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题释义:Pilon骨折:为发生于胫骨远端1/3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性或压缩骨折,治疗关键在于有效复位骨折、恢复踝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目前临床上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术等治疗术式。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是以3D打印技术与虚拟手术设计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通过3D Objects窗口中的Move和Rotate对骨折块进行虚拟移动并复位,根据虚拟操作情况,制定虚拟骨折块复位方式、移动距离及旋转角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背景:Pilon骨折主要是垂直压缩暴力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损伤的Pilon骨折,其骨折移位明显,干骺端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以及关节面不平整是Pilion骨折的特征,因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已成为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良好的术前规划与设计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在复杂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88例复杂Pilo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3D打印组38例,对照组50例。3D打印组采用3D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辅助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复位满意度(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功能恢复程度(Mazur踝关节评分)、术口愈合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提示与传统常规手术相比,使用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治疗复杂Pilon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 ORCID: 0000-0002-7553-7254(梁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占胫骨骨折的1%,10%,Ⅲ型Pilon骨折可导致严重的软组织及关节面软骨损伤,住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复位与软组织的保护同样重要。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5年5月分阶段治疗Ⅲ型Pilon骨折16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胫骨远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关节面骨折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螺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12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  相似文献   

4.
罗智  蔡琦 《医学信息》2007,20(1):79-80
Pilon骨折是指骨折线波及胫骨下端穹隆形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约占胫骨骨折的7%~10%,60%左右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及不同程度的嵌插,复位、固定困难。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科收治26例Pilon骨折,均采用胫骨远端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的经验和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0年10月~2008年3月31例患者接受该方法治疗。该手术采用踝前内侧和外侧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和外侧腓骨,以螺钉或克氏针固定胫骨,重建钢板或克氏针固定腓骨,外固定支架的近侧螺钉置于胫骨骨折近端,远侧螺钉置于跟骨和距骨颈上。对31例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进行随访,按Ruedi分型: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14例。结果采用Teeny等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17例(54.8%),良10例(32.2%),中2例(6.5%),差2例(6.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及骨不愈合、延迟愈合,能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该术式可作为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但仍有螺丝钉松动,钉道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Pilon骨折:为累及胫骨远端负重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干骺端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 Meta钢板:美国强生公司设计制造的用于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钢板,其远端呈三角形或菱形,特点是较同类型其他钢板薄,对局部软组织的张力影响小。 背景:Pilon骨折通常损伤较重,干骺端有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和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治疗困难,预后相对较差。 目的:探讨Meta钢板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干骺端前方粉碎的冠状面Pilon骨折的效果。 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收治闭合性干骺端前方粉碎的冠状面Pilon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4-62岁,平均41.3岁。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均经CT三维重建证实主要骨折线呈冠状面走形,胫骨远端干骺端前方多发骨折碎块且有明显移位,根据Rüedi-Allgöwer分型,Ⅱ型3例,Ⅲ型14例。关节面骨折碎块以横置掌指微型钢板螺钉固定,冠状面胫骨远端骨折以前方Meta钢板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17例患者获得12-28个月随访。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败、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部分边缘发红,经消肿换药等处理后好转愈合;②骨折均在3-6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③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④提示应用横置微型钢板螺钉固定可有效支撑固定关节面骨折碎块,联合胫骨远端前方Meta钢板治疗干骺端前方粉碎的冠状面Pilon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加强生物力学稳定性。 ORCID: 0000-0003-1841-7173(魏代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Pilon骨折为胫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临床上较常见。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Pilon骨折的骨折线走行复杂,骨折块多粉碎,常伴有骨丢失和软组织损伤,是临床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目的: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骨折和腓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88例Pilon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影像学数据,包括腓骨骨折水平、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块数、胫骨位置状态、胫骨主要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大小、胫骨骨折角、Topliss分型(矢状面)、Topliss分型(冠状面),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5.0先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与腓骨的相关数据,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时发现:胫骨骨折角与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水平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位置状态与胫骨骨折角和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胫骨主要骨折块和Topliss分型(矢状面)呈负相关;腓骨骨折水平与腓骨骨折类型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主要骨折块与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Topliss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CT影像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左踝21例,右踝15例。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术,8例合并骨缺损者予一期植骨。应用人体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与仿真系统软件(V1.0.0)对患者术前骨折CT影像学资料进行处理,测量以下指标:内踝骨折面与胫骨纵轴的夹角(α)、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的最大深度(d)、塌陷面积(S)、塌陷体积(V)和腓骨骨折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穹隆顶点的距离(L),分析d、V与α的相关性,总结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特征。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CT影像测量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α为4.5°~15.5°(9.85°±4.05°),其中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α为5.04°±1.49°,明显小于16例未塌陷患者α(12.83°±2.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7, P<0.05);20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患者d、S、V分别为(8.86±3.69)mm,(47.69±13.95)mm2和(680±620)mm3,关节面塌陷集中在前内侧,且d、V与α角无明显相关性(rs=0.309、0.389, P值均>0.05)。36例患者腓骨骨折线主要发生在胫骨穹隆最高点以上,L为1.27~12.55(5.50±5.54)mm。所有术后随访时间10(6~15)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并完全愈合,愈合时间10.5(9~16)周,术后AOFAS评分和VAS分别为(85±8)分和(2.1±0.9)分。结论 Lauge-Hansen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踝骨折线与胫骨的夹角较小,骨折线与胫骨纵轴越接近平行,提示合并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可能性越大;该型骨折剪切力较大,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为主,缺损较大处常规行一期植骨以恢复关节面高度和力学支撑功能;腓骨骨折块较大或合并关节面塌陷时,建议采用钢板牢固固定,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Pilon骨折是胫骨远端波及负重关节面及干骺端的粉碎性骨折。这种骨折多属高能量损伤,约占下肢骨折1%,关节面常破坏不平整,故并发症较多,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本院1995年7月至2005年8月,共用3种方法治疗Pilon骨折78例。现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后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关节面的下肢骨折,可单独发生,但多合并内外踝骨折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后踝骨折多与垂直暴力和运动损伤相关,其多见于闭合性,以损伤部位的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其预后更差,如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发足踝损伤时,其处理会更加棘手,预后更加难以保证。故本文针对后踝骨折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入路、固定方式和预后进行综述,并且阅读和学习相关文献,对COVID-19并发后踝骨折患者的诊治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面-三维立体分布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后踝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将所有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使用Mimics 16.0进行分析,复位骨折后,使用3-Matic软件在立体图形中标识骨折线。进行标准化后,将所有后踝骨折块的立体骨折线绘制于同一三维立体图像中。最终绘制出骨折线和骨折面的热图。结果 后踝关节面骨折线变化各异,但大部分骨折线仍集中于一条弧形带状区域。该带状区域始于距离后缘切线1/7~2/7的位置,止于距离外缘切线5/11~7/11的位置。后踝骨折块关节面占胫骨远端总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平均为14.96%(2.23%~38.45%)。立体骨折块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位于标准底部视角后侧的2/11、标准内侧视角后侧的1/9、标准外侧视角后侧的1/11。结论 后踝骨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大部分骨折块位于后外侧,即主要为 HaraguchiⅠ型或Bartonicek-Rammelt 2型骨折。对于后踝骨折的线-面-三维研究,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损伤机制的探索,以及为生物力学或有限元建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空心螺钉不同角度固定对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确定空心螺钉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 采用CT图像重建包含胫骨、腓骨、距骨以及相应软骨和韧带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建立1/2后踝骨折模型,分析空心螺钉不同固定方式对后踝骨折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 与螺钉0°、5°、10°、20°固定相比,螺钉15°固定时模型位移最小。螺钉15°固定时,螺钉应力比螺钉5°、10°、20°固定模型小,比螺钉0°固定模型大。但螺钉0°固定时,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比正常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大得多,易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结论 空心螺钉治疗累及关节面不超过1/2的后踝骨折安全有效;螺钉以不同角度固定时,模型的位移和应力不同。螺钉固定角度为15°时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斜T型钢板在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斜T型锁定滑动钢板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17例。11例伤后6小时内急诊手术,6例伤后4天内手术,手术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切口加辅助后内侧切口。结果 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结论使用斜T型钢板治疗累及内踝后丘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踝后丘骨折术后的再移位,起到阻挡作用,并可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Pilon fracture is a complex injury tha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evere soft tissue damage and high rate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identif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fixation of a pilon fracture.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all pilon fractur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fixation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2 were reviewed to identify those who developed a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Then, we constru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s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 with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fixation of a pilon fracture.

