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骨的拉伸、压缩、扭转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研究了正常大鼠和去势所致大鼠骨质疏松以电针、灸法、电针加雌激素、灸法加雌激素治疗组大鼠骨的拉伸、压缩、扭转力学性质。选用36只280~320g,4~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电针治疗组6只,灸法治疗组6只,电针加雌激素治疗组6只,灸法加雌激素治疗组6只,对模型组大鼠于0周摘除其卵巢。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饲养13周后,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大鼠肱骨进行拉伸实验,取大鼠股骨进行扭转实验,取大鼠胫骨进行压缩实验。得出了各组大鼠骨的拉伸、压缩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扭转剪应力、扭转角等指标。结果表明:模型组拉伸、扭转、压缩力学性能指标均小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2.
几种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动物骨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去势所致大鼠骨质疏松以电针、灸法、电针加雌激素、灸法加雌激素治疗后大鼠骨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 选用280~320 g,4~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实验组48只,包括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治疗组8只,灸法治疗组8只,电针加雌激素治疗组8只,灸法加雌激素治疗组8只.对实验的大鼠于O周摘除其卵巢.大鼠饲养13周后,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大鼠股骨进行弯曲实验,取大鼠胫骨进行冲击实验,取大鼠肱骨进行剪切实验.结果 得出了各组大鼠骨的弯曲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剪切剪应力、应变,冲击实验冲击功、冲击韧性等指标.结论 针法、灸法、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对维持骨的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或血清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状态,病初多数患者不易察觉,病程缓慢,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肿瘤坏死因子:主要由T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及软骨细胞的代谢,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背景:现阶段已经对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相关探索,但是存在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机制。 方法:选择100只Wistar大鼠,其中80只应用Ⅱ型胶原酶诱导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组、电针组、甲氨蝶呤+电针组,余20只不做处理做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第1,6,12周评估关节炎指数,治疗后12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学变化,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JAK3、STAT3表达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比较,治疗1,6,12周甲氨蝶呤组、电针组、甲氨蝶呤+电针组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P < 0.05),且甲氨蝶呤+电针组关节炎指数低于甲氨蝶呤组、电针组(P < 0.05);②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滑膜组织病变、关节囊增生;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内血管扩张及增生形成血管翳,囊内韧带神经损伤,滑膜和纤维组织增生;甲氨蝶呤组、电针组滑膜组织改变较模型组减轻;甲氨蝶呤+电针组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纤维增生明显减少;③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电针组、甲氨蝶呤+电针组肿瘤坏死因子α、JAK3、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5),且甲氨蝶呤+电针组肿瘤坏死因子α、JAK3、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甲氨蝶呤组、电针组(P < 0.05);④模型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最高,甲氨蝶呤组、电针组其次,甲氨蝶呤+电针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低于甲氨蝶呤组、电针组(P < 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⑤结果表明,甲氨蝶呤联合电针治疗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JAK-STAT通路活性,减轻软骨细胞凋亡,对关节软骨起到保护作用。ORCID: 0000-0003-2389-357X(张广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组)、督脉电针组(电针组)和督脉电针 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大鼠胸10脊髓段做全横断损伤;其中神经干细胞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在损伤处移植神经干细胞。电针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在术后开始接受电针治疗。结果1.对照组大鼠后肢完全瘫痪。其余各组均能观察到大鼠后肢的运动。电针神经干细胞组BBB分数高于其他组。2.对照组大鼠后肢不能爬行网格。神经干细胞组2只、电针组3只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5只大鼠能通过爬行网格攀上平台。3.脊髓损伤后,对照组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或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增长和峰峰值变小。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神经干细胞组的潜伏期和峰峰值均较电针组和神经干细胞组有明显的改善。4.对照组的后肢肌肉发生明显的萎缩,而电针组和电针神经干细胞组的后肢肌肉萎缩较轻。结论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能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联合甲氨蝶呤对胶原诱导性(CIA)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弗氏佐剂与牛Ⅱ型胶原皮下注射复制CIA大鼠模型,并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电针组和联合治疗组。在各组大鼠治疗12周后,采用Pelletier评分和Mankin评分对大鼠大体和组织学改变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RT-PCR检测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 RNA水平,TUNNEL法测定软骨细胞凋亡率,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软骨中JAk-3、STAT-3、VEGF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Pelletier和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软骨中JAk-3、STAT-3、VEGF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甲氨蝶呤组、电针组和联合治疗组Pelletier和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率、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软骨中JAk-3、STAT-3、VEGF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较甲氨蝶呤组和电针组降低更明显(P<0.05);电针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电针组和联合治疗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较甲氨蝶呤组和电针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电针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作用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和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参数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作用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参数量化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镇痛作用的影响。