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银杏套细胞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杏套细胞起源于近雄配子体表达的颈卵器母细胞周围细胞,中央细胞形成时,套细胞呈明显的一层,围绕颈卵器紧密排列,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套细胞体积逐渐地大,细胞质变浓厚,细胞质中脂滴增多,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开始出现局部加厚,在颈卵器发育的泡沫化阶段,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不均匀加厚较为显著,在较薄的区域可见胞间连丝,受精前,套细胞中液泡增多,脂滴迅速减少,造淀粉体增大,套细胞与卵细胞的接触壁的不均匀加厚非常明显,精核进入颈卵器以后,卵细胞与套细胞的接触壁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形成一个薄厚不均的间隔层,受精卵分裂时,受精卵细胞与套细胞接触壁的凹陷处可见许多小泡和内质网,游离核期时,套细胞内出现大量小液泡,细胞内含物迅速消失,套细胞外形变长,胚胎长出颈卵器后,套细胞逐渐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2.
银杏型胚珠器官的异时发育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1994,33(2):131-139
比较中侏罗世以来银杏属各种的胚珠器官,显示除了胚珠大小外,它们在形态上并不构成明显的年代梯变,中侏罗世出现的义马银杏型的胚珠器官具有分别单独着生在珠柄上的2-4个胚珠,不同于(现生)银杏型的胚珠器官仅有1个直接生在总柄上的能育胚珠,但和现生银杏胚珠器官发育阶段产生的某些畸型(通常不育)却形态相同,推测银杏型胚珠器官是由义马银杏型胚珠器官在K型选择压力下胚珠增大,最终导致胚珠数目减少,珠柄消失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侧柏雌球果及其胚珠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e)胚珠的发育过程及后期球果苞片的结构变化。在北京,雌球果原基7月分化。通常一个球果有4对苞片,中部两对可育,靠球果顶端一对各产生一枚胚珠,其下一对各两枚。胚珠的发育顺序是向顶的,下部可育苞片腑部的两枚胚珠源于同一原基。胚珠原基分化成珠心和珠被,在发育过程中,珠被逐渐包围珠心,最后形成2烧瓶状的胚珠。11月至次年1月,球果处  相似文献   

4.
对银杏(Ginkgo biloba L.)胚珠贮粉室的早期发育过程以及珠心细胞死亡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研究.DNA电泳出现DNA ladder和TUNEL标记说明参与形成贮粉室的珠心细胞死亡是程序性死亡(PCD)过程,并且显示出在贮粉室形成中,PCD的发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式样.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贮粉室的早期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起始事件是位于珠孔端的3至4层珠心细胞纵向伸长;接着,位于珠心组织最上部(珠孔端)的珠心细胞启始死亡;然后,这些已经纵向伸长的珠心细胞向基地和侧向地逐渐死亡,形成一个空腔;最后,珠孔端珠心表皮细胞以开裂的方式与其余表皮细胞脱离而形成贮粉室的开口.大孢子母细胞时期,贮粉室尚未发生;四分体阶段,贮粉室已经开始形成;到雌配子体发育时期,贮粉室已经完全产生.反映大孢子发育和贮粉室发生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银杏胚珠贮粉室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银杏 (GinkgobilobaL .)胚珠贮粉室的早期发育过程以及珠心细胞死亡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研究。DNA电泳出现DNAladder和TUNEL标记说明参与形成贮粉室的珠心细胞死亡是程序性死亡 (PCD)过程 ,并且显示出在贮粉室形成中 ,PCD的发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式样。结合扫描电镜观察 ,贮粉室的早期发育可分为 4个阶段 :起始事件是位于珠孔端的 3至 4层珠心细胞纵向伸长 ;接着 ,位于珠心组织最上部 (珠孔端 )的珠心细胞启始死亡 ;然后 ,这些已经纵向伸长的珠心细胞向基地和侧向地逐渐死亡 ,形成一个空腔 ;最后 ,珠孔端珠心表皮细胞以开裂的方式与其余表皮细胞脱离而形成贮粉室的开口。大孢子母细胞时期 ,贮粉室尚未发生 ;四分体阶段 ,贮粉室已经开始形成 ;到雌配子体发育时期 ,贮粉室已经完全产生。反映大孢子发育和贮粉室发生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概述了矮牵牛胚珠特异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并通过与拟南芥胚珠发有突变体的比较,以探讨被子植物胚珠发育的基因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7.
掌叶大黄胚珠的发育及胼胝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油细胞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鹅掌楸油细胞比相邻组织细胞分化,因而在叶肉细胞未完全分化的叶原基、幼叶以及未完全分化的幼茎中,都可看到已分化的油细胞。通常,在第二叶原基中可发现油细胞原始细胞,由于其染色深、细胞核大而易与周围组织的细胞相区别。以后,油细胞逐步液泡化,直至形成一个大的液泡,此时,细胞核呈扁平状,并与细胞质一起成为一薄层围绕着大液泡。当油细胞发育成熟后,细胞质及核开始解体,整个油细胞的腔由大液泡充满,成为油囊,在部分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油松胚珠发育时期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显微观察法对北京地区不同发育时期的油松胚珠进行解剖结构观察,以确定北京地区油松胚珠的发育时期。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油松胚珠的发育历时13个月(从2003年4月~2004年5月),具体时期为:2003年4月12日为胚珠分化期,4月21日左右为大孢子母细胞时期,5月至8月为游离核时期,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为胚珠休眠期,2004年4月15日左右进入雌配子体细胞化时期,4月21日左右为颈卵器原始细胞活动期,5月8日左右为中央细胞分裂期,5月14日左右为成熟颈卵器时期。本研究结果中油松胚珠经历的发育阶段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而且北京地区比辽宁兴城地区油松胚珠发育时期平均提前了大约20~30 d。  相似文献   

