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研究HCG$i射后不同时间(42h与40h)行短时授精(3h)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率、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对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生殖中心实施IVF-ET的962例患者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HCG注射后不同时间授精分为2组(A组:2009年3月-2012年3月HcG后42h授精440例;B组:2012年4月-2013年9月HCG后40h授精共522例。对两组平均年龄、受精率、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受精率和卵裂率无差异,但临床妊娠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HcG后不同时间短时授精将影响IVF-ET胚胎发育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产率。结果 (1)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女性患者的年龄、获卵数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显著(P0.01),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鲜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9.4%/63.6%、57.4%/43.9%、10.5%/9.5%、5.3%/9.5%、50.0%/54.5%,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冷冻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6.7%/64.1%、38.0%/44.3%、10.5%/8.5%、5.3%/6.8%、47.8%/53.3%,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无论是新鲜移植或冷冻移植,短时受精同长时受精相比对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从短期的临床数据来看,短时受精在临床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液优化后置时间与体外受精时间对胚胎质量评价。方法 61个IVF周期,共获卵610枚:实验组:200枚卵子,精液优化后2h制作精子微滴加入培养后卵子,待2h后将拆除部分颗粒细胞的受精卵转移至新鲜的受精微滴皿中,培养14h-16h;对照组:410枚卵子,常规精液优化后2h,制作精子微滴加入培养后卵子,培养受精16h-18h。两组均在次日拆蛋,观察原核及受精情况,受精66h-72h观察其卵裂,并进行胚胎评分,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结果实验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分别为:77%、96.1%、59.5%;对照组为:74.6%、94.1%、53.4%;两组受精率、卵裂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中可利用胚胎率较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优质胚胎率为:53.4%较对照组43.4%高,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精液优化后置时间和缩短受精时间不仅不影响胚胎的受精率、卵裂率;且会提高胚胎的可利用胚胎率、优质率,延伸临床的种植潜能,增加患者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几种短时受精脱颗粒细胞方式对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61个IVF-ET周期根据脱颗粒细胞时间分为:短时受精后18小时脱颗粒细胞组(A组)94个周期、短时受精后5h脱颗粒细胞组(B组)95个周期和短时受精5h后部分(1/3-1/2)脱颗粒细胞组(C组)72个周期。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即刻剥除部分卵子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在确保受精的情况下剩余卵母细胞保留自体卵周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提高常规IVF的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常规IVF总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5.
精子浓度及受精时间对于受精结局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不同受精浓度、不同受精时间多精受精、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差异,探讨体外受精过程中合适的受精浓度和精卵孵育的时间。方法选择首次行IVF并且获卵数大于12个的周期,将卵子随机分为数目相当的两组,分别采用低、高两种浓度的精子受精,低浓度采用0.15×10~6/ml,高浓度采用0.5×10~6/ml的精子浓度进行受精。根据受精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时受精低浓度组(A1组)、短时受精高浓度组(B1组),过夜受精低浓度组(A2组)和过夜受精高浓度组(B2组)。分别比较不同受精方式下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受精浓度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无论短时受精还是过夜受精,多精受精率及胚胎发育潜能都不会随着受精浓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体外受精多精受精率的增加可能更多的来源于非精子浓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是否能改善年龄、精子形态学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0个IVF-ET周期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试验组1095个卵子行短时受精(精卵混合2h),对照组1003个卵子行常规受精(精卵混合约16~20 h).同时选取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和女方年龄≥35岁时,主要比较短时受精和常规受精的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短时受精组与常规受精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全不受精率和受精率<30%的周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时受精组和常规受精组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8%(192/645)和24.7%(142/57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男方精液正常形态学<10%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和正常受精组的多原核率分别为6.5%(32/490)和10.5%(34/325);而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5%( 84/285)和15.2%(30/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方年龄≥35岁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优质胚胎率为28.6%(42/147),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的13.1%(1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短时受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稍高于常规受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所有IVF的不孕患者特别是当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时,短时受精(2 