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彩霞  李小梅  沙晋明 《生态学报》2011,31(18):5414-5420
景观格局与尺度的相互关系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内涵包括时间、空间和分析(观察)等。近年来景观格局与空间、时间尺度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而分析尺度对格局的影响探讨较少。地理空间信息的主题分辨率反映了地理空间信息的制图细节,即专题图的分类数。以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为专题图内容,选择福州行政区、福州城区和永泰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改变NDVI分类数,研究主题分辨率对空间格局的影响。NDVI格局指数包括:斑块数量(NP)、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LPI)、斑块平均大小(AREA-MN)、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SHAPE-AM)、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AM)、蔓延度指数(CONTAG)、散步与并列指数(IJ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结果表明格局指数对主题分辨率(分类数)的连续响应特征如下:初始条件敏感区(分类数2—4类)、敏感响应区(分类数为4—8类)、适合分析尺度区(分类数8—12类)、不敏感区(分类数≥12类);格局指数与主题分辨率的关系有对数增长、线性增长和幂函数下降等。分析尺度对NDVI空间格局影响的本质原因是相对应的生态系统等级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锡林河流域植被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得到了植被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植被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图;对以上两个指标以及年均降雨量和年均积温进行趋势面分析的结果表明:1)锡林河流域植被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植被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自东南往西北的减少趋势;2)水热因子是影响锡林河流域植被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其分布与年均降雨量在整个流域内存在较强的正效应关系,同年均积温的正效应关系局限在地势较平坦的西北部;3)锡林河流域水热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皆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但二者对地形变化的反应不一样,温度比降水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3.
淮河下游寺区栎类林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淮河焉游地区落叶阔叶栎类林多样性空间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选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测度类林多样性,以可能蒸发器分析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栎类林SDI0.24-2.19,CEI0.15-0.92,EDI0.13-0.91,其多样性出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加的规律,(2)栎类林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与该地区干湿状况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试图通过对碱化草地景观动态过程与群落多样性和空间格局的关系的分析,探讨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标和空间格局指数来解释和预测景观发展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可能性。运用空间仿真的方法,对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景观动态进行了模拟。模型强调景观内的斑块(即空间匀质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土壤碱化度的相互耦合作用。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模型的输出结果与观测到的1989 ̄1993年在1hm^2样地内的斑块分布动态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在遥感技术与 GIS技术的支持下 ,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 1∶1 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 ,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基础上 ,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渐增强 ,景观的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 ,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少 ,破碎度指数逐渐增加 ;而当人类已经彻底改变自然景观 ,多样性指数则逐渐减少 ,优势度指数增加 ,而破碎度指数逐渐减少。同时 ,针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背景的特点 ,选择北纬 40°、2 8°和 2 4°三条样带 ,东经 1 0 8°和 1 1 4°两条样带 ,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谢花林 《生态学报》2008,28(10):5020-5026
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并随着粒度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1985~2000年的15a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下降,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增加;(3)研究区内的沙地坨甸区生态风险度高,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4)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异的步长都比较大,为410.9km。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杜志博  李洪远  孟伟庆 《生态学报》2019,39(17):6534-6544
在应用景观连接度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时,选择适宜的距离阈值是关键。适宜的距离阈值有利于识别景观中的关键斑块并及时发现连接脆弱的区域,对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生态恢复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焦点景观,焦点景观是依据研究区域栖息候鸟的生境面积而划分的面积大小相同的区域,并通过ArcGIS中的泰森多边形分析实现,焦点景观分析可为面积更大、结构更加复杂的景观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选取斑块间链接数(NL)、组分数(NC)、等效连接面积指数(ECA)、景观巧合概率指数(LCP)来表征景观连接度,设定100、200、400、600、800、1000、1500、2000、3000、5000、8000 m共11个距离阈值,探讨不同距离阈值下各指数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斑块和焦点景观内各斑块的连接度指数随距离阈值变化的异同,最终确定研究区域最佳距离阈值。结果表明:(1)各焦点景观内斑块的景观连接度指数随距离阈值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斑块相似且对应的最佳距离阈值相同;(2)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景观连接度距离阈值的适宜范围是400-800 m,该区间内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研究区域实际景观状况;(3)通过进一步研究,最终确定400 m为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连接度最佳距离阈值。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景观研究提供参考,在实际研究中距离阈值的选择可根据具体研究目标、研究层次需求等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82,自引:9,他引:73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住处系统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平均接近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海南岛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中部山地圈带到台地丘陵圈带到沿海平原圈带,平均接近指数从9231.493到1993.585到481.251,呈明显减少趋势,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从0.787到1.370到1.537,呈增大趋势;平均斑块分维数从1.067到1.064到1.059,呈减少趋势,另外,结果也显示从中部山地圈沿海平原圈带的人工景观类型优势度明显增大,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愈来愈强烈。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化评价及其空间制图可以为确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优先保护地域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和结构式访谈结合参与式制图(PPGIS)方法,将非货币CES价值和空间信息结合,把丰度、多样性和稀有度指数转化为空间生态综合指数,定量评价了CES价值及其空间分布,识别出优先保护地域.结果表明: 不同景观类型的CES价值分布不同,共青森林公园美学服务价值主要分布在相对开阔的草地、滨水和疏林区,滨水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关系和灵感价值.多样性较高价值区主要沿湖滨水分布,而稀有度价值较高区域多分布在森林和草地区.通过对8个梯度阈值生态指数的最高值区域进行叠加,验证了25%为有效划分阈值,能够更准确划分公园CES优先保护范围.该方法引入公众参与,实现了使用者体验的空间化、定量化、类型化,建立了景观、空间、体验的地域关系,可为城市保护地优先保护地域划分及其规划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袁艺  史培军  刘颖慧  谢锋 《生态学报》2003,23(9):1832-1840
研究一个以城市化过程为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对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体选择景观格局指数中的破碎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来表征斑块水平、景观水平、区域水平3个不同层次的土地覆盖格局。首先在区域水平上,分析了深圳全市,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的土地覆盖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的镇级行政单元为景观单元,计算了镇级行政区域以及镇级行政区海拔0~30m的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地形因素对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影响。随后分析了研究区各土地覆盖类型以及不同时期的斑块水平上的土地覆盖格局。最后以城镇用地比例表征城市化水平,讨论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关系。在城市化初期,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出现上升趋势,空间聚集性下降,生态安全问题开始突现。在城市化水平20%~40%之间,其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而空间聚集度水平较低,生态安全水平明显下降;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和斑块破碎化程度又出现了较为明  相似文献   

