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34例)和“L”形切口组(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足部恢复优良率(Maryland足踝部评分标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hler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Gissane角较术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以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术中逆骨折损伤机制解锁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经典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以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手术并发症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传统组(22.50%),切口甲级愈合率(98.75%)显著高于传统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入路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其中SandersⅡ型19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11例),SandersⅢac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4.5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7例,良5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X线片检查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Sanders Ⅱ型10例(11足),Ⅲ型7例(7足),Ⅳ型2例(3足)。在C形臂X线机下,应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折再移位,无螺钉松动、断裂、退出。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宽度基本得到恢复,Bhler角由术前8.3°±2.1°恢复至术后26.7°±3.2°,Gissane角由术前159.6°±6.4°恢复至术后132.8°±8.1°;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0~100分,平均90.2分,其中优11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5.7%(18/21)。结论 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微创,固定可靠,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Bö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正常值为25°-40°。Böhler角的恢复是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良好与否的主要因素。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做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做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 Gissane角(跟骨交叉角):是指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120°-145°。Gissane 角是判断跟骨骨折损伤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以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突关节面上缘连线的交角。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 > 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 < 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ORCID: 0000-0003-2110-0089(郑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跟骨外侧U形切口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3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并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Bohler角与Gissane角恢复情况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7±2.5)周。术后切口感染率为5.26%,伤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天,无皮肤坏死发生;术后平均Bohler角为(29.53±5.21)°,Gissane角为(116.24±8.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2例14足,良19例20足、可3例3足,差1例1足,优良率为89.47%。结论应用跟骨外侧U形手术切口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关节面移位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实现充分显露及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与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6年6月 ~ 2018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Sander Ⅱ ~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与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其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AOFAS评分、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60.8±7.6)min(52 ~ 80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70.1±9.4)min(58 ~ 84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9,P=0.000)。观察组未出现感染、皮肤坏死病例,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2例出现皮肤坏死,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49,P=0.882)。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更多(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AOFA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外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术前根据常规X线、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后处理,依据骨折情况行术前模拟复位,然后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足部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每钉置钉时间、每足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置钉数多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具有较佳应用效果,可以提升置钉质量,促进术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 ~ 7岁,平均(4.85±1.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 ~ 48 h,平均(23.05±13.14)h。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术前跟骨Böhler角7.1° ~ 11.7°,平均(9.44±1.53)°;术前跟骨Gissane角153° ~ 170°,平均(160.62±5.26)°。所有患者均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术中引导方式分为:超声组11例,采用术中超声引导下跟骨闭合复位;透视组10例,采用术中透视下跟骨闭合复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VAS评分和AOFAS评分,测量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及关节软骨塌陷高度。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少于透视组(P<0.01),而出血量与透视组相似(P>0.05)。超声组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VAS评分和AOFAS评分与透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的关节软骨塌陷高度为(1.91±1.14) mm,透视组为(2.90±1.45) 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应用在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辐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的优点,可以作为该骨折类型的可选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小切口结合微钢板内固定和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淮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SandersⅡ、Ⅲ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1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1.62岁;左侧43例,右侧47例;高处坠落伤71例,车祸12例,其他原因7例。Sanders分型Ⅱ型47例,Ⅲ型4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50±0.34) 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心钉组、微钢板组、跗骨窦组,其中空心钉组给予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进行手术治疗;微钢板组给予小切口结合微钢板内固定;跗骨窦组给予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术后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下地负重时间,术前、术后均测量B觟hler角和Gissane角,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采用免疫比浊仪法检测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血清中IgG、IgM、IgA水平。结果空心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4.54±1.36) mL,均低于微钢板组[(29.35±3.20) mL]和跗骨窦组[(29.41±3.17) mL];空心钉组切口长度为(1.21±0.07) cm,均低于微钢板组[(4.36±0.35) cm]和跗骨窦组[(4.40±0.37) cm];而术中透视次数为(4.27±0.34)次,均高于微钢板组[(3.69±0.37)次]和跗骨窦组[(2.22±0.24)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空心钉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跟骨宽度为(32.25 cm±3.24 cm、32.44 cm±2.87 cm),分别高于微钢板组[(27.29±3.36) cm、(27.38±2.73) cm]和跗骨窦组[(27.36±3.35) cm、(27.29±2.66) cm];Gissane角为(34.48°±3.88°、35.16°±3.25°),均高于微钢板组(31.54°±3.93°、31.59°±3.36°)和跗骨窦组(31.37°±3.68°、31.33°±3.29°),而B觟hler角为(111.14°±8.33°、111.18°±8.39°),均低于微钢板组(115.21°±8.28°、115.60°±9.20°)和跗骨窦组(115.35°±8.31°、115.65°±9.