h)可明显降低多原核受精率及提高优质胚胎率;当女方年龄≥35岁时,短时受精亦可明显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时间对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短时与过夜)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0个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将获得的患者同胞卵子随机分配到两组中,A组:短时受精组,精卵孵育2h后将卵子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B组:过夜组,精卵孵育18h;比较两组的受精、卵裂及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按来源又分1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A组;2组:2个胚胎A、B组来源各1个;3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B组;比较三组的妊娠率、种植率及单、双胎率。结果A、B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率A组高于B组(P<0.05)。1、2、3组妊娠率、种植率、双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1、2到3组种植率、双胎率逐渐下降。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及卵裂,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卵母细胞胞浆形态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行ICSI治疗的110个周期中1017枚人卵母细胞。按卵母细胞内是否含有特殊形态结构分为:无特殊结构卵子(A)和含有折光体(B1)、滑面内质网小囊聚集体(SERC)(B2)、空泡(B3)和胞浆颗粒异常(B4)。通过卵子准备、精子准备和ICSI操作过程,了解卵母细胞正常受精、卵裂和培养后优质胚胎率;结果 A组与B3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75.98%和4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9.469,P0.05)。结论不含有空泡的卵子通过ICSI授精,可以得到较高的受精率,卵子内其他一些异常结构对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还需要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控制性超排卵方案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黄体中期长方案317例(326个周期)及拮抗剂方案218例(220个周期)治疗的患者,对其卵母细胞质量进行评级,比较两组卵母细胞质量、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FSH、LH、E2水平、Gn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黄体中期长方案组获卵数、成熟卵子数,3级卵子数显著高于拮抗剂组(P0.05);受精数、正常受精数、卵裂数、优胚数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P0.05)。两组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及各级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中期长方案组的获卵数、优卵数及优胚数均高于拮抗剂方案组,但两组间成熟卵子率、卵裂率、及优胚率均无差异,两种方案对患者卵母细胞质量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3PN)是否影响低获卵数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周期IVF移植的938个周期,根据是否存在多原核受精分为A组(不存在多原核受精)和B组(存在多原核受精),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在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受精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优质胚胎率和多胎妊娠率A组低于B组,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的存在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行IVF-ET335个治疗周期的相关资料,依据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分3组:间隔1~7d、间隔8~14d和间隔15~21d,比较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1)各组间患者年龄(男、女方)差异不显著(P〉0.05);换水间隔15d~21d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61.71%vs68.05%,61.71%vs72.63%;P〈0.05),而多精受精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17.26%vs12.34%,17.26%vs11.78%;P〈0.05),卵裂率、周期冷冻率、种植率、妊娠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35个移植周期共分娩140个婴儿,其中单胎分娩86例,双胎分娩27例,出生婴儿未见先天异常,3组间宫外孕率、活胎分娩率、孕周、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产率随换水间隔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结论 (1)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在2周内有利于正常受精及胚胎的后续发育,延长可能使多精受精率及流产率增高;(2)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在1d~21d并未对IVF-ET的助孕后的新生儿健康情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886例,其中短时受精不脱颗粒细胞组(A组)235例,短时受精并全部即刻脱颗粒细胞组(B组)315例,短时受精并部分(3~5枚)脱颗粒细胞组(c组)336例。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C两组(P〈0.05);C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部分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胚胎种植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并且能够降低多精受精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使用冷冻复苏精液进行IVF授精时间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1年在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中心使用供精治疗的129个IVF周期。其中完全IVF周期96个,half-ICSI周期33个。对比精液处理后不同授精时间间隔与IVF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授精时间间隔0.5-1h组67.319%正常受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3h组;1-2h组)(58.156%;57.820%)(χ2=12.210,P=0.001;χ2=4.097,P=0.043),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缩短授精时间间隔可以提高冷冻复苏精子IVF正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IVF)患者单卵泡液氨基酸谱含量与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49份IVF患者优势卵泡的单卵泡液氨基酸谱,并追踪所获卵母细胞发育结局。