11.
We investigate an individual‐based model of adaptive radiation based on the biogeographical changes of the Great African Lakes where cichlid fishes radiated. In our model, the landscape consists of a mosaic of three habitat types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separated by geographic barriers. We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allopatry and sympatry called landscape dynamics. We show that landscape dynamics can generat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iversity than allopatric or sympatric speciation alone. Diversific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joint action of allopatric, ecological divergence, and of disruptive selection increasing assortative mating and allowing for the coexistence in sympatry of species following reinforcement or character displacement. Landscape dynamics possibly increase diversity at each landscape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diation depend on the speed of landscape dynamics and of the number of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regions at steady state. Under fast dynamics of a landscape with many fragments, the model predicts a high diversity, possibly subject to the temporary collapse of all species into a hybrid swarm. When fast landscape dynamics induce the recurrent fusion of several sites, diversity is moderate but very stable over time. Under slow landscape dynamics, diversification proceeds similarly, although at a slower pace.  相似文献   

12.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艰巨任务,它需要考虑到所要恢复的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性和其动态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现在对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已经要使生态学家们关注受损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生态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恢复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维持的,由不同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组成的能够满足不同需要如生物保护和粮食生产需要的景观。景观生态学关注于大的空间尺度的生态学问题。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指导。在解决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时,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效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一般原理斑块形状、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镶嵌系列等都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恢复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恢复要素的空间配置。在评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否取得成功,利用景观生态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和尺度理论都能够指导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非常恰当的实验场。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plant diversity has strong scale-dependent effect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is still unclear for sandy land, which covers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world’s land mass. Aiming at exploring such scale-dependent effects in sandy land, we conducted a case study in Hunshandak Sandland, northern Chin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was used to disentang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alpha and beta plant diversity. Our results show that landscape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lant diversity, however, there existed scale effects. Landscape diversity enhanced the alpha diversity, conversely, reduced the beta diversity for all scales. PSSD (Patch Size Standard Deviation)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alpha diversity whilst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beta diversity on moderate and large spatial scales, same as LPI (Largest Patch Index) on moderate scales. Shape complexity of patches can slightly increase both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at large scales. The adjustment of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can enhance plant diversity. It is useful to improve plant 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sandy land.  相似文献   

