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本文以抗人C_(?)的羊IgG为包被抗体,以HRP-HBs抗体为指示抗体,建立了可检测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的C_3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236例六种类型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的病人血清标本,其阳性率分别为:无症状携带者(ASC)12.9%(4/31),急性肝炎(AH)36.7%(22/60),慢性迁延性肝炎(CPH)33.3%(7/21),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9.6%(34/57),重型肝炎(SH)77.8%(14/18),肝炎后肝硬化(PLC)67.3%(33/49),阳性率与肝损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1)。认为HBs-Ag/C3-CIC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分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 )的检出率,与HBV复制标志的关系,在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表现不同。在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V感染指标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者,其HBsAg/C3-CI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且随HBeAgS/N值的升高而增加。在由HBV e系统组合成的四种模式中,单纯HBeAg阳性模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模式;在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阳性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PHSAr阴性者。而急性乙型肝炎(AH)的HBsAg/C3-CIC检出率无类似差异。这些结果提示,HBsAg/C3-CIC在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中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IgM和IgG—补体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宣宪  王三英 《病毒学报》1997,13(3):224-228
对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捕捉法ELISA,以IgM和IgG类抗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免疫反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反应能力在慢性HBC感染中基本相同,表现出明显的病型差异,而在急性HBV感染中则不同,前者反应强度显著主于后者;二者阳性率在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中虽均随其肝损害加重而显著上升,但IgG/C3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与ALT有关,而IgM/C3-TCIC与ALT无关;二者阳  相似文献   

4.
乙肝患者病变程度与病毒基因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分型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5例经肝组织切片证实的急性轻型肝炎、轻度慢性肝炎(CHB)、中度慢性肝炎和重度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乙肝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12.1%和86.7%。C型中度慢性肝炎所占的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而重度慢性肝炎在B型和C型中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C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基因B型感染者,而基因C型感染者中HBeAb阳性率显著低于基因B型感染者。结论C型HBV感染和乙肝病情加重有一定关系,而B型HBV感染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源性肠道菌群失调与保肝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及或加服乐托尔或加服培菲康来治疗慢性肝病疗效.方法:慢迁肝41例及慢活肝37例,各随机分成三组:A组:常规治疗 乐托尔胶囊,2粒/次,2次/d;B组:常规治疗 培菲康胶囊,3粒/次,3次/d;C组:常规治疗:益肝灵 Vit.C Vit.B Co,各2片/次,3次/d,三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75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3例.腹胀、腹泻、肝区不适消失率及ALT、内毒素试验复常率二项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乏力、SB复常率在慢活肝中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总有效率:慢迁肝三组分别为83.3%、69.2%、35.7%;慢活肝三组分别为:63.7%、61.5%、33.3%,三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常规保肝治疗加服微生态制剂,不论是死菌及其代谢产物或活菌制剂均有肯定的价值,但死菌制剂具有活菌制剂不具备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捕捉法ELISA检测各型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慢性乙肝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在慢性乙肝中,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与HBVe系统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HBeAg阳性血清中,并与HBeAg滴度有关。故IgA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作为HBV慢性感染的血清诊断标志之一;也可作为反映HBV在增殖并有传播危险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原发性肝癌伴有不同肝炎后肝硬化类型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131例曾行TACE的伴有不同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以肝炎后肝硬化类别(乙肝、丙肝)分类,乙肝后肝硬化组为组1,丙肝后肝硬化组为组2,随访观察术后一年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等的变化以及预后。两组研究因素采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随访预后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生存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半年和一年AST、ALT、ALP、GGT、PT、PLT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一半年、一年远处转移率同组二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组一半年、一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8.1%;组二半年、一年生存率分别为68.5%,58.9%,两组间同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9,P=0.884;X2=0.183,P=0.669)。结论:TACE治疗PHC安全可靠,对于伴有乙肝或丙肝后肝硬化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疗效及预后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异常的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HBeAg阳性乙型肝炎初次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载量及ALT浓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门诊伴有ALT浓度异常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患者并筛选出HBeAg阳性患者汉族、维族共37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生化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HBV DNA、ALT浓度及乙肝HBeAg。结果:(1)汉族HBV DNA组秩和8869,维族HBV DNA组秩和10359.3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尚不能肯定HBVDNA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复制程度没有差异。(2)汉族ALT组秩和26818.50,维族ALT组秩和22009.50,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ALT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3)HBVDNA低复制组(103-104copy/mL):汉族秩和3771.46,维族秩和4993.2;中复制组(104-106copy/mL):汉族秩和6412.4,维族秩和5088.2;高复制组(>106copy/mL):汉族秩和929.04,维族秩和666.9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在低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在HBV DNA低复制组两民族间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差异,但在中、高复制组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的HBeAg阳性的汉族与维族之间HBV DNA的病毒复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民族间的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跟维族的民俗、饮食习惯及生存环境、免疫相关基因HLA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288例慢性HBV感染者行1 s肝穿刺,标本均送免疫组化双标记及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进一步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不同年龄根据谷丙转氨酶(ALT)水平[≤1正常值上限(ULN)、1-2 ULN、≥2 ULN]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比例:≤20岁组为18.2%、66.7%、80.0%;21-30岁组为18.8%、22.7%、57.1%;31-40岁组为37.0%、47.1%、84.6%;≥41岁组为44.2%、51.6%、71.4%。结论对于年龄〈30岁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若ALT大于正常上限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对于ALT正常但年龄大于30岁、ALT1-2ULN、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合并肥胖或脂肪肝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行肝穿刺可有效指导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型的测定,其中120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拉米夫定(LAM)治疗;B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C组给予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比较治疗情况。结果 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119例(59.2%),C型68例(33.8%),B/C混合型10例(5.0%),未知型4例(2.0%),各分型之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为86.8%,显著高于B型的51.3%(P0.05)。HBeAg(+)的3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时,B组和C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及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C组患者(包括B型19例、C型21例)中B型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C型(P0.05)。结论地处西南方的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型和C型共占93.0%,其他型别仅占较少部分。ETV方案或LAM联合ADV方案治疗HBeAg(+)慢性乙肝疗效优于LAM治疗。初始LAM联合ADV治疗基因B型HBeAg(+)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C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