10.
牛膝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ume.)根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牛膝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和三生生长5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内皮层细胞上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多为二原型;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其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次生结构中,次生维管组织占主要地位;牛膝根的进一步加粗主要是由于三生结构的发生和分化.第一圈额外形成层产生于次生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射线细胞,以后的每一圈由前一圈向外衍生的薄壁组织细胞产生.额外形成层无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之分,在切向纵切面上呈叠生排列.三生维管束以离心方式排列成整齐的同心环状,由薄壁结合组织将其彼此分开,其圈数与额外形成层的圈数是一致的,随着根的个体发育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1.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中种皮的解剖与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银杏品种‘佛指’种实中种皮的解剖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结果表明,银杏种实的单粒重、纵径和横径的增长都呈单S形生长曲线,纵径和横径增长高峰早于单粒重;银杏种实单粒重主要的增长时期与中种皮的木质化进程基本上一致;银杏种实中种皮发育过程中,细胞发生核浓缩、染色质趋边化以及核最终解体等形态学上的变化,呈现细胞编程性死亡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从银杏外种皮中分离银杏酸的方法,使用了皂化和酯化反应为后的两次柱层析分离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银杏结实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结实习性的观察夏春森,周萍,王露(江苏淮阴市果树研究所,淮阴223001)吴邦良(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14)关键词银杏,结实习性Observationonseed-sethabitofGindgobilobaL.¥XiaChun-Sen;Z...  相似文献   

15.
银杏外种皮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又名白果,是我国特有树种,也是世界上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对银杏叶和果的研究,尤其是对银杏叶黄酮的研究,已取得了多项成果〔1,2〕,但对银杏外种皮的研究还不多。银杏外种皮是种子硬壳外面的肉质部分,长期以来,被视为废物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国内自90年代末,扬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开展了银杏外种皮研究工作,但目前还没有规模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3〕。笔者在综合检索的基础上对银杏外种皮研究工作作一综述,希望引起对银杏外种皮开发利用工作的广泛重视。1 资源状况目前…  相似文献   

16.
银杏光合与蒸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银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度、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和观测银杏叶片形态、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银杏光补偿点为76μmol.m^-1.s^-1,光饱和点为1040μmol.m^-2.s^-1。超过光饱和点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强度反而下降。2.银杏光合最佳温度为26℃。3.净光 速率的日变化呈“午休”型的双峰曲线变化,最高峰出现在10:00A.M.前后,次峰出现在6:00P.M.前后。4.蒸腾速度  相似文献   

17.
银杏G86-1优良株系嫁接繁殖许成琼,李锋,韦霄,傅秀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GraftingpropagationofGinkgobilobaLl.Gui-86-1¥Xu-Cheng-Qiong;LiFeng;WeiXiaoandFuX...  相似文献   

18.
一株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产黄酮类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银杏(Ginkgo biloba L.)树叶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EG4,经鉴定为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应用薄层层析、显色反应及分光光度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真菌能够产生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Ginkgo biloba L. has often been called a living fossil.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re often seen in its leaf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epidermal layer and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 In the upper epidermal layer, the cells are rather orderly arranged in the appearance of a smooth surface. However, the cells of the lower layer are very irregularly arranged. The cell wall projects in various directions and is wrinkled. The stomata in the upper layer are rare and are restricted to the base of the leaf blade, for which they are often neglected. However, in some incidences, they are present only in the lower layer. The guard cells are deeply caved in by the surrounding 4—7 subsidiary cells, the upper part of which projects and covers the stoma. In the lower layer, two stomata, or occasionally three, that set close to each other might be observed. These phenomena are scarcely seen in other seed plants.  相似文献   

20.
银杏外种皮的双黄酮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银杏外种皮的乙酸乙酯提取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5个经物理常数及光谱分析鉴定为金松双黄酮、银杏素、奶杏素、1-5’-甲氧基白果素及白果素。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银杏外种皮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