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切实应对"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的挑战,降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随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的"‘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该项目由王文玲研究员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汇集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17家优势单位,将围绕5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包括:①"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特征研究;②"一带一路"重要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研究;③"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输入风险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④"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协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⑤"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实验室保障技术研究。该项目实施将切实将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卫生概念的现实需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李震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7):1759-1760
动物病毒学与教育科研、社会生产、百姓生活等密切相关。我们在利用和享受动物病毒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需要随时应对动物病毒性疫病新发和再现的严峻挑战。跟踪和展示动物病毒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病毒这种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也有助于我们驯服和控制病毒并让其服务于社会需要。本专栏稿件包含了冠状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6种动物病毒病原体相关研究报告和综述,汇集了病原进化、表位筛选、病原与宿主互作等诸多研究内容,期望该专栏的出版有助于促进动物病毒性疫病相关研究领域的交流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谢建平  肖永红  周钢桥 《遗传》2023,(11):945-949
<正>瘟疫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病原体与人类不断相互适应。虽然疫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但是传染病仍然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现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时,突发的新传染病又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健康。人类活动也增加了自然压力的强度和频率,产生新的压力,改变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又加大了新发传染病风险。构建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应对来自不同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挑战。深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尤其是作用的途径和网络、免疫保护的分子事件等,  相似文献   

4.
新发突发传染病暴发给全球公共卫生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快速识别致病病原体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首要问题,传统病原检测方法难以应对已知变异较大病原或未知病原,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学研究给病原识别鉴定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核酸提取、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方法不断发展,使宏基因组学成为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研究方向。宏基因组学可对传染病防控中的多种类型样本进行直接测序,获得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并结合病原核酸数据库,通过序列比对、变异进化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监测可疑样本对疫情暴发进行预测预警;识别传染病患者感染致病病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构建病原系统发育关系,追溯疫情潜在感染来源,最终实现新突发传染病病原的快速识别、分型、耐药及溯源分析。宏基因组学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对宏基因组学在传染病病原监测、检测及溯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新发突发传染病暴发给全球公共卫生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快速识别致病病原体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首要问题,传统病原检测方法难以应对已知变异较大病原或未知病原,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学研究给病原识别鉴定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核酸提取、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方法不断发展,使宏基因组学成为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研究方向。宏基因组学可对传染病防控中的多种类型样本进行直接测序,获得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并结合病原核酸数据库,通过序列比对、变异进化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监测可疑样本对疫情暴发进行预测预警;识别传染病患者感染致病病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构建病原系统发育关系,追溯疫情潜在感染来源,最终实现新突发传染病病原的快速识别、分型、耐药及溯源分析。宏基因组学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对宏基因组学在传染病病原监测、检测及溯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自播散疫苗     
自播散疫苗(Self-disseminating vaccines,SDV)是一种携带抗原编码基因的可复制病毒载体,不但能免疫被接种动物,并能在被接种动物体内复制后再感染与被接种动物接触的动物使其被免疫。黏液瘤病毒是第一个被发现的SDV病毒载体,被成功用于预防兔多发黏液瘤病。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可能成为理想的研制SDV的载体。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病等)的不断出现正促进SDV的研制。SDV可能成为一种能有效阻断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从动物向人传播的生物制品。  相似文献   

