MSCTA均做出了正确的诊断,超声正确判断1例,另两例分别误判为中、重度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MSCTA、超声在斑块的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判定上体现了良好的一致性,MSCTA可能检出更多的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血管闭塞的判断上,MSCTA较超声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王小燕  蓝春勇  钟维章  张步林 《临床荟萃》2009,24(16):1406-1408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CDU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血管检测,每例患者均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得出了二维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5%、94.7%、95.0%,CDU频谱诊断中重度以上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7.3%、97.4%、90.0%。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结果表明CDU和DSA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CDU形态学测定与DSA的Kappa值为0.787,CDU血流动力学测定与DSA的Kappa值为0.669。结论在评估狭窄程度方面,CDU与DSA一致性好,对于大多数中、重度以上的狭窄。CDU可以取代有创性DSA,甚至仅凭超声检查结果就能对70%~99%狭窄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评价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比增强磁共振(CEMRA)及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64.29%;CEMRA诊断的敏感性96.88%,特异性71.43%。结论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较高、无创伤,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CEMR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超声,一次检查可显示颈动脉全程。DSA检查仍为评价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须有机结合超声、CEMRA和DSA检查,以全方位了解狭窄的颈动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99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以及两种方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MI(79.80%vs.5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4,P=0.000)。两种方法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5)。Kappa检验显示SMI与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一致性(Kappa=0.464,P=0.000)。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超声造影敏感性高,更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的长期随访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20.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血清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TCD检查,且均采集静脉血检测其血清D-D水平。比较TCD与CTA检测颅内动脉狭窄的结果,以CT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D对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D-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记录曲线下面积(ALTC)。【结果】CTA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检出颅内血管狭窄者81例,总检出狭窄血管202条,无狭窄者31例。TCD检测出狭窄血管191条,TCD对狭窄血管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2,其中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最高,灵敏度为91.76%,阳性预测值为93.98%,一致性最好,Kappa值=0.85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AUrC值为0.714,以>0.85 mg/L为分界点时诊断价值最高,灵敏度为48.15%,特异度为87.10%;TCD联合血清D-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3.83%,准确性为95.54%,明显高于血清D-D单一检测(P<0.05),与TCD单一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联合血清D-D检测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对MCA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