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应答无显著差异,提示HBV基因型可能对ADV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患者HBV基因B和C型与国产阿德福韦酯片(ADV)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有限双盲、安慰剂(PLB)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DV+ADV组:ADV 10 mg/d,治疗48周,疗程48周,共145例)、对照组(PLB+ADV组:PLB 10 mg/d,24周后改用ADV 10 mg/d,治疗24周,共71例).用PCR-RFL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结果 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占66.7%,B型占25.2%.B型多见于广州患者,较C型患者明显年轻(26.98岁 vs 31.71岁,P=0.001),既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明显较少.感染B基因型患者48周血清中HBV DNA与基线相比平均下降(-3.86±1.44)log10拷贝/ml(ADV+ADV组)和(-3.63±2.10)log10拷贝/ml(PLB+ADV组),与C基因型患者的(-3.87±1.24)log10拷贝/ml(ADV+ADV组)和(-3.41±1.82)log10拷贝/ml(PLB+ADV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B和C基因型患者的血清学应答(HBeAg阴转率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间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乙肝病毒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国产阿德福韦酯片10 mg/d治疗均可取得显著的抗乙肝病毒复制作用,疗效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黎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42例HBeAg阳性、HBVDNA〉105copies/ml、ALT〉2倍正常值上线的黎族CHB患者,每天口服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治疗4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动态观察HBeAg、HBVDNA和ALT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中,HBVC型是优势基因型(57.14%),其次为B型(38.10%),也有D型(2.38%)和C+D型混合感染(2.38%)的存在。经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48周后,B型患者HBeAg阴转率(37.50%)、病毒应答率(56.25%)和血清ALT复常率(62.50%)均高于C型的29.17%、50.00%和54.1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C型是海南岛黎族HBeAg阳性CHB患者的优势基因型,HBV基因型可能对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和C型与阿德福韦酯的疗效关系。方法选取应用阿德福韦酯10mg/d进行抗病毒治疗12、24、36、48周的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分析基因型,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不同基因型HBV的疗效。结果 136份样本中,HBV基因B型39份,HBV基因C型97份。在治疗12、24、36、48周时,B基因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血清HBVDNA水平下降比例≥2log10及完全抑制情况与C基因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观察的样本中,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B型和C型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的2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并对各HBV基因型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可能因素进行探讨。结果HBV基因型B型对拉米夫定治疗的应答率为40.6%,C基因型的应答率为21.2%,两组应答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B基因型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26.3%,C基因型为12.4%,统计学方法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YMDD变异发生率B基因型组为13.2%,C基因型组为37.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B基因型的疗效优于C基因型,其疗效机理可能与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容易发生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充足的发展,其对乙型肝炎的转归、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并了解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HBV基因型和HBV-DNA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免疫标志物,并对三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5份标本检出基因B型138例(32.47%),基因C型272例(64.00%),B\C混合型15例(3.50%),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发现C型基因HBV-DNA含量与HBeAg阳性率均高于B型基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临床诊断分析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ASC)以B型基因为主,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以C型感染为主.结论 浙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C为主,未检出其他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中基因C型较基因B型更易转为慢性化,基因C型HBV感染者所致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确定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方法 采集山西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利用PCR扩增得到HBV的S基因和C基因;用MEGA3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约93%样本的HBVS基因和C基因序列均位于HBV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C,近7%的样本其S基因和C基因序列位于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B。结论 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多数为基因型C,少数为基因型B,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9.
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和特点。方法 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将PCR产物应用ABI377自动测序仪直接做核苷酸序列分析,并用DNA STAR软件进行种系发生分析及基因型鉴定。结果 HBV DNA标准株P基因片段可进行基因分型。在沈阳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中可检出基因型B、C和D,检出率分别为22%、50%和28%,基因型C分布与基因型B、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间各基因型间分布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测定HBV DNAP基因序列片段可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有基因型B、C和D型,其中基因型C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徐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HBVDNA阳性者共15 0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各30例。其诊断均符合2 0 0 0年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型肝炎防治方案。15 0例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 2 0℃保存。HBVDNA定量检查用RocheLightcycler荧光定量扩增仪,试剂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以10 4 copy ml为阳性;HBV M用上海荣盛公司ELISA试剂;ALT的检验用英国朗道试剂。HBV基因分型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由广州蓝星公司提供,其所用引物为:prime 1:3′CCCTTCT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HBV特异性CTL的关系.方法 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阳性45例,其中B基因型23例(51.11%),C基因型22例(48.89%).ALT>2×正常参考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正大天睛药业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后,HBV特异性CTL(0.68%±0.11%)高于治疗前(0.33%±0.11%),t=8.36 P<0.001,HBV DNA(3.01±0.2)log10拷贝/ml低于治疗前[(6.27 ±0.70)log10拷贝/ml]t=12.63 P<0.001,HBV DNA阴转(<500拷贝/ml)43例(61.43%).HBeAg阳性45例中发生HBeAg转阴13例(28.89%),HBeAg血清学转换8例(17.78%),HBeAg血清学转换者HBV特异性CTL(0.86 ±0.05%)高于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37例,82.22%)的HBV特异性CTL(0.61%±0.07%),t=7.88,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8例中,B基因型7例(占B基因型30.43%),C基因型1例(占C基因型4.55%),x2=5.15,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能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并可能与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T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特异性CTL的影响.方法 对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ALT>2×正常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CHB患者用阿德福韦酯(正大天睛药业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术检测HBV特异性CTL.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3个月后,HBV特异性CTL(0.52±0.11)%高于治疗前(0.34±0.14)%,t=6.78 P<0.01,HBV DNA阴转(<1×103拷贝/ml)28例(62.22%).17例未阴转的患者,HBV DNA水平治疗后3个月[(4.18±0.4)log10拷贝/ml]低于治疗前[(6.23±0.73)log10拷贝/ml]t=9.99,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能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 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 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 mg/d+ADV 10 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t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同差异.结果 (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ll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 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 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 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 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 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 mg/d+ADV 10 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t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同差异.结果 (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ll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 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 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 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MV)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和可能的肾功能异常。方法36例无核苷类似物治疗史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给LMV 100mg/d单药抗病毒,观察组(n:18)给LMV 100mg/d+ADV10mg/d,同时均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血清肌酐变化,病毒学应答率和病毒学反弹发生率,统计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况、HBV载量、血肌酐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2组均无死亡发生,自身前后对比肝功能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DNA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88.89%VS66.67%,P〈0.05)。(3)观察组无病毒学反弹发生,对照组3例(16.67%)发生病毒学反弹,HBVP区基因测序均系rtM204V变异。(4)2组患者均无血肌酐增高发生。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LMV初始联合ADV1年治疗在肝功能改善、病毒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LMV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短期应用甘草酸二胺(甘利欣)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有限的(24周)双盲、安慰剂(PLB)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ADV ADV组:ADV10mg/d,治疗48周;PLB ADV组:PLB10mg/d,24周后改用ADV10mg/d,治疗24周,共48周。评价研究过程中使用甘草酸二胺对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及生化应答的影响。结果ADV ADV组和PLB ADV组应用甘草酸二胺和未用者间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治疗0~24周期间短期应用甘草酸二铵的两组患者,治疗前人口学、既往治疗史、HBV DNA和ALT水平间无差别。治疗12、24周后,ADV ADV组血清中HBV DNA平均水平明显低于PLB ADV组,HBV DNA与基线相比的下降量则明显高于PLB ADV组患者,P<0.05。结论甘草酸二胺单独应用不能替代ADV的抗病毒作用,但与ADV同时应用不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