7.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涉及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复制、传播及致病等多个过程。病原菌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多种策略以攻击宿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毒力蛋白影响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病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阻断宿主信号通路的激活,如乙酰化、β消除等。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律,有望发现具有广谱作用的传染病防治药物。我们就病原体通过信号转导影响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伪狂犬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伪狂犬病毒可诱导感染的宿主产生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为理想的疫苗载体,从而表达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多种蛋白。这些病原体包括刚地弓形虫、日本血吸虫、马尔他布鲁菌、猪园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口蹄疫病毒、猪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等,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曾国艳 《蛇志》2012,24(2):185-186
新发传染病是一类病原体种类繁杂,传播途径各异,感染方式复杂多变,容易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传播的传染病[1],可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较大范围内传播。我国卫生部将这些突发传染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体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新发传染病有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图1)。在最近30年的新发传染病中的病原体多达30多种,其中四分之三与野生动物有关。这些人和动物共患病之所以一直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动物本身有自己广泛的病原群,人同动物密切接触(猎食,宠物,皮毛或入药)可以直接造成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病毒及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细胞后,复制过程离不开宿主细胞内的宿主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酰基辅酶A结合结构域蛋白3(ACBD3)可以与一些病原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影响病原体微生物在宿主细胞的复制.本文通过总结爱知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丙肝病毒、人类鼻病毒以及沙门氏菌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蛋白质与ACBD3及磷脂酰肌醇4-激酶B(PI4KB)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ACBD3在病原微生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传染疾病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威胁,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社会安定.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城镇化、都市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新发和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如艾滋病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禽流感病毒、甲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近年来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不同地区频繁发生并蔓延、流行.本次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爆发和疫情失控更再次警示我国和国际社会关于发展有效防治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措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天然免疫与宿主抗病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解决该世界性难题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流行病的三大流行环节中,病原的宿主与疾病的传播媒介常是动物。动物学研究,尤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常能在病原体尚未分离出来的情况下,判别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找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地防治  相似文献   

14.
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为代表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谭文杰研究员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项目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资助,将为从源头、传播、感染靶点三个层次有效阻断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生及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第九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于2006年9月28日在北京西直门宾馆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和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三家单位共同主办,主题为“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围绕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展开研讨病毒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化、受体、基因组及转录调控,致瘤等);病毒感染与传播机理研究(流行病学、感染与免疫、宿主易感性、跨种传播机理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病原体分离鉴定、诊断、疫苗、药物、RNAi等)。本次论坛瞄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邀请了海外优秀中青年华人学者和国内知名专家与会报告并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首先是在DC表面发现的II型跨膜凝集素受体,能够与细胞间黏附因子2(ICAM-2)和ICAM-3结合,并能识别结合富含甘露糖的碳水化合物和含岩藻糖的多糖结构(如Lex,Ley,Lea及Leb)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摄取、处理、提呈可溶性抗原,诱发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SIGN诱发的信号通路能下调宿主免疫应答,导致病原体扩散、传播、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近年来,人们通过对许多病原体的免疫逃逸现象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发现DC-SIGN与病毒的糖蛋白、细菌和真菌的荚膜多糖(CPS)等结合,使病原体藏匿于DC细胞而逃避溶酶体的降解,促进病原体传播实现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7.
TLR4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可选择性识别病原微生物而启动天然免疫,在宿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表明,TLR4基因的多态性与多种动物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性疾病密切相关,说明通过TLR4基因的研究可为动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提供依据。该文简要论述部分动物TLR4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抗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接踵而至,并蔓延流行。由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现时间短,许多安全且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仍处于研发阶段,小分子药物对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存在巨大潜力,利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筛选抗病毒活性物质,以期找到特异性高、毒性小的抗病毒药物,解决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机制不明情况下药物研发的盲目性。现就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筛选的技术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病毒性传染病的应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病原体毒力的进化是进化生物学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课题。最具有进化优势的病原体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传播自身,对宿主造成的危害越小,越有利于病原体的长期传播。但根据“交易模型”,病原体在具有传播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宿主适应性的降低。由这一模型预测的病原体毒力进化,会在传播率最大和对宿主影响最小之间取得平衡,以便病原体的基本繁殖率最大化。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这一模型的研究结果、其可能的使用意义和存在的争议,以及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杨臻嵘  周钢桥 《遗传》2023,(11):950-962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基因操作和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于有效控制和治愈传染病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其构建的细胞、类器官和动物疾病模型,为探索传染病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极大便利。CRISPR筛选技术使得高通量鉴定传染病相关风险因子成为可能。基于CRISPR的新型分子诊断工具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更灵敏和快速的方法。利用CRISPR工具敲入抗性基因或破坏风险基因和病毒基因组,有望实现预防或治疗传染病。本综述讨论了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疾病模型制备、传染病风险因子筛选、病原体诊断和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传染病的研究和防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