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1年后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研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等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透析前与透析1年后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善。控制干体重、血压及改善贫血、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有利于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1年后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研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等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透析前与透析1年后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舒张功能无明显改善。控制干体重、血压及改善贫血、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有利于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自主神经损伤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等相关因素影响.方法选择长期透析的患者及同期门诊体检人群80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尿毒症组、常规血液透析组和β-受体阻滞剂组,分别校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并同步监测患者动态血压.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①正常对照组与尿毒症组、常规血液透析组;倍他乐克组与尿毒症组、常规血液透析组间主要HRV指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或P<0.01);而尿毒症组与常规血液透析组间,HRV指标两两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②尿毒症血压正常组与尿毒症肾性高血压组之间HRV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尿毒症患者有明显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损害;②常规血液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损害,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损害,对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③尿毒症肾性高血压可加重尿毒症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所以,除了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外,严格控制好血压亦可延缓长期透析尿毒症患者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观察血液透析前后IL-6、TNF-α的变化.方法检测22例健康人、22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以及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IL-6、TNF-α的水平,采用心脏超声测定22例健康人和22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和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以及两者的比值(E/A).结果①22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以及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前、透析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透析后血清IL-6、TNF-α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22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中有11例(50.0%)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8例(36.7%)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4例 (18.2%) 同时合并有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不全 (P < 0.05);③尿毒症患者未透析组血清IL-6、TNF-α水平与E/A值、EF%呈负相关(P<0.05),IL-6与TNF-α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6与TNF-α可能参与了尿毒症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两者协同作用可加速心功能的恶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主要是由尿毒症本身免疫细胞处于激活状态所致而不是由透析膜影响体内的炎症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房颤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影响HD患者的生存率。心电图指标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预测心房纤颤的可靠性指标。透析中的血钾迅速下降可能是诱发房颤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透析液钾离子浓度对HD患者Pmax、Pd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月期间于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科行规律透析的窦性心律患者117例。于研究第1周的周中透析应用钾浓度2.5mmol/L透析液(DK 2.5),第2周周中透析应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DK 3.0),余各次依旧使用钾浓度2.5mmol/L透析液。DK 2.5与DK3.0透析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心率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两次透析时的超滤量,留取透析前、后的血液样本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与血清电解质水平。结果 117例HD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6.7±12.2(25~75)岁,平均透析龄77.3±53.6月。2次透析相比,超滤量、透析前后的血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K 3.0与DK 2.5透析前各生化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仅DK3.0透析后血钾高于DK2.5[(4.0±0.4)mmol/L比(3.7±0.3)mmol/L,t=10.159,P0.001]。透析后均可见Pmax延长、Pd增加。DK3.0透析后Pmax小于DK 2.5透析后Pmax[(115.8±10.7)ms比(121.1±11.6)ms,t=-6.215,P0.001]、Pd亦然[(40.4±9.7)ms比(46.2±10.3)ms,t=-5.989,P0.001]。DK 2.5和DK 3.0的透析前后血钾变化与单次透析前后Pmax变化间无线性关联(DK2.5:r=0.116,P=0.213;DK 3.0,r=0.151,P=0.585),与单次透析前后Pd变化间亦无线性相关(DK 2.5:r=0.163,P=0.079;DK3.0,r=0.166,P=0.074)。结论提高透析液钾离子浓度可以减轻透析后Pmax、Pd的延长,长期应用钾离子浓度3.0mmol/L透析液可否减少HD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52例及同期正常对照组45例,分别对透析组与对照组,和血液透析前后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透析组血液中TM、vWF、TAT、PA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透析组患者透析后TM、vWF、TAT、PAP浓度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明显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液透析加重其紊乱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左室容积及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40例为尿毒症组,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于透析前和透析后1~2 h内,应用RT-3DE测量受检者左室容积及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舒张失同步指数(DDI16)、收缩失同步指数(SDI16)、平均舒张末期时间(MED16)、平均收缩末期时间(MES16)。结果透析前,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组EDV较高,EF较低,SDI16、DDI16、MES16、MED16均较高(均P0.05)。透析后,尿毒症组EDV仍大于对照组,但较透析前减小;EF仍小于对照组,较透析前更小;SDI16、DDI16仍大于对照组,但较透析前减小(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体内因水钠潴留等原因导致的左室前负荷过重,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左室节段性收缩及舒张功能。RT-3DE可以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新指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近些年来收治的肾内科患者中随机抽取37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出3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分别测量观察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后6个月及对照组在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及透析后6个月的肱动脉基础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前及透析后6个月反应性充血后的FMD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透析前与透析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透析前后硝酸甘油介导的NMD相对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可进一步加重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弼虎  张秀梅 《临床荟萃》2011,26(5):388-390,394,F0003
目的了解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致肿瘤易感性。方法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碱性磷酸酶染色(SAP)法检测对照组、尿毒症未透析组及尿毒症透析组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CD4+、CD8+百分比的变化。结果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CD3+(58.90±2.10)%、CD4+(34.70±1.70)%、CD8+(24.80±1.3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3+(68.17±4.70)%、CD4+(41.82±3.15)%、CD8+(28.90±2.10)%(P〈0.05);尿毒症透析组,透析前(1.00±0.10),透析后(1.03±0.16)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45±0.18)(P〈0.05)。尿毒症血透组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比较,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未透析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血液透析过程未能有效地改善尿毒症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增加了血液透析患者肿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类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醋酸纤维素膜(CA)、血仿膜(HE)、聚砜膜(PS)透析器进行透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初用、复用透析器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0min、270min)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同时选择尿毒症非透析患者、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P-选择素水平。结果 尿毒症非透析患者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P-选择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开始15分钟后,P-选择素水平升高,与透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透析的进行,血清P选择素水平继续呈上升趋势,透析270分钟与透析前相比差异更显著(P<0.001)。不同种类透析膜中,CA对血清P-选择素的影响显著大于HE和PS,三种透析器复用对血透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影响与初用相比显著下降(P<0.06),三种透析器复用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ID过程中P-选择素显著升高是导致血透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原因之一,HE和PS对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弱于CA。  相似文献   

11.
