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小丹 《校园心理》2016,(2):105-107
本文调查研究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力求能够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家庭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居住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年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亲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没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与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PHSS)对249名农村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②农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存在性别差异。②农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父命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 父母应注重和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模式、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他评家庭教养模式量表、中学生应对问卷和SCL-90对133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性别和年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家庭教养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在控制性别、年级以及家庭教养模式的情况下,中学生应对方式则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更大一些。结论:中学生心理状况的3个因子性别和年级差异较小,家庭教养模式和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抽取 2 0 6名青少年为本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生 1 0 4名 ,女生 1 0 2名 ,每位被试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其父母完成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CBCL)。结果 青少年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男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男生的行为问题有一定关联。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父母亲要重视改善教养方式 ,减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求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及自编的被试及其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项目测查初一~高三各个年级的 475名学生 ,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男生和女生所感受到的父母养育方式、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NC、PC、M4、F1、F6等因子可以较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质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产生最直接最大的影响 ;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必须重视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 ,改善中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郑月清 《校园心理》2013,11(1):50-51
<正>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1]。1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1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而家庭教养方式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得最早、最多,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1.1.1溺爱型:即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父母不恰当地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袒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特征与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22名私立学校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测查,通过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对测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发现私立学校普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恐怖倾向、身体焦虑方面值得关注;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稳定性难度上,学生人格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学生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发现主要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及其所辖县(市)的初高中学生855名(男生453名,女生402名)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有关的家庭危险因素依次为教养方式得分总和、父亲对孩子缺乏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嗜好多,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关系密切。结论 中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父亲素质低、父母教养方式不良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环境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选取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252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同学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FES-CV)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结果: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家庭的组织性与知识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家庭的矛盾性与控制性与中学生网络成瘾呈正相关。结论:父母的温暖理解,生活有规划,知识性高的家庭能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矛盾,过分控制的家庭会增加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新生的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为进一步进行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才影响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某一流重点大学新生共2214人和内蒙古某非重点大学新生1781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所大学新生在父母养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居住地区、经济条件、家庭类型、父母关系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结论:大学生的事业成就受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格障碍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格特点并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 2 2 0 5人 ,对“人格诊断问卷”阳性者进一步用IPDE按ICD -10诊断系统进行临床诊断 ,对确诊的 5 5名病例和 2 2 0名对照进行 1∶4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人格障碍的可疑危险因素。结果 :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低、独生子女。本研究未见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的偏爱、父母的情感温暖、父母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民族与人格障碍之间有显著关联。结论 :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父母们应改善不良的养育方式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使子女的人格健康地发育。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应给予干预性指导和治疗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及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探讨北京城区中学生人格偏离的阳性率和分布状况 ,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 ,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四所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共 114 8名。结果 :“人格诊断问卷”量表总均分为 2 3 94,轻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14 3 % ,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3 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多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拒绝、过度保护、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人格偏离的发生。结论 :中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重视的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均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不良因素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在北京市城近郊区15所幼儿园及散居3-6岁幼儿中调查感觉统合失调,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及父母养育方式诸方面的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年龄大,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保护因素;而母孕期与婴幼儿期的不良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婴幼儿期不良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对于幼儿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方法1317名中北大学本科生参与本研究。对所有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使用SPSS13.0和Lisret8.53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和路经分析。结果路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男女大学生而言,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均会影响其网络成瘾行为。结论在探究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其家庭因素,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强调与其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沟通,找出网络成瘾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版 )、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 34名成绩不良儿童和 4 7名成绩优良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学习成绩不良儿童较成绩优良儿童行为问题较多 ,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相关分析显示 ,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的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 ,与父母的偏爱呈正相关 ;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成绩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以及过度保护等与儿童自我意识的不同维度呈负相关。结论 :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 )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在PDQ-4 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筛查阳性人群在父母教养方式某些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筛查阴性人群。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中某些因素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性行为及相关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高中生性行为与精神症状和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高二学生915名,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SCL-90和自编的性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与异性有过接吻占30.6%,抚摩过异性隐私部位14.8%,发生过性交8.5%。避孕措施中避孕套3.1%,体外射精1.2%,安全期避孕法0.7%,口服避孕药占0.2%,用过不同方法2.2%,无避孕1.6%。发生过性交的男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问题较多,而发生性交的女生SCL-90症状多且严重。结论:各种性行为在学生中均有发生,男生发生性交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有性交行为的女生心理问题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350名郑州市的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分别在是否单亲家庭(t=3.079,P<0.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04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攻击性认知分别在性别(t=1.870,P<0.05)、是否单亲家庭(t=2.653,P<0.01)、是否担任班干部(t=-2.24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学生的攻击性在性别、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目的:探讨儿童家庭环境、学业成绩、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测量了368名10-16岁在校儿童。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儿童环境诸因素对其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呈现正性影响;拒绝否认养育方式则有明显的负性影响;而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受教育程度、学业成绩、性别、独生子女和家庭结构等因素均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儿童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