用不同波形电针治疗AA大鼠,以痛阈和关节肿胀度为观察指标,采用频谱分析等技术检测所选用的电针参数。治疗后,不同波形电针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5,P<0.01);电针组炎症局部肿胀度高于对照组(P<0.01),但较模型组为低(P<0.05,P<0.01);连续波与断续波(续波)的频率、电流、电压、脉冲宽度均相同,声电波的频率、电流、电压、脉冲宽度均为不断变化的。结论为:不同波形电针对AA大鼠均有镇痛作用,可使大鼠的痛阈提高,足跖关节肿胀度改善,尤以声电波治疗效果为佳。电针参数量化存在合理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佐剂性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和"昆仑"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为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鼠右后足掌面由掌腱膜向踝关节处皮下注入0.1 mL弗氏完全佐剂,诱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并用0.25 mm×40 mm针灸针刺入大鼠一侧"足三里"和"昆仑"穴,深度为5 mm,并连接HANS电针仪进行电针治疗,调节电针仪频率2 Hz,强度2 mA,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针灸28d后,观察不同组大鼠关节炎指数和一般状态并测量足趾肿胀度和踝关节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后,足跖肿胀度比空白组明显增加,说明已成功建立佐剂性类风湿关节类大鼠模型。电针治疗14d以内,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无显著差异,但治疗28d后,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和关节症状评分降低,足爪组织炎症情况有所减轻。此外,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及电针治疗不会影响大鼠正常发育。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和"昆仑"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治疗的黏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了正常大鼠去势所致骨质疏松大鼠和以电针、灸法、雌激素、电针加雌激素、灸法加雌激素治疗组大鼠骨的压缩、应力松弛、蠕变等力学性质.选用280~320g,4~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骨质疏松模型组7只,电针治疗组7只,灸法治疗组7只,雌激素治疗组7只,电针加雌激素治疗组7只,灸法加雌激素治疗组7只,对实验组大鼠于0周摘除其卵巢.各组大鼠饲养40周后,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大鼠.取大鼠胫骨进行压缩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各组大鼠胫骨应力松弛、蠕变数据和曲线,以三参数模型进行处理,拟合应力松弛、蠕变曲线,得出了各组应力松弛、蠕变方程.结果表明,正常组和治疗组7200s应力松弛量和蠕变量大于模型组(P<0.05).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分子右旋醣酐加少许钙剂在37只Wistar雄性健康大白鼠中塑造急性DIC模型,用东莨菪碱合剂实验治疗。以微循环监测、血片裂体细胞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气分析作为检查指标。实验分三组:扩容加莨菪组(10只大鼠);扩容组(7只大鼠);未治疗组(20只大鼠)。结果于早期急性DIC用扩容加莨菪组治疗的10只鼠,存活2日的共3只,存活3日以上的共7只;扩容组7只鼠均于实验第2日内死亡。未治疗组20只鼠,造病后3~24h内相继死亡。提示:采用纠酸扩容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合剂,可以及早中断早期急性DIC的发展,从而使DIC的预后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10.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病的胃电图观察及耳针治疗作用贲卉,朱元根,叶燕燕(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我们以往曾观察电针家兔对耳部低电阻点的影响,结果发现刺激胃迷走神经能产生耳部低电阻点增多的反应,而电针“足三里”穴则能抑制此种反应。本实验利用大鼠在实验性胃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制。方法: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又分为术后4个时间点,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家兔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结果:术后细胞核核仁偏位,术后2、3、4周时模型组胞体肿胀,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尼氏体明显减少,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尼氏体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较明显。电针刺激组ChAT于各时间点均明显好于其他对照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ChAT表达增多的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针刺可提高家兔面神经核中ChAT的表达,并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To investig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glomerulosclerosis,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serum sickness nephritis (SSN) with administration of mitomycin C (MMC). SSN was induced in 8 week male Fisher rats by sensitizing them with albumin, chicken egg (EA). Then MMC (0.5 mg/kg bodyweight) was injected daily for 3 days and they were killed at 1, 2, 4 and 6 week intervals. Significant mesangial expansion and sclerosis were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al mixed SSN-MMC group in comparison to the SSN or MMC control group from 1 week to 6 weeks (P < 0.05). Moreover at 1 week, double contour appearance of the glomerular capillary wall, basement membrane splitting and disruption were observed light microscopically in the mixed SSN-MMC group.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peripheral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 disruption with huge subepithelial, mesangial osmiophilic deposits and epithelial foot process effacement. At 6 weeks, disappearance of the endothelial cell fenestration and sub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like material form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MMC group.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MMC induced assault on the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 produces prominent glomerular capillary basement membrane disruption at the early phase of SSN, resultin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huge subepithelial and mesangial deposits, mesangial cell proliferation, production of the extracelluar matrix component and initiation of glomerul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3.