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况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与心血管事件及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78例,以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微炎症标志物,按观察开始时血清超敏CRP水平分为2组:超敏CRP正常组87例,超敏CRP升高组91例。定期监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超敏CR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脂、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f/V),B超测定心脏左心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前后径(LV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回顾性分析60个月,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和总死亡率的情况。利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CRP与心室结构功能的关系,两组生存曲线及评价微炎症与死亡危险度的关系。结果 存在微炎症的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室结构指标LAD、IVST、LVD、LVMI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LVEF低于正常组(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LAD、IVST、LVD、LVIM呈正相关(严0.298,r=0.331,r=0.321,r=0.342,P均〈0.05),而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343,P〈0.01)。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60个月存活率升高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生存分析显示,血清超敏CRP独立于性别、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浆白蛋白、血脂、平均动脉压等因素之外,与死亡危险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微炎症时超敏-CRP持续增高,持续增高的超敏-CRP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 )、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max -Pmin),比较两组心电图和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45.3±10.8)m s、(30.7±11.0)m s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Pma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max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LVMI值为(152.4±14.9)g/m2,与对照组(101.1±9.2)g/m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P波离散度、Pmax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其可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左心房改变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将160例患者分为三组,持续性房颤患者54例为A组,阵发性房颤患者52例为B组,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的患者54例为C组.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观察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isp),并分析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患者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max增宽,Pdisp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更大(P<0.01).结论 左心房扩大、Pmax增宽、Pdisp增大与房颤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90例。依据患者是否伴阵发性房颤分为两组。不伴阵发性房颤 (A组 ) 6 0例 ,伴阵发性房颤 (B组 ) 30例 ,均接受PBMV术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个月P波最大时限 (Pmax)和P波离散度 (Pd)。结果 术前B组患者Pmax及Pd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术后 3个月B组患者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低 (P <0 .0 1)。结论 Pmax及Pd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PBMV术可改善心房电传导。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及P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住院期间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共261例,采用替米沙坦干预,小剂量组予20~40 mg/d,大剂量组予60~80 mg/d,观察不同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Pd、Pmax的变化及住院期间Af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小剂量治疗组相比,大剂量治疗组患者Pmax、P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较治疗前Pmax及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小剂量治疗组中,治疗后Pmax及Pd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住院期间AF的发生比例较小剂量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替米沙坦较小剂量替米沙坦能更明显减小Pd及Pmax,同时减少住院期间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琪  翟茜  刘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304-630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4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分为两组各210例,Ⅰ组为并发PAF患者(疾病组),Ⅱ组为无PAF患者(对照组).将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Pmax:Ⅰ组显著高于Ⅱ组[(118.24±11.04)ms比(105±9.6)ms,P<0.05];Pd:Ⅰ组显著高于Ⅱ组[(48.02±10.29)ms比(34.82±8.66)ms,P<0.05].结论:Pmax及Pd可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PAF发生的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7.
林桐梅  李中华 《临床荟萃》2012,27(8):657-659,663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d)的影响.方法 选择EH并PAF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美托洛尔)37例和对照组(氨氯地平+美托洛尔)35例,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血压、Pmax、Pd、LADd及心房颤动复律后3、6、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Pmax(113.4±8.3)ms vs (121.7±8.4) ms、Pd(40.6±7.3) ms vs (44.2±6.9) ms、LADd(33.5±1.4) mm vs (35.8±1.5) ms(P<0.05或<0.01).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例数在6、12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6,P>0.05).结论 缬沙坦用于EH并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可减小Pmax、Pd、LADd,同时可部分预防房颤的发生,其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检测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心房扩大的患者105例和105例健康人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以Pmax≥10ms、P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心房扩大与Pd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房扩大组的Pd值明显增大,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比较,Pmax无明显差异。Pd值用于诊断心房扩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max。结论:心房扩大可导致Pd值增大,Pd值可作为诊断心房扩大的一个有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方法观察3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max、Pd。结果两组Pmax(123.99±3.61ms、110.37±2.58ms)、Pd(45.82±2.93ms、29.13±3.57ms)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max≥120ms和Pd≥40ms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分别为92%和96%,特异性分别为91%和95%。结论Pmax延长和Pd增加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胺碘酮复律前后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探讨Pmax、Pd对AF胺碘酮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45例阵发性AF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d,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39±11)VS(27±13)(P〈0.01)。Pd≥40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Pd〈40组明显为高(68%VS45%,P〈0.01)。结论 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