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在36幅经椎间盘中心平面的CT横切扫描图像上,对下腰段82个正常椎间盘(男49个,女33个)及后方之硬膜囊,椎管的矢径,横径和面积进行了测量,通过与40个(男27个,女13个),椎间盘膨隆断面各项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硬膜囊面积/椎间盘面积,硬膜囊矢径/椎间盘矢径及椎管矢径/椎间盘矢径等三个指数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消融髓核成形术中消融时间与椎间盘内压变化之间的量效关系,并观察消融后椎间盘髓核、终板形态学改变,探讨最佳的消融时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月龄的小型猪6只,平均体重22.5 kg,雌雄不拘,选取L1-S1共6个椎间隙进行消融,按消融时间的长短分10个不同时段测定消融后椎间盘内压,找出消融时间/椎间盘内压变化曲线。于不同消融时段随机从动物活体取出单个完整椎间盘,对髓核及终板进行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动物正常椎间盘内压为(24.45±1.04) mmHg,椎间盘内压力符合正态分布,P>0.05。椎间盘内压随消融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消融70 s后椎间盘内压达到平衡,70 s后椎间盘内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显示消融后髓核组织出现空洞,消融至120 s时软骨终板完整,未见明显损伤。结论:椎间盘内压测量可以作为消融髓核成形术中椎间盘内压变化的监测手段,椎间盘内压变化与消融时间存在较明显的量效关系。消融70 s时椎间盘内压达到平台期,超过70 s后椎间盘内压的减少不再明显,消融区域未见扩大,软骨终板未见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3.
脊柱内固定后椎间盘营养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脊柱内固定后椎间盘的营养途径。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行墨汁灌注后,观察同一动物非固定区中椎间盘与固定区域椎间盘的墨汁分布情况,观察相同位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墨汁分布情况。结果:软骨终板有血管从中经过,椎间盘营养来源分主要和次要途径,内固定后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产生分离,椎间盘会新生较多小血管,且血管缓慢而淤积。结论:内固定节段椎间盘处于低应力状态下,一定时间后,营养代谢的改变会导致椎间盘退行样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再生中心郑宏志主任最近在该院介绍了一种人工颈椎间盘植入的新手术治疗颈椎病。传统的椎间盘手术是将突出部位椎间盘摘除,再将相邻椎间盘融合到一起,达到解除压迫和稳定脊柱的目的,就算手术成功,接受手术的那一节椎间盘从此就失去了作用,而其原本应负荷的重力及扭力,也会转移至其上下节增加了上下节椎间盘日后产生退化性病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李守贤 《医学信息》2010,23(3):793-794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具有自身免疫抗原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症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积液和血清中IgG、IgM含量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在突出椎间盘组织标本中发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以及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迭,不同类型的椎闰盘突出其自身免疫反应所诱导的炎症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并和腰腿痛的症状有明显的相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重要作用机理之一,是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最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一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最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后节段的活动以及临近节段椎间盘、椎体内应力改变。方法建立C4~C7有限元模型,于C5C6之间分别植入人工椎间枯及植骨融合,计算在正常加载下压缩、屈曲、侧偏、轴向旋转时C4C5椎间盘及C5椎体内应力变化,以及C5C6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植入人工椎间盘后,该节段的活动基本正常,植骨融合术后该节段的活动丧失60~80%。植骨融合术后在压缩状态时,临近的上下椎间盘内应力明显增加,C5椎体内应力增加幅度最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临近节段椎间盘及椎体内应力变化很小。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活动,对于临近节段的牛物力学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s, IDDDs)是跟衰老相关的典型脊柱疾病,是造成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关于IDDD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而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IDDDs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前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动物从不同方法诱发其椎间盘退变,可以部分模拟人类的椎间盘退变这一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并以此探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和药物治疗手段。本文总结了当前常用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且对比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局限性,建议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验对象、实验时间、病理要求等条件,选定最适合其研究的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部分切除对颈椎运动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三维运动学的测定方法观察了椎间盘部分切除对颈椎运动学的影响。方法为将8个杂种犬新鲜颈椎活动节段标本施加模拟颈椎活动方式时的载荷,观察和记录椎间盘切除前后的三维运动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椎间盘部分切除可明显地改变颈椎的运动学特性,影响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三点法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IDEAL)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49.4岁;病程1天~3年,平均病程(65.0±16.2)天;发生椎间盘突出部位L1/2椎间盘2例,L2/3椎间盘7例,L3/4椎间盘23例,L4/5椎间盘56例,L5/S1椎间盘48例。采用T2WI IDEAL水相位图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对椎间盘进行分级,并测量各椎间盘T2信号强度(T2SI)。采用矢状位DTI图测量各椎间盘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椎间盘不同Pfirrmann分级间FA、ADC值及T2SI,并统计分析FA、ADC值及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最直接测试人工耳蜗使用者听神经活性的是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ECAP)。用于记录Nucleus CI24M使用者ECAP的遥测系统称为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 NRT)系统。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试不同掩蔽刺激间期(masker advance)条件下的ECAP反应波形得出ECAP反应波形幅值的变化规律。方法25位Nucleus CI24M多导人工耳蜗使用者参加了本次试验。分别测试每位患者第3、5、10、15、20号5个电极的ECAP波形。选取每位患者反应波形最清晰的电极作为该患者的试验电极。分别在不同掩蔽刺激间期条件下记录患者的反应波形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患者之间及同一患者不同掩蔽刺激间期之间反应波形幅值均存在差异。不同患者的听神经从不应期中恢复的速度不同。掩蔽刺激间期小于0.5ms时患者的反应幅值最大。当掩蔽刺激间期为4ms以上时有超过半数的患者记录不到反应波形。结论掩蔽刺激间期可显著地影响ECAP反应波形的幅值。记录ECAP反应波形的最佳掩蔽刺激间期为小于0.5ms。  相似文献   

