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判断麻醉深浅程度的新方法,在开胸术中应用彩超监测膈肌运动并与常规麻醉监测方法对比研究.方法 依据麻醉监测方法不同将病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60例和膈肌组60例,常规组采取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深浅度,膈肌组除了常规组方法外还增加了床旁彩超检测膈肌活动度指标,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术中心率(HR)为(112.50±16.27)次/分;平均动脉压(MBP)为(64.40±14.19) mmHg;呼吸(RR)为(16.00±2.7)次/分;机械通气时间(292.00 ±34.58) min;麻醉苏醒时间(39.90±11.18) min;膈肌组HR(91.70±15.97)次/分;MBP为(51.30±9.90) mmHg;RR为(13.00±2.54)次/分;机械通气时间(236.80±38.12) min;麻醉苏醒时间(25.50±10.12) min;膈肌组均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 膈肌活动度监测比常规方法在判断麻醉程度方面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是一种理想实用的麻醉术中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应用腹式与胸式呼吸训练后肺功能的康复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95例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胸式呼吸组(n=47)进行胸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组(n=48)进行腹式呼吸训练,3 m后分别采用肺功能仪、双水平医用呼吸机、B型线性超声探头测定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学指标以及膈肌肌电水平.结果:腹式呼吸组肺功能改善幅度高于胸式呼吸组(P<0.05);腹式呼吸组呼吸力学指标低于胸式呼吸组(P<0.05);腹式呼吸组膈肌肌电水平高于胸式呼吸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干预SAH患者,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呼吸力学指标,提高膈肌肌电水平,且腹式呼吸训练相比胸式呼吸训练干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颈襻或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吻接术重建截瘫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尸体上测量了舌下神经降支、颈神经降支和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长度、末端的宽度、厚度及神经束的数目;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末端与膈神经汇合处之间的间距;膈神经汇合处的宽度、厚度和神经束的数目.结果舌下神经降支和颈神经降支的长度分别为(40.0±8.2)mm和(32.0±6.8)mm;平喉结处的宽、厚度分别为(1.9±0.5)mm、(0.8±0.1)mm和(1.6±0.5)mm、(0.6±0.1)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长(15.9±4.2)mm;末端宽、厚度分别为(2.3±0.7)mm和(0.9±0.2)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汇合处之间有间距者为80%,平均间距(20.2±6.3)mm.膈神经汇合处的宽、厚度分别为(2.1±0.5)mm和(1.2±0.4)mm.结论舌下神经降支、颈神经降支或副神经的部分胸锁乳突肌支的长度和末端的宽、厚度均能满足与膈神经起始处行神经端-端或端-侧吻接术,以重建膈的自主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肺癌患者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呼吸功能的改善。方法指导拟行开胸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并对锻炼前后的肺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后,患者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与锻炼前有明显增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老年肺癌患者肺功能,预防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膈神经传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肺功能及膈神经传导(PNC),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肺功能及膈神经运动传导。以14例因其它原因就诊并无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作为对照。肺功能检测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PNC检测方法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用力电刺激膈神经,于过剑突的截面与腋前线的连线记录膈肌复合动作电位(dCMAP),测量其波幅及潜伏期。结果:1、COPD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EV1%、FVC、FEV1/FVC%分别为0.68±0.54、27.8±18.6、1.44±0.74、50.2±19.6,均为异常,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两组PNC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MAP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COPD患者的膈神经传导波幅明显减低。结论:COPD患者膈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可能与肺功能减退、膈肌疲劳有一定关系,通过PNC检测可能为肺功能异常者提供膈肌功能障碍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中膈神经压扎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其中20例在行肺叶切除后加行膈神经压扎,另外20例未行膈神经压扎,分别测定其膈肌活动度、肺功能及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比较,膈神经压扎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及肺功能均较未压扎组差,膈肌活动度分别为(1.17±0.41)cm和(2.11±0.42)cm(P〈0.05);肺功能方面,压扎组患者肺活量、最大分钟通气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分别为(70.25±5.25)%、(71.42±7.15)%和(65.50±4.51)%,未压扎组分别为(81.24±4.78)%、(80.87±8.65)%和(76.97±6.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并无差别。结论肺叶切除时行膈神经压扎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肺功能,膈神经压扎在肺叶切除术中并非绝对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一款基于体表心电、膈肌电和胸阻抗信号的呼吸功能监测仪原理样机,可在家庭、医疗急救等场合实现对呼吸功能的持续监测。方法:以STM32F411VET6单片机开发系统为平台,用一对Ag/AgCl电极作为高频激励信号的输出和心电、胸阻抗信号的检测电极,另一对Ag/AgCl电极作为膈肌电信号检测电极,两对电极同时检测心电、膈肌电和胸阻抗信号。系统硬件主要包括心电信号检测电路、胸阻抗信号检测电路、膈肌电信号检测电路、恒流源激励电路以及微控制器。系统采用12 V可充电锂电池供电,模拟信号通过单片机A/D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SDIO接口存储于SD卡。在完成样机制作和性能测试之后,采集13例因呼吸功能障碍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和13例健康成年人的信号,计算15个与呼吸功能相关的参数,比较机械通气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参数之间的差异,验证了呼吸功能监测仪的可靠性。结果:样机采集信号的信噪比>10 dB、共模抑制比>80 dB,样机漏电流<30μA。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时间、呼气时间、潮气量、胸阻抗峰峰值、胸阻抗1 s变化量、膈肌电低频功率、膈肌电高频功率、高频比低频、膈肌放电面积、膈肌放电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膈神经传导(PNC)及膈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评价各种呼吸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对34例病人(各种神经肌肉疾病19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用电刺激膈神经,于第7—8肋间和剑突处记录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用磁圈置于对侧头皮进行刺激,在深吸气状态下记录膈MEP。