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25(OH)维生素D水平,应用Mayo评分法对UC病人的疾病活动度进行分级,将维生素D水平与UC患者临床资料以及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15.8±12.3)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2.5±26.7)ng/ml,p0.05,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抗生素的应用、5-氨基水杨酸的应用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无相关性,但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低储备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肿瘤细胞免疫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头颈部鳞癌患者200例,设为HNSCC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Spearman线性方程分析HNSCC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的相关性;随访3年,根据HNSCC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N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HNSCC组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中位数为界值,绘制K-M生存曲线,分析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和高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3年生存风险.结果 HNSCC组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t=5.103,P<0.001);Spearma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579、0.520、0.677,P<0.05);随访3年,200例HNSCC患者出现5例失访,最终195例患者出现47例死亡,据此分组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死亡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曲线显示,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3年生存风险明显高于高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log-rankχ2=5.641,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OR=7.682)、临床病理分期 Ⅲ~Ⅳ期(OR=6.988)、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OR=0.752)以及淋巴结转移(OR=5.635)是导致HNS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部鳞癌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且这种缺乏能够影响患者的免疫状态,且能够增加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及与抑郁病情的相关。方法:检测107名重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浓度,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的身高、肥胖指数、HAMD评分、复发次数及疾病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8,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67.5,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HAMD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81,-0.77;P=0.007,0.031),与身高、肥胖指数、复发次数不相关。结论:重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处于较低水平,为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和病程呈负相关;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和维生素D补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49名抑郁症患者和173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维生素D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C反应蛋白与CES-D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t=-16.54,P0.001),C反应蛋白的浓度偏高(t=8.63,P0.001)。抑郁症患者CES-D分与血清维生素D浓度呈负向相关(r=-0.568,P0.05),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呈正向相关(r=0.477,P0.05);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C反应蛋白浓度呈负向相关(r=-0.377,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均与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non-diabetes chronic kidney diseases,ND-CKD)3~5期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并用体内维生素D3水平来预测其风险.方法:对ND-CKD3~5期患者的糖尿病发生指标和维生素D3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的ND-CKD合并糖尿病的概率值.结果:ND-CKD3~5期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3水平和餐后2h血糖有负相关性(r=-0.430,P=2.07×10-5);该人群体内维生素D3在0~99.9,100.0~199.9,200.0~299.9 nmol/L三个水平合并糖尿病的概率分别为0.393,0.227,0.154.结论:维生素D3作为ND-CKD合并糖尿病的预测因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维生素D3摄入对缺乏维生素D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AMH和sRAGE的影响。方法 54例患者分为25例缺乏维生素D合并PCOS的观察组和29例仅缺乏维生素D的对照组,给予口服8周维生素D3,检测口服前和口服8周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D),AMH和sRAGE浓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摄入维生素D3后血清25 OH-D升高,且观察组血清sRAGE水平上升,AMH水平下降。结论缺乏维生素D合并PCOS患者摄入维生素D3可以通过增加sRAGE抑制AGEs的活性起到保护性作用。此外,维生素D3促进观察组患者血清AMH水平降低,改善卵泡生长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严重程度RA患者与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及骨密度(BMD)、骨密度T值,分析25-(OH)D3不同缺乏程度患者BMD、骨密度T值,分析RA患者25-(OH)D3水平与BMD及骨密度T值关系.结果 RA组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P<0.05);RA分期Ⅳ期患者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Ⅰ、Ⅱ、Ⅲ期(P<0.05);随25-(OH)D3缺乏程度加重,RA患者BMD、骨密度T值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BMD、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453、0.324,P均<0.05).结论 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其血25-(OH)D3水平存在密切关系,随RA病情加重,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及BMD下降,且25-(OH)D3水平缺乏程度加重,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因此在RA治疗中可补充维生素D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水平,来研究维生素D对ICP的影响。