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1)麻风复发;(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3.
未定类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WHO推荐给予短程联合化疗。一些人观察到对少菌型麻风6个月的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但对未定类麻风的资料不多。作者用12个月的联合化疗治疗未定类麻风42例,均为未治的新病人,男38例,女4例,年龄15-45岁。主要症状为斑疹、浅色斑、红斑及感觉障碍,皮肤涂片查菌均阴性;病理切片见毛细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的炎性浸润,70%可见表皮萎缩,所有病人的神经内及神经束膜均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10%可见抗酸菌;Dharmendra抗原试验早期反应14例为弱或中度阳性,晚期反应2例为中度阳性。按WHO少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后,皮肤损害仍活动的9例(21.4%),明显进步15例(35.7%),不活动18例(42.8%)。单一皮损比多发皮损的疗效好,不活动的18例均为单一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6岁,全身红斑、结节10年,加重1个月。患者曾多次于外院就诊,以"皮炎""泛发性湿疹""结节性红斑"治疗,无明显好转。双侧眉毛、睫毛脱落,全身大小不一红斑、结节,两侧尺神经、左侧腓总神经轻度增粗。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深部血管周围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中可见泡沫样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麻风结节性红斑。  相似文献   

5.
婴儿男,6月大时出现全身红斑、水疱和大疱,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诊断: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岁以内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国内报道少见。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0岁。躯干、下肢散在结节,眉毛稀疏十个月。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结节,双侧眉毛稀疏,双侧眶上神经和耳大神经明显粗大,踝以下感觉减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可见团块状组织样细胞浸润,细胞交织排列成席纹状,神经肿大,周围单一核细胞为主的中度浸润,未见典型的泡沫细胞。抗酸染色可见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阳性棒状杆菌。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患儿女,6个月。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多发红斑、水疱和大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及胶原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均可见基膜带免疫球蛋白(Ig)G带状沉积,疱病自身抗体提示抗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明显升高。诊断: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左手麻木4年,全身丘疹、斑块、结节、双侧脱眉1年,左手畸形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表皮下无浸润带,真皮层见结节性或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见灶性淋巴细胞,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5个月。右侧下肢伸侧反复浸润性红斑、水疱5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下肢伸侧红褐色斑块,表面呈橘皮状,皮损右侧可见水疱形成,Darier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浅中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结合病史、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以肥大细胞瘤为表现的婴儿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未予特殊处理,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11.
褶皱部色素性扁平苔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告1例褶皱部色素性扁平苔藓。患者男,63岁。腹股沟、腋窝对称性灰褐色斑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内可见噬黑素细胞,类性细胞带状浸润不明显,部分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48岁。双前臂暗红色丘疹和结节半年,泛发全身伴瘙痒3个月。无麻风病家族史,曾被误诊为结节性痒疹和湿疹,治疗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突变平或消失;真皮内泡沫样组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4+)。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麻风病皮损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图像特征,为无创辅助诊断麻风病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RCM检查8例麻风病患者皮损,与同处皮损的组织病理对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意义。 结果: 与组织病理特点比对,麻风病皮损RCM图像特点为:瘤型麻风(LL)、界线类偏瘤型(BL)见表皮萎缩、角化过度、棘层萎缩,真皮浅层片、灶状“蛙籽样”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明显可见“无浸润带”形成;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见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管周散在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结论:RCM可以作为筛查麻风病的辅助检查技术,为今后麻风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 WHO 推荐的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PBR)治疗了323例少菌型麻风病人并且随访了7.5年。PBR 的疗期为6个月,如果在6个月后红斑和浸润持续存在,临床疗效不明显,则治疗延长6个月。结果:完成6个月治疗的214例病人中,有131(61.2%)例在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71例(33.2%)皮损部分消退,9例(4.2%)未见皮损变化.3例(1.4%)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的病人经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0岁。反复四肢、躯干结节、斑块伴发热半年,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结缔组织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灶片状炎细胞浸润。真皮内血管、神经、汗腺周围可见泡沫样细胞聚集。特殊染色:AFB(+)、GMS(-)、PAS(-)、GRAM(-)。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结果:右耳垂5+,右眉弓6+,右颧6+,下颌6+,平均细菌密度指数5.75。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一直误诊误治,未正确诊断,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对麻风的认识和警惕性。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7岁,口唇上方及左眼睑红色丘疹1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密集的组织细胞浸润,并可见大小不等的组织细胞团块,其内可见大量的多核巨细胞,个别巨细胞内可见吞噬的淋巴细胞,团块表面混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S-100蛋白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诊断:皮肤型Rosai-Dorfman病。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12岁。四肢丘疹、结节、斑块6个月。患者既往无麻风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四肢见粟米至绿豆大小肤色或淡红褐色丘疹、小结节,左肘关节屈侧、左小腿分别见一3cm×4cm,1cm×2cm大小红褐色斑块,左手背见多个黄豆至鹅蛋大小红褐色不规则斑块,境界清楚。未见丘疱疹、水疱,眉毛无脱落,皮损处痛温觉减退或局部消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见一无浸润带。真皮内见结节状或大片状梭形或多角形组织样细胞浸润,并见稀疏淋巴细胞分布。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4+)。诊断:组织样麻风瘤。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9岁。四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红斑伴发热1月。患者于2006年1~10月先后4次在外院住院治疗。曾诊断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Sweet综合征,并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最终突发昏迷及消化道出血于同年11月抢救无效死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核尘,部分血管扩张、充血,可见红细胞外溢,切片抗酸染色阳性。最后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5岁,双眉脱落,面、臀部、四肢浸润红斑、紫癜、血疱、疼痛4 d。皮肤科情况:双眉、睫毛、体毛脱落,爪形手,面、臀部、四肢远端皮肤见散在浸润性坏死性红斑和紫癜,部分皮损上可见血疱、破溃形成糜烂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坏死,其下可见大疱,疱内见大量红细胞,真皮内血管及周围纤维素样坏死,周围见中性粒细胞浸润、核碎裂、管外红细胞,真皮内可见泡沫细胞肉芽肿;抗酸染色分枝杆菌阳性。BI=4.0。诊断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Lucio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婴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LCAI)。患儿女,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腹出现一界限清楚的淡蓝色斑,皮损渐扩展累及左下腹及双侧腹股沟,皮损中央渐萎缩、凹陷,周边呈暗红色,皮下血管清楚可见。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脂肪小叶间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脂肪细胞萎缩,真皮深部汗腺周围及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LC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