RESULTS:

A total of 51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2. A total of 12 of the 519 patients developed a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for an incidence of 2.3%.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12 to 29 months,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of 19.1 months. In the final regression model, open fracture, elevated postoperative glucose levels (≥125 mg/dL), and a surgery duration of more than 150 minutes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following surgical fixation of a pilon fracture.

CONCLUSIONS:

Open fractures, elevated postoperative glucose levels (≥125 mg/dL), and a surgery duration of more than 150 minutes were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risk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following surgical fixation of a pilon fracture. Patients exhibiting the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should be counseled regarding the possibl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that may develop after surgic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是人体中最为复杂且负重最大的关节,其损伤发生率高、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后踝骨折、外踝骨折、旋后内收型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和Pilon骨折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地论述。临床医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处理踝关节损伤时,争取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最低的诊疗成本,为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累及内踝后丘的特殊三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手术治疗累及内踝后丘的闭合三踝骨折共19例。其中6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7例合并踝关节后半脱位。急诊先予踝关节复位并做跟骨牵引维持,外伤后平均4天施行手术治疗,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根据骨块大小和关节稳定程度以及软骨面的塌陷情况,分别采用后侧支撑钢板或多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中立位支具或石膏固定并卧床2~3周,约3月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均正常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术后一年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92.6分,未见踝关节不稳征象。结论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常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其损伤机制可能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俯卧位经踝关节后方双侧入路,伴有胫骨远端后内侧关节面塌陷时需先复位,然后依次复位内踝、后踝和外踝,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静止站立位后踝骨折后胫距关节面的应力变化及位移趋势,为后踝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套正常人体站立位踝关节CT图像为原始数据,应用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带有关节软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后踝关节面进行分区、切割,模拟计算后踝不同骨折范围条件下施加正常应力时的关节软骨接触面积、最大接触应力、平均接触应力、最大位移等参数。结果随着骨折范围的增加,胫骨软骨接触面积呈逐渐减小趋势,胫骨软骨的平均接触应力值逐渐增大,胫骨相对位移增加。胫距关节的应力区主要集中在踝穴的外侧及前外侧,当后踝骨折面积超过1/3时,关节负重区面积明显缩小,关节位移趋势增加。结论后踝骨折面积超过1/3时,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应力变化明显增加,关节位移趋势增加,预后不佳,具有手术复位固定的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成人后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后-外旋型28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8例。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6~7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6分(78~100分),优4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后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一种新型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小腿下端后外侧入路,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踝骨折12例,按Haraquchi法分型:I型6例,II型4例,III型2例。结果 12例随访3-8个月,骨折愈合,伤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按Leeds治疗结果标准:优8例,良3例,差1例。结论该胫骨下端后侧接骨板符合胫骨下端后外侧解剖形态,起到一种压板作用,固定确切可靠,对后踝骨折治疗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