方法对35例轻度ICP、35例重度ICP及35例正常孕妇收集相关资料(孕周、妊娠并发症、维生素D摄入、钙片摄入等),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三组孕产妇外周血中的维生素D含量及VDR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重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及VDR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ICP组(t=5.21、15.512,P=0.000、0.000);(2)轻度ICP组外周血中维生素D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06,P=0.23);(3)轻度ICP组外周血中VDR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t=-19.34,P=0.000)。结论重度ICP患者容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VDR的表达在不同程度的ICP患者中均低于正常孕妇,ICP的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根据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T2DM组44例和T2DMD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FBG、HbA1c、TC、TG、LDL-C、HDL-C、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FBG、HbA1c、LDL-C均高于T2DM组,且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20.94±1.68)ng/ml,高于T2DMD组的(16.44±2.0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为95.00%,高于T2DM组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FBG、HbA1c、LDL-C、病程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BMI、TC及TG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FBG、HbA1c及病程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加普遍,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哮喘及非哮喘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1月20日收治的85例哮喘患者以及7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皮肤过敏试验结果将哮喘患者分为过敏哮喘组56例和非过敏性哮喘组29例,对比两亚组间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性;采外周血测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用肺功能仪测量肺功能,包括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分析过敏哮喘组和非过敏性哮喘组维生素D水平与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为(14.36±0.57)ng/ml,低于健康体检组的(22.13±0.84)ng/m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过敏哮喘组和非过敏哮喘组的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维生素D患哮喘的风险增加1.2倍(优势比:1.194,95%可信区间:1.194~1.286,P<0.01)。维生素D水平与肺功能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哮喘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维生素D的缺乏与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维生素D水平与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患者420例测定维生素D水平及MPV。根据测得维生素D水平将病例分为组1:维生素D〈10ng/mL;组2:维生素D为10~20ng/mL;组3:维生素D〉20ng/mL。比较各组检测结果,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MPV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8.9±2.1ng/mL,14.3±1.7 ng/mL,24.2±5.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MPV分别为8.3±1.7fL,8.0±1.4fL,7.3±1.5fL。组3与组1、组2 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维生素D水平与MPV存在负相关(r2=0.337,P〈0.001)。结论 维生素D水平与MPV密切相关,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导致MPV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对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反应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6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位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OH)D、PTH、Ca、Mg、P数据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按照HbA1c的水平将纳入对象分为三组,HbA1c<6.5%,6.5%≤HbA1c<8.4%和HbA1c≥8.4%。在这三组中,PTH、维生素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HbA1c<6.5%组中,PTH和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61(P<0.05);在6.5%≤HbA1c<8.4%组中,PTH和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43(P<0.05),在HbA1c≥8.4%组中,PTH和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26(P<0.05)。PTH和维生素D的交互作用在糖化血红蛋白较低组(HbA1c<6.5%)有更大的作用(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的水平与维生素D呈现负相关趋势,但这种趋势在较高的糖化血红蛋白组中有所下降。PTH和维生素D的交互作用在血糖控制较好组发挥更大作用。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PTH对维生素D缺乏的反应性越弱。这可能对指导糖尿病人更好的进行血糖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孕晚期孕产妇维生素D水平对骨发育评价指标及对肺发育成熟的指标的影响,探寻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对胎儿骨发育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随机抽选待分娩的孕产妇182名,据其分娩前一周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75nmol/L)、维生素D不足组(74-50nmol/L)和维生素D缺乏组(50nmol/L)。分娩时采取其胎儿脐带血,测量胎儿出生时身长、头围及胸围,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维生素D含量。结果在孕妇孕晚期维生素D明显缺乏组,而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其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R2=0.642,P0.05),而维生素D含量正常组孕产妇的新生儿身长、头围及胸围较其他两组明显长(P0.05)。结论沈阳地区孕晚期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低,骨发育延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0~12岁儿童维生素D及骨营养的状况,并探讨维生素D的含量对儿童骨营养的影响。