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利光  欧阳军 《生物磁学》2009,(16):3188-3190
现已证明了脾脏是人体内最大周围淋巴器官,拥有多种免疫活动性细胞因子,又是储血、滤血、造血、毁血的器官,有着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决不能随意切除。所以正确的处理切脾与保脾、保命与保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进行保留脾脏功能已逐渐被认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脾切除,脾修补,脾修补 脾动脉结扎,脾部分切除 牌动脉结扎术,脾切除 大网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本组全部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劳动能力,无感染易感性增加.结论 对严重创伤性脾破裂病例,行脾动脉结扎 修补缝合或部分切除术是可行的,即能迅速有效地控制脾破裂出血,又能维持脾脏功能.脾切除 大网膜自体牌组织移植术,是全脾切除术后弥补脾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产生的脾脏肿大占位效应和血细胞过度消耗及伴随骨髓移植等临床综合症状,严重影响了针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目前通过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脾脏肿大,且无特异性药物有效遏制,极易造成重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出血现象,此时外科和介入治疗手段则为首选方式,一般包括脾脏切除、脾脏部分切除、介入治疗(目前以脾动脉栓塞为主)等,其中又以脾脏切除术疗效最直接和确切。然而脾切除对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使人们认识到保脾的重要性,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脾组织和脾功能,至今争议仍然存在。因此,本文综述了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脾亢的诊断标准以及脾功能亢进的外科和介入治疗方法,为脾功能亢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脾切除手术技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特殊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开腹后到脾切除完成平均耗时55 min、出血550 mL。术后并发症为腹水(8例)、肺部感染(1例)、胰瘘(1例)及腹腔内出血(1例)。结论:脾动脉栓塞术后出现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较常规脾切除术明显延长、增多。规范手术操作,细致分离脾周粘连,合理处理脾蒂,是安全、有效完成此类脾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脾动脉结扎法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巨脾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组及开腹脾切除(OpenSplenectomy,OS)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差异。结果:LS组与OS组在性别组成、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年龄组成及脾脏长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LS组手术时间比OS组略长,但无统计学意义,LS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OS组(P<0.01),LS组术后进食、术后排气、引流管拔除及出院时间均明显早于OS组(P<0.01)。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为治疗门脉高压巨脾的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例豹猫脾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脾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研究豹猫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作者用Nikon80研究显微镜观察了豹猫脾的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H.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豹猫有副脾,两个脾形态上大致相同,其解剖位置、颜色、硬度及弹性均正常。豹猫脾呈扁椭圆形,被膜较厚,小梁发达。动脉周围淋巴鞘发达;脾小结发达并形成生发中心。脾窦不甚发达,腔隙小,形状不规则;含有大量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脾细胞移植和脾片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来观察脾片移植早期体液免疫功能恢复状况.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行脾切除术,B组为脾片移植组,C组为脾细胞移植组,D组为睥细胞脾片联合移植组,在建立模型前、及模型成功后1周、4周、8周抽血,检测外周血IgM、IgG、Ig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脾切除后IgM逐渐降低(P<0.05);B组移植后8周IgM接近正常(P>0.05);C组移植后IgM到4周逐渐接近正常(P>0.05);而8周逐渐降低(P<0.05);D组术后4周和8周接近正常(P>0.05);在术后1、4周C和D组与A和B组有差异(P<0.05),在术后8周B和D组与A和C组有差异(P<0.05).而IgG、IgA在四组术前术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在脾片移植的基础上联合脾细胞移植能弥补脾片移植旱期的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对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的诊断价值,并对其临床特点和影像表现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一例脾外伤患者行宝石能谱CT扫描,观察肿瘤强化模式及能谱曲线表现。结果: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见单发或簇状多发富血供结节,大小0.64×1.14 cm~4.94×1.81 cm,动脉期呈"花斑状"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廓清程度趋于一致。能谱曲线示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结节曲线斜率及走行趋势近似相同。结论:宝石CT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5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的质量及术后血小板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术前门静脉系统有血栓患者75例,占16.7%。术后门静脉血栓再形成率52.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特定条件下,使用野战微创介入方舱,现场对脾脏创伤实施快速微创介入栓塞救治的可行性及效果,形成介入方舱内对脾脏进行快速介入栓塞救治的流程。方法:野战条件下,展开野战介入方舱,在血管造影机下对大动物(狗)脾动脉进行血管内穿刺造模,建立脾动脉损伤模型,按照方舱内快速微创介入救治的流程,对脾动脉受损伤的动物(狗)实施腹部内受损脾动脉的栓塞止血术式。结果:按照设定的预案,对脾损伤的模型动物实施早期介入栓塞脾动脉止血治疗,全部实验动物2周存活率为100%。结论:野战条件下,考虑到转运风险时或者伤情十分紧急时,靠近事发现场展开野战微创介入方舱,对腹部脾脏损伤开展紧急介入栓塞止血救治,不仅可为病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大幅降低一线伤死率,而且脾脏的保全也提高伤员愈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内移植途径介导肝脏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体外用NeoR基因或IL-2基因修饰小鼠正常胚胎肝细胞BNL CL.2,经脾内移植至正常同系小鼠体内(2×106/只),观察NeoR和IL-2基因在不同脏器的表达.结果发现脾内移植NeoR基因修饰的肝细胞后24h,即可通过RT-PCR在肝脏中检测出NeoR基因mRNA的表达,持续表达11周以上;此外,NeoR基因在脾脏中短暂表达(24h至1周),在肺组织中也有一过性表达(48~96h).脾内移植IL-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后,肝脏中可检测到稳定表达的IL-2mRNA(24h至11周),外周血中维持一定水平(5~40pg/mL)的IL-2,能增强肝脏Kupffer细胞Ia抗原的表达及脾细胞的NK杀伤活性.提示基因修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能定向分布至肝脏,并同化入肝组织中长期存活,有效地表达外源基因,可成为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中不同FK506剂量下肿瘤的大小和侵润以及脾脏转移情况,用以评价FK506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情况。方法在Wistar大鼠肝左叶种植walker-256细胞株成瘤的癌组织块以构建转移性肝癌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FK506低剂量组(0.5 mg/kg.d),正常剂量组(1.0 mg/kg.d)和空白对照组,测量肿瘤大小,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7、14、21 d脾脏转移发生率和中位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第14、21天两个剂量组肝癌体积明显增大(P〈0.05);同时也出现了脾转移,第14天FK506各组转移中位数均不同。