12.
应用荧光逆行标记与乙酰胆碱酯酶药理组化显示相结合技术,观察了大白鼠苍白球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的起源。向一侧苍白球注入DAPI后,在下列核区内发现胞体既受DAPI标记,同时又含AchE反应阳性产物的细胞(简称荧酶双阳性细胞):斜角带核,丘脑室旁核,丘脑下部室周灰质,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中缝背核和脑桥被盖核。  相似文献   

13.
舌骨下肌群神经肌带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30例成人舌骨下肌群的神经和血管,并用一具成年新鲜女尸(死后约30小时)及一只狗对舌骨下肌群神经肌蒂的运动终板进行了氯化金染色。舌骨下肌群神经肌蒂的神经主要来自颈袢上根。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的神经在它们进入这些肌肉时,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第二或第三级分支伴行。神经和血管大都可以包含在神经肌蒂内。柱新鲜尸体和狗的神经肌蒂内,明显地存在有典型运动终板。本文还对舌骨下肌群各肌的大小进行了测量,并对舌骨下肌群神经肌蒂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8具尸体肩关节中联合肌腱(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进行前方稳定性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将上臂置于外展90°,外旋90°位,对肱骨头施以15N前移力。然后右肩关节囊完整或破损、联合肌腱原位或转位(移位到肩胛下肌和关节囊之间)。对联合肌腱施加0N、15N或30N的载荷情况下,通过三维测量仪分别监测肱骨头的位置。结果显示在所有上述情况下随着联合肌腱负载的增加,肱骨头的前移减少。特别是在关节囊破损、联合肌腱转位后,联合肌腱对肱骨头的这种阻挡前移作用最为显著。由此我们认为当上臂处于外展外旋位时,联合肌腱对孟肱关节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的内部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外鼻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5具成年尸体50侧标本上解剖了外鼻的动脉。分布到外鼻的动脉有上唇动脉的鼻中隔动脉、面动脉的鼻翼下缘动脉、鼻翼动脉和鼻外侧动脉;还有眼动脉的鼻背动脉;有的眶下动脉也发出分支到外鼻。对上述动脉的起源、行程、分布、吻合和外径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对与人中部组织瓣、鼻翼下缘组织瓣和鼻背岛状瓣有关的动脉应用解剖进行了讨论。对鼻外侧动脉和鼻背动脉的命名问题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脑一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将9只大鼠灌注固定后,剥离海马并制成扫描电镜样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1)大鼠海马伞的室管膜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纤毛和微绒毛;而海马体的室管膜表面主要以微绒毛为主。(2)吞噬细胞多分布于海马伞;神经元样细胞多存在于海马体。室管膜上神经纤维可存在于海马伞的多纤毛区,也可存在于海马体的少纤毛区。结论大鼠海马表面分布有微绒毛、纤毛、室管膜上细胞和室管膜上神经纤维等结构,这些结构与室管膜细胞一起构成了“脑一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取6具尸体膝关节标本以晶体管压力传感器和Bourdon电子管压力仪测定胫骨平台的接触压力,结果表明,半月板完整时,如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则峰压力可增高至4.2MPa,大致与载荷成正比。然而,除半月板游离缘的软骨外.覆有半月板的软骨其压力不到2.0MPa。如将半月板30%切除或全切除,在2700N载荷作用时,峰压力分别高达5.6和7.6MPa。  相似文献   

19.
面瓣血管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50例面瓣的血管。面动脉在下颌角前2.70cm处由颈部转到面部,迂曲上行于口角外侧1.68cm和鼻翼下缘外侧1.38cm;48%终于鼻尖到鼻根连线下半平面的外侧,只有26%到达内皆。对面动脉在面部分出的颏支、下唇和上唇动脉、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支、内(?)动脉、咬肌部支、颊支和颧支等的起源、行程、分布和吻合以及外径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观察了面前静脉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对与鼻唇沟瓣、下唇瓣、上唇瓣、颧部面瓣有关的面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豚鼠咳嗽所致应激反应对海马和纹状体组织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咳嗽对机体的非特异性损伤作用,为揭示应激反应对咳嗽相关疾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干预性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我们建立了豚鼠咳嗽应激模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照像的方法记录、分析海马和纹状体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观察到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细胞核与核膜模糊,核膜双层结构损伤,细胞核固缩;粗面内质网平行排列结构破坏,其排列形式紊乱;线粒体表现为球形膨胀状态,线粒体嵴消失。纹状体组织细胞核膜模糊不清晰,未见粗面内质网和其它亚细胞结构,胞浆内见大量肿胀坏死的线粒体以及大量不同程度的退化样结构。以上结果说明咳嗽可引起海马和纹状体组织结构的改变,提示咳嗽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