新正天丸对偏头痛血瘀证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偏头痛血瘀证病人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新正天丸治疗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观察 3 6例偏头痛血瘀证病人发作期、治疗后和 2 8例正常人甲襞微循环 ,检测 2 8例偏头痛病人球结膜微循环 ,并与 2 6例正常人相比较 ,重点观察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血管袢周围状态等多项指标 ,并以加权积分法计算其积分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发作期存在明显的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改变 ,主要表现在毛细血管管径缩小 ,管袢形态异常 ,袢周出血。经新正天丸治疗后 ,管袢清晰度增强 ,血流速度加快 ,红细胞聚集性下降 ,加权积分法示治疗前后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有显著性改变 (P <0 .0 5~ 0 .0 1)。结论 :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偏头痛血瘀证的重要病理特征 ,新正天丸对其微循环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吗啡和电针对术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硬膜外吗啡和电针对术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对18例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入吗啡1mg在有效镇痛的同时却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直至术后第7天,出现T细胞亚群中CD^3+,CD^+4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电针三阴交、血海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血海对原发性痛经(PD)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不同穴位缓解胞宫疼痛的差异和机制。方法:将24只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PD模型组、电针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组,每组6只。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天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0.2ml/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生理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于第10天各电针组均行即刻电针20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电针5min、10min、20min时子宫外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D模型组微血管、毛细血管(Cap)粗细不均,管径收缩,微血管、Cap计数减少,血流减慢或停滞。与PD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三阴交5min时,Cap管径显著扩张(P<0.05),电针20min时,微血管、Cap管径均显著扩张(P<0.01,P<0.05),Cap计数显著增多(P<0.05);即刻电针血海各时间点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血海组比较,电针三阴交20min时,Cap计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即刻电针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胞宫疼痛,且经穴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三阴交优于血海。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配对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放射治疗,每次2 Gy,每周5次,共6周.治疗组30例予放疗联合SF治疗,每日1次,每次50ml,每周5次,共6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以血管囊状扩张、毛细血管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等改变最显著,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流态积分、综合积分(P<0.01),从而改善微血管状态;肿瘤患者存在全面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中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E)、纤维蛋白原(Fg)明显增高,SF可显著降低全血低切黏度、RE及Fg(P<0.01),改善血液流变性.结论 SF可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肿瘤防治开辟了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纳米细菌Wistar雄性大鼠肾结石模型,动态监测血、尿生化各项指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纳米细菌在肾结石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数据支持,进而为肾结石病因学的下一步探索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纳米细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纳米细菌组给予尾静脉注射1.2 ml NB悬液,空白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1.2 ml生理盐水,实验周期为10周,每周每组各处死大鼠3只,处死前采集大鼠血、尿标本,供生化分析,并取两侧鲜活肾脏标本,用于病理结晶情况检测及计算肾体比。结果 自第8周开始,纳米细菌组肾体比值大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第10周末,纳米细菌组大鼠肾脏晶体阳性11只,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纳米细菌组大鼠肾脏晶体阳性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纳米细菌组第4~8周血肌酐、第3~8周血尿酸、第3~9周尿素氮及尿钙水平均升高,第8周纳米细菌组尿pH高于空白对照组差,第6~7周纳米细菌组血钙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体比、结晶阳性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尿钙等重要指标的有效升高,均显示纳米细菌Wistar雄性大鼠肾结石实验模型的成功制备,这为进一步揭示NB在结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后续对肾结石病因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蒜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大蒜注射液(IR+SM)组,各12只。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在缺血30min、缺血再灌注60min时,分别记录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血流速度。结果:缺血30min时IR组、IR+SM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微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P0.01);再灌注60min时IR+SM组与lR组比较、微动静脉扩张明显,血流速度加快(P0.01);再灌注60min时IR+SM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大蒜注射液具有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O在重度脑缺血时软脑膜微血管对高压氧反应差异中的效用。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电化学和超微病理方法分别测量和观察沙土鼠软脑膜微血管管径、NO含量和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初期,细动脉呈线状收缩。缺血(60±10)min时,细动脉扩张至最大值,此时,NO合成也增加至最大值。而后细动、静脉缓慢收缩,至缺血2h,细动、静脉呈节段性痉挛状态,同时,NO合成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0.2mPaO  相似文献   

20.
通过120例健康人足、手甲襞微循环对比检查,发现足甲襞微循环管袢排列、数目、长度、管径、形态、乳头等指标与手甲襞有显著差异(p<0.01)。指出:足甲襞微循环有其自身特点,为足甲襞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