方法儿童保健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695名0~12岁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超声速度值(SOS),根据同年龄、同性别SOS标准值的百分位数划成低骨强度和正常骨强度。结果 25-(OH)D的平均浓度为(64.15±31.69nmol/L),男性与女性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0.05);维生素D缺乏组的低骨密度发生率大于维生素D正常组,前者骨的SOS值小于后者,两者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儿童骨营养的状况乃至骨的发育,应重视3~12岁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增强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及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未绝经女性高血压患者4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将患者分为补充组(n=239)及未补充组(n=204)。比较两组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结果补充组患者左心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未补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性高血压组和左心室肥厚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尿酸、外源性补充维生素D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与其左心室肥厚相关,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CKD)可以导致维生素D缺乏,而后者又可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等机制导致肾脏损伤的加重.体内外研究证明,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替代治疗可以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从而改善CKD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3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根据血清维生素D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分别对3组患者给予长效干扰素治疗6个月,并于相应时间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两两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随着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CD3~+、CD4~+、CD4~+/CD8~+显著性升高,而CD8~+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的治疗能明显改善T细胞各亚群,并且高水平组改善更明显。干扰素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毒学指标,高水平组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随着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HBeAg、HBsAg阳性率以及HBV DNA的含量逐渐降低,低水平组与中等水平组、高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水平维生素D组,患者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维生素D可能参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的调节并与免疫耐受的形成有关,高水平的维生素D可以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这可能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WedMD大众医疗新闻网(2010-02-18)报道,2月3日在线版《美国临床营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Nutrition)的一篇随机控制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年长者维生素D不足患者每周使用8 400 IU的维生素D3可以增加血清25-hydroxyvitamin D25(OH)D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北京市某社区春季中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分布并初步探讨其与其他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调查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男性人群502例,年龄40~ 70岁,于3~4月期间测定相关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分析维生素D与其他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中老年男性人群春季25(OH)D3平均水平为18.80±7.66(5.0 ~44.50) ng/mL.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占89.93%,其中严重缺乏6.18%、缺乏62.01%,充足仅占10.07%.排除既往半年内服用维生素D制剂的人群50例后,25(OH) D3平均水平为16.99±5.53ng/mL,缺乏及不足人群占到97.42%.按维生素D水平分组的四组间比较,在校正年龄、BMI等混杂因素后,四组间iPTH随25 (OH)D3升高而降低,血Ca随25 (OH) D3升高而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 (OH) D3与iPTH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29,P<0.001),与C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095,P=0.086).拟合曲线结果可见,维生素D与iPTH、血钙与iPTH之间有负相关趋势(P <0.001).BT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C与25(OH)D3、ALP呈正相关(分别β=0.102,P=0.041;β=0.142,P<0.001),与BMI、HbA1c呈负相关(分别β=-0.348,P=0.030;β=-3.275,P=0.004);PINP与Pi、ALP呈正相关(分别β=0.742,0.013;P均<0.001),与FBG呈负相关(β=-0.097,P=0.013);p-CTX与Cr、Pi、ALP呈正相关(分别β=0.009,P=0.045;β =0.938,P=0.002;β =0.009,P=0.045),与FBG呈负相关(β=-0.054,P=0.032).结论 北京春季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未补充维生素D制剂者维生素D缺乏现况严重.25 (OH) D3水平与iPTH呈负相关,与Ca呈正相关.BTMs与BMI、Cr、HbA1c、FBG、25 (OH) D3、ALP、Pi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脐带血中检测维生素D的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情况,来阐述维生素D在ICP中的作用。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孕周相匹配的轻度ICP组孕妇45人,重度ICP组孕妇45人,正常组孕妇45人,三组孕妇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脐血中VDR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1)脐血中VDR m RNA的表示水平:正常组轻度ICP组重度ICP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轻度ICP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明显高于重度ICP组;(3)脐血中维生素D浓度与VDR m RNA的表示水平相关性:三组中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CP患者脐血中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者是VDR表达的降低,可能与IC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