结果:肌病患者的PNC均正常;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以及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者的PNC均异常,动态观察结果均表现为PNC与呼吸功能障碍显著相关;7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4例PNC异常;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有2例主要表现为膈肌电位波幅低;憋气、平卧时呼吸困难者患者5例中仅1例表现为单侧膈肌电位波幅低;5例作MEP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3例异常、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的隔MEP均正常。结论:PNC不仅可客观地评价神经肌肉性呼吸功能障碍、预示疾病过程,而且还可为呼吸系统病变所致呼吸功能障碍提供膈肌功能障碍的其它信息;结合PNC及隔MEP两者的结果可能有助于判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猪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对比以不同血管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的可行性及优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方法 健康长白猪10头,体质量24~25 kg;根据血管蒂的不同随机分2组,每组5例。A组,以左膈下动脉为蒂;B组,以左心包膈动脉为蒂,左侧膈神经同蒂血管一同游离。全麻下切除部分下段食管(3~5 cm),取带血管蒂膈肌瓣管状成形并重建缺损食管,缺损膈肌涤纶补片修补。 结果 B组的生存时间及长期存活动物例数均大于A组(P<0.05);B组蒂血管心包膈动脉的游离长度显著大于A组膈下动脉的游离长度(P=0.004);B组膈肌瓣长度及宽度均大于A组可切取的长度(P=0.001)及宽度(P<0.001)。 结论 成功建立猪膈肌重建食管的动物模型,以心包膈动脉和以膈下动脉为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下段均是可行的;B组模型较A组模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前期试验中我们发现,给予大鼠40 cmH_2O气道压力控制通气20min对膈肌收缩功能有损伤。本研究进一步观察高气道压力控制通气下大鼠膈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探讨膈肌细胞凋亡在呼吸机相关性膈肌损伤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给予40 cmH_2O气道压力控制通气20min组(HAP20min),5min组(HAP5min)、及对照组。HAP20min及HAP5min组设置50次,分的呼吸频率完全抑制了膈肌的电活动。机械通气后取膈肌组织经固定、常规超薄切片制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20min40cmH_2O气道压力控制通气可导致膈肌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包括:核固缩,核膜模糊并有溶解。核内异染色质呈致密的块状,异染色质边聚呈环状,胞质内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溶解。而HAP5min仅有细胞核的轻度改变。结论20min的高气道压力控制通气会造成大鼠膈肌肌纤维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膈肌收缩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优化肺康复模式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收集2017年9月~2019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呼吸内科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中度至极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88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A、B、C、D组,A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B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膈肌起搏器,C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膈肌起搏器,D组采用单纯常规内科治疗。分析2个月后各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呼吸困难量表(MRC)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情况。结果:C组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水平显著高于A、B、D组,FVC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D组(P<0.05);C组6MW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org疲劳评分、Borg喘息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组MRC评分显著低于D组(P<0.05);C组症状、日常活动情况、疾病影响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COPD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其呼吸困难情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取得最佳肺康复疗效。 【关键词】呼吸训练;膈肌起搏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方案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效果及纵膈移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48 h并行自主呼吸试验的重症患者96例,超声检测记录SBT不同时间节点的浅快呼吸指数(RSBI)、纵膈肌增厚率(DTF)、膈肌收缩速度和最大右侧膈肌移位(DE),根据撤机结果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SBT 30 min时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撤机成功者62例,撤机失败者34例,撤机失败率为35.42%;SBT 30 min时,撤机成功组患者RSBI值、膈肌收缩速度低于撤机失败组,DTF、DE值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SBI、膈肌收缩速度的升高和DTF、DE的降低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RSBI、DTF、膈肌收缩速度、DE预测撤机失败的Cutoff值分别为74.19次/min·L-1、35.37%、1.74 cm/s、1.61 mm;各指标单独预测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798、0.809、0.774、0.870,而RSBI+DTF+膈肌收缩速度+DE联合预测的AUC为0.951,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通过RSBI、DTF、膈肌收缩速度、DE监测膈肌移位情况,还能很好地预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联合诊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比较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特征和差异。方法:采用肌球蛋白ATP(mATP)酶组化进行肌纤维分类和显示毛细血管,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CD)并与肢体肌进行比较。结果:①大鼠肋膈肌CD显著大于脚膈肌,两者CD均大于肢体肌肉;②不同类型肌纤维中,Ⅰ型和ⅡA型CD大于ⅡB;③同类纤维比较,肋膈肌ⅡB纤维CD大于脚膈肌和肢体肌,但Ⅰ和ⅡA型纤维各肌肉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有显著差异,反应了两者功能要求不同,提示前者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和耐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测量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电改变,评价呼吸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方法 共31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盆底生物反馈治疗(16例),治疗组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电刺激训练(15例)。