根据病理组织学,各组脾转移的发生率没有明显性差异。结论用药早期,脾脏还存在免疫功能,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压制抗肿瘤效应。低剂量FK506也许有利于减少癌症脾转移,仍需进一步的探讨FK506低剂量长期使用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氧对新生大鼠脾单个核细胞DNA合成及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荧光法测定脾单个核细胞DNA合成及MTT比色法测定的脾单个核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观察模拟高原低氧对出生后14天大鼠上述两指标的影响,同时也观察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状态,以初步探讨低氧对上述两指标的作用是如何介导的。结果表明:5km海拔高度低氧作用24h不抑制脾单个细胞DNA合成及脾单个核细胞转化,而作用5天时则抑制DNA合成及脾单个核细胞转化,分别为对照组的56.6%(P<0.01)和86.8%(P<0.05);7km海拔高度低氧作用24h,DNA合成及脾单个核细胞转化均受抑制,分别为对照组的61.0%(P<0.01)和81.2%(P<0.01);7km海拔24h低氧导致脾脏中乙酰胆碱下降,儿茶酚胺升高;用DSP-4中枢药理性损毁NE神经元,可使脾单个核细胞DNA合成的抑制程度减弱,脾脏中儿茶酚胺含量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低氧可抑制新生大鼠脾单个核细胞的DNA合成及转化,并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及副交感神经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惠平  刘航 《蛇志》2000,12(3):74-75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例慢性ITP患者行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VCR)加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结果3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上升,随诊6-8个月以上仍稳定于正常水平,无感染发生,结论脾动脉灌注VCR加栓塞治疗慢性ITP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脾脏保留手术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给予脾脏切除术,观察组(42例)患者给予脾脏保留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d引流量、抢救成功率及治疗前后CD3~+、CD4~+、CD8~+和Tuftsin因子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1d引流量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对照组,而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uftsin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观察组血清Tuftsin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较对照组(24.39%)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脾脏切除术相比,脾脏保留手术可显著改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手术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脾脏在CT图象上显示清楚。其大小、位置和方向随人的体位和各种病变而有变化,一般不作准确测量,而以不超过5个助单元为标准。正常脾脏的密度均匀,其衰减值等于或低于肝脏。脾脏的病变较少见,它可以起源于脾脏本身也可受全身性疾患的影响或邻近脏器病变的蔓延。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5例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15例中,恶性淋巴瘤占6例,其余为陈旧性血肿、血肿加感染、脾动脉瘤、脾结核、海绵状淋巴管瘤、脾原发性腺癌、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大鼠药物诱导肝癌过程中进行脾脏切除,探讨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大鼠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雌雄SD大鼠性别内分别分为对照组、脾亢组、脾亢切脾组,脾功能亢进大鼠模型采用门静脉缩窄术联合脾静脉结扎术进行制备,各组均予以DEN(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12周停药,14周处死。其中,脾亢脾切除组于给药第四周进行脾切除术,手术恢复期间持续给药。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肝脏大体变化及病理改变,计算成瘤率。结果:实际成瘤率显示脾亢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雄性脾亢切脾组的成瘤率较脾亢组有所降低。雌性脾亢切脾组成瘤率同脾亢组差异不明显。结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态下进行脾切除,对于雄性能减低肝癌发生的风险,对于雌性的意义不大,给临床实际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素治疗对U14宫颈癌小鼠血液流变学、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对宫颈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4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葛根素组。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小鼠通过腋下注射U14小鼠宫颈癌细胞建立U14宫颈癌移植瘤小鼠,并且葛根素小鼠通过葛根素灌胃进行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血流变学、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对宫颈癌细胞毒性。结果:经葛根素治疗的葛根素组宫颈癌小鼠肿瘤重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葛根素治疗宫颈癌小鼠的抑瘤率是(42.91±12.91)%。宫颈癌小鼠低切/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以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升高(P<0.05),而葛根素治疗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小鼠低切/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以及血细胞比容(P<0.05)。宫颈癌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和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而葛根素治疗可显著提高宫颈癌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和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P<0.05)。此外,经葛根素治疗的宫颈癌小鼠脾淋巴细胞对U14宫颈癌细胞细胞毒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宫颈癌小鼠(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可降低U14宫颈癌小鼠血液粘度、改善血流变性质,并且可以提高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脾全切除组42例采用脾全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组42例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清Ig A、Ig G、Ig M、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部分切除组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切除组,但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血小板计数、Ig M、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g A、Ig G、CD3~+、CD4~+、CD8~+、CD4~+/CD8~+显著高于全切除组(P0.05)。部分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切除组(P0.05)。结论: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裂的手术效果优于脾全切除术,且对患者血小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犬脾切除对阻断冠脉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旨在观察切除脾脏对犬心肌缺血时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脾脏后,阻断冠脉血流120min内血细胞比容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升高程度明显减轻;心肌缺血40min和8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升高程度减轻;但对心肌缺血120min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变化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粘度变化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