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题释义: 直接前方入路:能够较好的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由传统的Smith-Peterson入路改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故经过此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使关节更加稳定,术后脱位率更低。但是该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术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且对手术室硬件条件有相应的要求。 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该系统是由6项疼痛相关和6项日常活动(如行走、穿衣服、睡觉等)内容组成,自2007年修改后,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领域。该系统更加客观易懂,更能有效量化患者主观感受,故在实际临床随访中能够更好的执行及随访。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缓解终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作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直接前侧入路,通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暴露髋关节,更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同时具有软组织损伤小、置换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主刀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硬件要求。 目的:基于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及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单侧股骨颈骨折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42髋),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分为2组,直接前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前外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较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更早(P < 0.001);手术切口长度直接前侧入路组小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  (P < 0.001);②术后第1,2天,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1 min内行走距离均大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周时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直接前侧入路组1例、前外侧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滑囊炎,患者感疼痛不适,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均消失;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肿,术后3周时自愈;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切口内侧缘皮肤感觉麻木;⑥结果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前外侧入路组较直接前侧入路组更具优势。直接前侧入路虽然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恢复更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开展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 ORCID: 0000-0003-1981-7259(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SuperPATH:即为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简称,上方关节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自身髋关节,适用于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等,手术方法是切除自身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将金属关节假体置入股骨近端和髋臼侧,使之替代人体髋关节进行活动。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多种微创入路,其中CHOW等于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组,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42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后第1,2周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②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均急诊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③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减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2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SuperPATH组术后第1,2周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第3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髋关节疼痛不适,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并无明显减少,由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施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2-9280-8802(胡正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差别较大。 目的:观察外侧与后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评价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阳江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93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外侧手术入路组(45例,60髋)及后外侧手术入路组(48例,60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置换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后外侧入路组在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置换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优于外侧入路组(P < 0.05),但置换后2年时,2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后外侧入路组和外侧入路组患者置换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骨水泥反应、术中致股骨近端骨折、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置换后早期恢复,但远期效果与外侧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常规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的临床资料,SuperPATH入路组、常规入路组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6月Haris评分。结果与常规组相比,SuperPATH组切口较短、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较少。两组的置换时间、髋臼角测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小、疼痛轻、出血少,可快速康复。但SuperPATH入路存在安装假体难度相对较大,易致假体位置不佳等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在我院骨科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DAA组与传统DLA组(n=30)。DAA组行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LA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与VAS评分、并发症、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等指标。结果: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术后DAA组患者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LA组(P0.05)。DAA组综合满意度优于DLA组(P0.05)。DAA组与DLA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髋置换术中,DAA与DLA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关节恢复快、及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0例髋臼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腹直肌旁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的并获得满意随访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间髋臼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入路患者随访12 ~ 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均适合治疗累及髋臼前柱为主的髋臼骨折,其骨折分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腹直肌旁入路明显少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Stoppa入路相比,腹直肌旁入路能直视髋臼前方及四边体,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累及髋臼前柱为主伴四边体移位的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 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We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more than 10 years of follow-up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a second-generation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with a collar and straight distal fixation channe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One hundred five patients (129 hips) who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1991 and 1996 fo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cementless straight distal fluted femoral stems were followe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Ninety-four hips in 80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analysis.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was 47 years, and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4.3 years.

Results

The mean Harris hip scores had improved from 58 points to 88 points at the time of the 10-year follow-up. Activity-related thigh pain was reported in nine hips (10%). At the last follow-up, 93 stems (99%) were biologically stable and one stem (1%) was revised because of loosening. No hip had distal diaphyseal osteolysis. Proximal femoral stress-shielding was reported in 86 hips (91%).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r-calcar contact and thigh pain, stem fixation status, or stress-shielding.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of the femoral stem was 9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8-100%) after 10 years.

Conclusion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sing a second-generation cementless femoral prosthesis with a collar and straight distal fixation channels were satisfactory; however, the high rate of proximal stress-shielding and the minimal effect of the collar indicate the need for some changes in the stem desig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OCM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PLA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中58例术后随访10~20个月,OCM组患者出血量少于PLA组,切口长度小于PLA组,下床行走时间短于PLA组,术后前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位脱位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骨性和软组织畸形严重,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风险高,并发症多,而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可以简化置换方法。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高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患者17例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获得至少2年以上随访,共21髋关节,对置换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改善以及髋关节部位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随访(48.0±20.5)个月。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高于置换前(P < 0.05)。患者主要症状为双下肢不等长,下蹲后站起困难、下肢力量不足及下肢软组织紧张。1髋发生大转子骨折以钢爪固定;4髋在置换中股骨距裂纹骨折以钢丝捆绑。1例患者置换后出现股神经损伤表现,获得部分恢复。所有患者无感染、脱位和假体松动出现。结果说明,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短缩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但仍需要一定的置换技术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其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模型,使用金属粉末或者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微创 SuperPATH入路的优势:微创SuperPATH入路可保留患者关节囊,避免外旋肌群受损,有助于患者术后及早进行功能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背景:髋关节置换目前成为了解决老年股骨颈骨折问题的有效有段,但存在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关节错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风险。 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结合文献检索的方法探讨3D 打印导板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①文章回顾性分析2017 年2月至2018年10月辽宁省金秋医院骨外科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患者13例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行关节置换设为导板组,12例术中未用打印导板设为未用导板组,以此观察3D打印导板行SuperPATH技术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②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词为“3D、髋关节”,检索时间2000至2019年,按纳入标准选择31篇文献分析探讨3D打印导板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与结论:①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导板组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少于未用导板组(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文献检索结果表明,3D导板应用于髋关节置换中能够弥补手术的一些缺陷。目前实施关节置换有多种入路方式,常规和微创入路都有直接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方式,经多篇文献分析得出,直接前外侧入路能够减少创伤,而微创入路能够降低手术风险;③上述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置换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疗效较好。3D导板应用在髋关节置换上具有应用价值,与微创技术相结合更具有优势。 ORCID: 0000-0001-6017-8386(赵维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