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跗骨窦组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其他两组(93.3%vs 80.0%、86.7%;P 0.05)。3组术前血清IgG、IgM、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1周空心钉组IgM、IgA分别为(1.12±0.08) g/L、(0.87±0.07) g/L,均低于微钢板组[(1.24±0.11) g/L、(0.95±0.10) g/L]和跗骨窦组[(1.21±0.10) g/L、(0.99±0.1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横斜型小切口微钢板固定和跗骨窦切口固定均可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性,降低损伤,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改善术后关节功能,是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01月至2022年4月跗骨窦切口海马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非并发症组定义为术后6个月内恢复到基线功能,能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无持续镇痛药需求。并发症组定义为,骨折并发症需再住院治疗,使用助行器和持续镇痛药物。应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方法分析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跟SandersⅡ、Ⅲ型骨骨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骨折至手术时间、SanderⅢ型、术后B?hler角、DVBA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结论 临床医师应警惕SanderⅢ型、术后B?hler角恢复不佳、骨折至手术时间长的跟骨骨折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八"字微创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即跗骨窦切口结合跟骨后纵外侧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0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八"字形微创切口联合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术后拍摄X射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9hler角与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16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或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跟骨B9hler角由术前平均(13.42°±4.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4,P=0.000);跟骨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97.8°±9.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23.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P=0.000)。经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优良率达83.3%。结论 "八"字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88足),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切开复位组)有41例(42足),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的(闭合复位组)有43例(46足)。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并发症及跟骨解剖参数,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闭合复位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组手术切口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解剖参数恢复程度上,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Böhler及Gissane角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开复位组在跟骨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的情况上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组的优良率为73.9%,切开复位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临床疗效情况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及部分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上有着受伤至手术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低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放射学指标水平、优良率、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AOF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Bohler角、C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Bohler角和Cissane角均大于术前,跟骨高度和宽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优良率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相当,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结合微型钢板及内侧柱螺钉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治疗的31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高度、宽度,采用AOFAS(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1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时间21~23.8个月,平均22.5个月;3.9~6.3个月内骨折骨性愈合,平均5.1个月。末次随访时Bohler's、Gissane's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64.3±1.1)提高至术后的(85.7±3.2),其中优22例,良5例。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腓骨肌腱激惹、内固定外露、腓肠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结论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便捷、关节面暴露充分的优势,利用微型钢板结合内侧柱螺钉固定骨折能防止后期跟骨内翻、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跟骨为松质骨、骨皮质薄、受伤后多为塌陷压缩骨折,手术复位固定能基本恢复关节完整和跟骨形态,术中常需选用植骨块填充,并使用克氏钉固定,才能使骨块能辅助支撑,维持复位。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及缺陷。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资料完整的26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植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固定后跟骨Bohler、Gissane角变化,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患者跟骨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在治疗后均明显增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提示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有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行单纯内固定与固定同时距下关节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对42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单纯内固定组行单纯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固定融合组行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同时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s角与Gissane’s角进行测量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术后半年、1年、2年、4年的功能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方式术后跟骨解剖形态均较术前恢复(P〈0.01),两组手术方式对术后Bohler’s角与Gissane’s角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1年、2年、4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单纯内固定组优良率依次为61.9%、66.6%、71.4%、76.2%,固定融合组优良率依次为66.6%、71.4%、76.2%、76.2%,两组同一随访时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单纯内固定组比固定融合组少(P值〈0.01)。两组分别有2例、3例部分切口边缘表皮坏死,其中1例行局部皮瓣转移术后愈合,余4例经换药后延迟愈合。无一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两组共有7例取骨区疼痛,2~6个月后消失。结论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Ⅰ期作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并未能提高远期疗效,其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尽可能骨折复位内固定、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以抢救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经跗骨窦入路有限切开联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6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Sanders分型:Ⅱ型35足,Ⅲ型28足),经跗骨窦切口置入微型锁定钢板以及螺钉的内固定方法,距下关节面采用“排钉技术”固定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跟骨的高度、宽度以及B(o)hler角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来确定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8.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跟骨的宽度由术前(39.75±5.58) mm恢复至(37.04±5.83) mm,跟骨高度由术前(38.75±5.38) mm恢复至(41.46±5.68) mm,跟骨B(o)hler角由术前平均11.07°±13.39°,恢复至末次随访时30.6°±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优23足,良32足,可8足,优良率为87.3%;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9.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联合微型钢板,结合“排钉技术”固定距下关节面用以治疗跟骨关节内的骨折复位效果较满意,可以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