14.
The arthropod communities are influenced by both lo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Landscape complexity and stand factors may both influence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poplar forests, but the multiscal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poplar defoliators and natural enemie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We collected poplar arthropods at 30 sampling sites within five forest landscapes in Xinjiang, China, and assessed whether landscape complexity and stand factors influence species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poplar arthropods. Landscape complexity was quantified by several independent metrics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and connectivity at three spatial scales. We also determined the most powerful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the scale effect of each arthropod. Results found that landscape complexity and stand factor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poplar arthropod communities. Landscape complexity promoted natural enemie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but it inhibited the population of poplar defoliators at the scale of 200 m. Specifically,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ll defoliator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nonhost plants. Landscape diversity only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defoliator abundance. The shape complexity of habitat patches in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carabid beetles but reduced the abundance of green leafhoppers and migratory locusts.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predator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forest landscape. Additionally, both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ll defoliato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height of herbaceous plants. Diversity of all defoliator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of host trees. The distance from sampling site to the nearest villag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ll predators. Arthropod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poplar forests were driven by stand factors and landscape complexity. Therefore, maintaining complex shape and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habitat patches and keeping poplar stands away from the village are crucial for management of forest landscape to enhance natural enemies. An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bundance of defoliators in poplar forest, the diversity of surrounding habitat types should be promoted within 200 m radii.  相似文献   

15.
景观农业研究的兴起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1 引 言近些年来 ,景观生态学与农学的结合出现了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上的一个新分支景观农业 (ландшафтноеземледелие,landscapeagri culture)。景观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是农业经历了数千年的探索 ,寻找其高产、高效、持续稳定所找到的解决方法之一 ,是人类一直谋求农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所走的一条必由之路 ,也是景观生态学迅速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一次成功的尝试。按现在通常的的农业生产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的途径总是离不开改良品种、增施肥料、改善耕作措施、使用农…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北京市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1997年与2002年北京地区遥感资料,对北京六环以内的景观进行分类.用Fragstats3.3计算的景观水平上的各种指数对5年来北京市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2年间北京市区斑块数量增加106.6%,斑块平均大小下降51.6%,分离度指数增加93.3%,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17.8%.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并且景观类型变得多样化.北京市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为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房地产用地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快速建设.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北京市区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北京城市规划,为北京市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景观尺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及其50年变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 《生态学报》2004,24(7):1472-1479
基于统一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 ,利用遥感和 GIS技术 ,选择两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单元 ,通过对比定量研究了 5 0年来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变化过程 ;分析了湿地景观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与面积的关系 ;探讨了流域地貌类型对湿地景观多样性形成的影响以及地貌多样性与湿地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湿地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湿地景观多样性受人类影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为流域湿地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泰山景观多样性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泺  余世孝  夏北成 《生态科学》2005,24(3):202-206
人类活动改变景观格局多样性,同时又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1986年和2001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泰山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泰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的破碎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景观斑块面积较小,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人为活动改变了荒山荒地,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是人类活动的经济目的性较强,道路、居民地、旅游景点等人为景观的出现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生态格局,表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测的人为影响将进一步威胁人类对景观的管理成果。  相似文献   

19.
孙永萍  张峰 《生态科学》2007,26(1):30-35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分维数、均匀度等指数,分析了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显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青秀山景观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在整个研究区域中,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逐年增高,除针阔混交林和纯林外,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所增加,斑块形状在经过1985年比较大的波动后,趋于规则。  相似文献   

20.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32,自引:11,他引:1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从景观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等方面评述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动态及反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途径(GAP分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和大陆尺度的生态网络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