依据取卵后第三天(D3)胚胎评分分为可用胚胎组(A组)与不可用胚胎组(B组),比较两组氨基酸谱含量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及用药支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A组患者的取卵数、受精率及卵裂率略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可用胚胎数及可用胚胎率(7.41±4.64、65.15%)显著高于B组(5.00±3.38、49.75%)(P〈0.05);③A组卵泡液中丙氨酸(Ala)含量(335.86±70.79μmol/ml)明显高于B组(293.56±67.30μmol/ml)(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利用ROC曲线确定卵泡液中Ala含量预测可用胚胎形成的临界值为325.4μmol/ml,灵敏度63%,特异度81.8%。结论优势卵泡的发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VF患者的总体情况,卵泡液中Ala含量可作为预测卵母细胞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人类助孕,助孕成功率稳步上升,卵子体外授精成功率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助孕结局。 目的:评估微滴法与敞开式授精法这2种常用授精方法在常规体外授精中卵子受精以及胚胎发育方面差异。 方法:募集因非男性因素行体外受精助孕的1 175例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研究,对比这2种授精方法的有效性。其中573例患者进行了微滴法授精;另外602例患者进行了敞开式授精。然后比较这两种授精方式对卵子授精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微滴法受精失败率[完全不受精率+低受精率(受精卵子<25%)]比敞开式授精要高(11.9%,3.3%,P < 0.001)。然而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 > 0.05)。结果表明敞开式授精法是一种相对简单而且授精失败率低的良好授精方法。但受精是过程复杂,内外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进行更细致观察,以确认这两种授精方法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中的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The German embryo protection law (Embryonenschutzgesetz, ESchG) does not allow embryo selection. Therefore, only as many oocytes at the pronuclear stage (PN), as are planned to be transferred, are allowed to be cultured.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embryos for transfer without a corresponding reduction of the overall pregnancy rate (PR).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2573 consecutive transfer cycles following either in-vitro fertilization (IVF) or IVF/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Out of these cycles, 234, 329 and 792 were performed with one, two, and three embryos respectively, because only that number was available (non-elective transfer). Another 123 and 1095 transfer cycles were performed with two and three embryo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elected from a higher number of PN oocytes (elective transfer). The clinical ongoing PR were 3.9, 9.1 and 17.7% respectively for the groups with non-elective transfer of 1, 2 and 3 embryos, and 22.0 and 22.5% for the groups with elective transfers with two and three embryo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 between the two elective embryo transfer groups up to the age of 40 years. The multiple pregnancy rate was reduced by 7.9%. The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embryos transferred from three to two can be performed eve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ESchG without an effect on the overall P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氧分压环境下(20%02&5%O2)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中胚胎发育潜能与临床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年在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助孕治疗的280个周期,分别为IVF(n=200),ICSI(n=80)。随机分组:研究组(5%氧分压)和对照组(20%氧分压),对比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类早期胚胎在低氧环境下进行体外培养是有利的,可以获得更好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生育技术中控制性超排卵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GnRH—a长方案降调控制性超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0例(共52个周期),和同期因输卵管因素不孕接受GnRH—a长方案降调的对照组患者57例(共60个周期),观察取卵后卵-冠-丘复合物,对其卵母细胞质量进行评级,比较两组卵母细胞质量、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结局。结果PCOS组3级卵母细胞数、优质胚胎数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3级卵母细胞率、优质胚胎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COS组1级、2级和4级卵母细胞数及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COS组与对照组卵母细胞成熟率(88.0%vs88.3%)、受精率(79.3%VS82.1%)、卵裂率(76.9%VS80.3%)、临床妊娠率(38.5%VS40.0%)等,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其优质卵母细胞数、优质胚胎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能获得与正常对照患者相同的优质卵母细胞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