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对两组选用便秘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采用表面肌电图技术检测膈肌和下腹肌表面肌电均方根,Glazer法评估盆底肌肌电参数。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便秘评分系统评估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膈肌和腹直肌均方根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膈肌肌电均方根值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Glazer法评估两组患者前基线、后基线波幅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前基线波幅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提高膈肌、腹肌收缩力,降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增强盆底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膈肌淋巴管形态改变.方法首先建立5/6肾切除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尿毒症组,1.5%腹膜透析组及4.25%腹膜透析组.采用FTTC-dextran150腹腔注射观察隔肌淋巴管形态改变.结果在两组透析组中,观察到膈肌淋巴管管径及侧枝数目明显增加,提示存在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出现的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可能与腹膜超滤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压力负荷诱导大鼠心肌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横向主动脉缩窄法(TAC)建立压力负荷诱导大鼠心肌重塑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及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等方法评价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结果: (1)超声心动图测定的TAC组术后3周大鼠左室壁厚度显著大于假手术组 ;TAC组术后3周左室后壁心肌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下降 ,术后6周进一步降低。(2)解剖称重左室重量/胫骨长度在TAC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3)TAC组校正的左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度(dp/dtmin/LVSP)在术后3周有下降趋势(48.9±5.9 vs 63.5±9.9 ),术后6周下降显著(35.4±4.0 vs 54.4±2.9,P<0.01)。 (4)天狼猩红染色可见TAC组血管周围胶原沉积明显多于假手术组,术后6周TAC组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 结论: 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室后壁心肌运动速度是评价压力负荷心肌重塑大鼠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与膈神经主干相邻关系,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用精确度为0.001 mm游标卡尺测量副神经各段的直径、长度以及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结果:副神经出颈静脉孔后(4.191±0.135)mm即分出胸锁乳突肌支,该支长(5.657±0.283)mm,直径(0.221±0.039)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0.041±3.181)mm;副神经锁骨上段两斜方肌支之间主干直径为(0.274±0.032)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5.154±0.782)mm;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的直径为(0.216±0.027)mm,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的距离为(-1.416±0.216)mm.另外测量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段直径为(0.208±0.016)mm.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的直径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较接近,且可直接缝接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机械通气在老年胸外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创伤外科收治的49例老年胸外伤并发ARD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胸手术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创电视胸腔镜(VAT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评估分析2组患者术后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5天疼痛情况、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人数、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情况,以及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大小、VAS评分、手术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焦虑、抑郁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传统开胸手术而言,合理VATS手术能减少老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人数,并改善患者肺功能;而且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轻于传统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时限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80例产妇,按照剖宫产术后与再次妊娠的时间间隔分为A组(18例,间隔小于等于3年)、B组(23例,间隔3~6年)、C组(27例,间隔7~9年)、D组(12例,间隔大于9年),比较4组产妇之间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阴道试产成功率,观察因阴道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的手术情况。结果 A组和B组中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值分别为(5.93±0.34)mm、(5.45±0.27)mm,高于C组(3.24±0.52)mm和D组(2.83±0.5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分阴道试产成功率分别为88.89%(16/18)、78.26%(18/23),高于C组44.44%(12/27)和D组33.33%(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缩宫素用量为(35.34±4.32)mL、术中出血量(256.32±34.21)mL,B组缩宫素用量(37.09±4.52)mL、术中出血量(260.11±35.53)mL均低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产后出血率分别为0(0/2)、20.00%(1/5)、33.33%(5/15),均低于D组87.5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的子宫在剖宫产术后7年以下的恢复程度均处于良好状态,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较高,此时段适合再次妊娠及分娩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4岁,因低热、咳嗽、盗汗、左侧胸痛1年6个月,按渗出性胸膜炎治疗无效。近半个月来,自感左侧胸部呈持续性针扎样疼痛,疼痛不向它处放射、呼吸、咳嗽时加重,左季肋部顶压感及胀痛、伴盗汗、X线检查:左侧膈肌顶部有一圆形阴影,以膈肌包虫收入外科。查体:慢性病容,体质消瘦,左侧胸部呼吸运动减弱,左肺底活动3cm,侧季肋部叩击痛,实验室检查,ESR4mm/小时,卡松尼试验(一),B超检查提示:脾、膈间占位性病变。CT检查示:脾、膈区软组织炎性肿块。 术中所见:于1994年3月开胸探查,术中见肺与胸膜广泛粘连,膈肌顶部可触及3.5cm×4cm×3cm~3大小肿块、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节结状、与侧胸壁第8、9、10肋胸膜粘连,肿块顶部与肺组织粘连、融合,故分离肿块与肺组织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